肝癌并发阑尾炎术后切口长期不易愈合1例

时间:2022-04-03 10:13:2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关键词】 阑尾炎; 肝癌; 手术切口; 愈合

中图分类号 R656.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1-0156-0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工人,体型肥胖,6个月前曾因“腹部及右下腹部阵发性疼痛”诊断为慢性阑尾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期间也曾多次应用过抗生素。此次入院是因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剧烈,后来呈持续性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温38.8 ℃。查体右下腹肌略紧张,腹部平坦,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阳性,未叩击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辅助检查,白细胞 11.8×109/L,淋巴细胞 10.4%,中间细胞 2.4%,粒细胞 87.2%;超声见右下腹条索样改变,尿常规正常,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入院后经讨论行阑尾切除术。

术前禁食6 h,并给予少量的镇痛剂,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常规切开皮肤,剪开腹外斜肌膜,分离肌层,用2把血管钳将腹膜提起,在两钳间切口,进入腹腔探查,见阑尾表面明显肿胀、充血。顺形切除阑尾,系膜结扎,根部荷包,埋入盲肠,彻底止血。查器械、纱布无误,逐层关膜,术终。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切口换药治疗。术后第5天手术切口处局部红肿伴压痛,体温升高,切口周围开始出现红、肿、热、痛,切口处开始溢脓,可见缝合线脱出,出现脓胎、窦道,拆除缝线清理切口,加强了换药的次数,抗感染,切口处给予理疗,进行红外线照射,切口不愈。第11天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再次拆除缝合线,引流切口,清除坏死组织,抗感染,经敷料交换促使其愈合,第21天后也一直未见愈合。切除窦道,重新缝合,抗感染、理疗及多种治疗措施的采取,切口渐渐愈合。约6个月后患者因肝区疼痛,发热,体温39 ℃,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超声检查示:肝右叶可见占位性病变,后经多项检查后确诊为肝癌,再次入院治疗。

2 讨论

伤口的愈合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本病例属于三期愈合。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因不良的饮食习惯,阑尾壁内有较为丰富的淋巴组织,极易造成阑尾发炎,20~50岁为高发人群,急性期起病急,严重时可出现阑尾炎穿孔,导致阑尾炎内的脓汁及肠内容物流入腹腔,造成弥漫性扩散性腹膜炎,严重时引起休克,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体本身对伤口具有自身修复的功能,患者在手术的同时或已患有肝癌,影响机体摄入各种营养物质下降,且术后也并未察觉,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

患者因长期腹部疼痛,切口处不愈合,精神状况欠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形成负担,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生活质量差,体内维生素C及维生素E缺乏,导致切口处不易愈合。

人体内本身就有正常的菌群,抗生素就是杀菌,即能杀死有害菌,也同时杀死了有益菌,患者近6个月内经常应用抗生素,使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受到了破坏,机体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致使抗生素对感染菌不敏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使手术切口不易愈合。

长期的不愈合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创面感染,造成切口处血肿,形成窦道,加之引流不畅,导致切口不易愈合。

患者是肥胖体质,腹壁脂肪层厚,形成液化,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

经常反复换药,造成新生肉芽组织水肿,延缓愈合生成,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

由于患者患有肿瘤(肝癌)慢性消耗性疾病,全身营养不良,身体的抵抗力弱,因此影响阑尾炎刀口的愈合。对此类患者要在手术刀口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全身的营养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身体的营养水平,只有增强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手术刀口愈合。同时全身治疗,敞开换药,充分引流,促进愈合,可间断输全血、血浆、白蛋白及经静脉补充氨基酸及能量,加速手术刀口的愈合。另外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积极局部处理,同时使用红外线局部理疗,使创面干燥,以增进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适当应用抗菌素,减少感染概率;饮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身体的免疫能力,忌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适当活动,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避免功能退化,增强体质,减少并发症。

总之,对于患者手术刀口的不易愈合,查找原因,分析原因,就其原因对症处理,才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生活幸福。

(收稿日期:2012-08-13) (编辑:程旭然)

推荐访问:阑尾炎 切口 肝癌 术后 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