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时间:2022-06-09 14:5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占外科医院感染的8.00%-40.00%,一方面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何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就手术切口感染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1.1 外科医生必须做到技术精益求精。

1.2 重视缝合材料,建议手术选用组织相容性好,可吸收的缝合材料。

1.3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2 完善的术前准备

2.1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

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2.2 择期手术前,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对于肠道手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应口服抗菌药物;鼓励患者戒烟,指导病人在选择性手术前戒烟。

2.3 在术区消毒前,彻底清洗切口及附近皮肤肉眼可见的污染物。

2.4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1)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③有植入物的手术,如骨折固定器植入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I类切口,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和注意事项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4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采用微创手术操作正确使用电刀、电凝,减少组织器官的损伤,有效止血,保护正常组织,尽可能减少失活组织和异物,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在手术部位消灭死腔,正确选用引流物和缝线。

5 引流的问题

正确把握外科引流的适应证,慎重对待“预防性引流”,不必要的引流可增加SSI的风险,必须放置引流时,应在远离手术切口的部位另行戳口放置引流,应尽早拔除引流物。

6 术中保温

保温:围手术期低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几乎所有全身麻醉患者都会发生低温,降低了机体手术部位感染的防御能力。研究表明: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能力方面高温比正常体温更有作用,大量的重要免疫反应都在体温高达40℃时增强。建议尽早为患者采取保温或加热措施。

7 术后管理

7.1 切口缝合后覆盖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渗湿后立即更换。对无敷料的开放性伤口不可用水冲洗。

7.2 手术后24-48h内须用敷料覆盖封闭的伤口,应严密监视切口变化情况并及时报告给主管医生,不提倡覆盖时间超过48h。

7.3 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7.4 规范护理操作进行各类护理时应规范操作,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发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给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前应每次更换吸痰管;每日应评估各类导管是否需继续保留,并及时拔出各类导管。

7.5 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推荐访问:部位 感染 手术 预防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