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乐器挫琴的现状\改良及未来展望

时间:2022-06-05 15:4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2008年10月24日晚的“天语手机”杯第九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与2008年12月10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的一场演出,这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活动,但却因为一件古老而独特的乐器,使得这两场活动有了交叉点,这件乐器就是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化石乐器——挫琴。

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是通过第九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第一次听到挫琴这件乐器的名字,看到它的样式,听到它的音色。时隔一个多月,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里,来自山东青州益都街道北城社区的赵兴堂老人及其庄户乐队进行了挫琴演示,随后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了研讨,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国音乐学院将其列入研究课题并拨专款进行研究。自此,被誉为化石乐器的挫琴成为音乐、历史、民俗、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研究的对象和焦点,同时也点燃了我国民众发掘、保护濒临灭绝的演奏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挫琴是一种形制独特的古老的弦乐器,它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独奏或为歌舞伴奏、用以休息娱乐的民间乐器。据考古证实,在 “甲骨文”、“钟鼎文”中就有挫琴的记载。这件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乐器,其整个琴体分为面、底、头、尾、码、弦、杆七个部分,属体鸣乐器。挫琴制作的传统材质是普通桐木,琴面长65公分,琴底长68公分,头宽15公分。挫琴的琴身呈“正半管状”,第一眼看上去,其形制极像一个小型的古筝,在弧度约为150度的琴面上, 带有双弦孔的13个琴码,按每10度一个的空间距离均匀摆放。穿过琴码的26根琴弦由丝弦做成,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每个音级双弦发音。与古筝的运指弹拨发音法所不同的是,挫琴利用琴弓擦弦或击弦发声,而更特别的是挫琴的琴弓是用高粱秆顶端两节制成的。演奏时将琴体背扛在人体的左肩上,演奏者在右手“执弓寻弦”的同时,左手手腕不断转动,带动琴身“送弦迎弓”。挫琴的低音区音色深沉厚实,沙音较重;中音区稍显含蓄,有较强的表现力;高音区音色明亮,拨弦演奏可产生音色清脆响亮的音质,古朴悠远、荡气回肠的音色成就了它 “来自三千年前的天籁之音”的美誉。

迄今为止,挫琴已在华夏文明史中流传了三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它却没有像古筝、胡琴等其他民族弹拨乐和弦乐一样为我们留下大量的传统曲目和丰富的史实材料,这是因为挫琴盛行于唐代,到宋代时便几近消失。而从宋代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挫琴的演奏技法和曲谱的传承几乎全部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演出活动的场所也主要是北方地区的田间地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件用高粱秆做弓,起源并流行于农耕社会的古老乐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据考证,清末以来仅有山东青州、广饶、寿光、济南等地的一些民间艺人能制作并演奏它。20世纪30年代,山东青州的赵彩云到北京天桥卖艺三四年,由于种种原因,摔琴归乡,使得挫琴从民间音乐文化中消失。直到1957年,赵彩云携自己重新制做的挫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以一曲自编自演的《鸳鸯扣》获得金奖,相关刊物立刻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才使得这件乐器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几年之后,山东省益都县文化馆整理挫琴曲谱,收录了近百首挫琴曲,至此挫琴这件乐器中的活化石开始引起国内相关学者们的关注,山东省青州市文化局于2008年10月为挫琴艺术申报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岁月沧桑,目前挫琴仅存在于山东青州民间。2008年12月10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进行的挫琴表演展示,主角便是赵彩云的孙子赵兴堂,他使用的挫琴是自己制作的,由于其祖父已过世,他是目前唯一能掌握挫琴制作技艺的人,也是青州地区仅有的能掌握挫琴传统曲目的人之一。赵兴堂和他的庄户乐队是挫琴流传几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活态传承的真实写照,这一发现震惊也振奋了音乐界,但他们又是一支薄弱的力量,要想使这件化石乐器在当今社会传承下去并传播开来,除了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新鲜的血液,并为其提供生存的土壤,以使得这件来自农耕时代的乐器能以二十一世纪为新起点继续发展下去。

在了解、掌握了挫琴的制作工艺之后可以尝试将其改良,这主要是指改良挫琴的制作材料。梧桐木在乐器制作的选材中并不是上等用料,如果以生长周期长、密度大、材质硬的红木或檀木代替梧桐木,那么挫琴的音质一定会更加厚重有力。同时以钢丝琴弦代替现有的丝弦,以马尾琴弓代替高粱秆琴弓,以及在挫琴的底部增加音孔等做法都会起到美化音色、扩大音量的作用。另外,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挫琴的演奏技巧比较单一,我们要想在传承原有技法的同时,整理出完整而科学的挫琴演奏技巧,就必须借鉴小提琴、琵琶等其他乐器的弓法和指法,在保留挫琴击弦、拉弦等标志性演奏技法的同时,将小提琴的跳弓、顿弓移植过来,还要丰富、强化演奏者右手的运指功能,以提高挫琴的声音表现力。同时还原挫琴边奏、边唱、边舞蹈的古老表演形式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演奏改良后的挫琴,演唱青州乃至山东东北部的地方民歌,再配以具有地方色彩的舞蹈。这些改良无疑会拉近挫琴文化与当代人审美观的距离,也使我国古老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在今天呈现出时代的特色,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

未来是属于青年一代的,发展、传承挫琴音乐文化的重任必将交付给年轻人,而当前在大多数民众尚不了解挫琴的情况下,将挫琴文化引入地方高校,对拓展其影响力将会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挫琴成为高校器乐教学的一部分,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习挫琴的演奏技艺和演奏曲目,借助高校声乐、舞蹈等其他教学资源,不断开发挫琴的表演形式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音乐史教学中突出中国弓弦乐器史,理顺挫琴与另一古乐器“筑”的关系,适时带领年轻人到民间采风,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以培养年轻人关注、重视挫琴文化遗产,挑起传承挫琴文化重担的意识。

在高校中开展挫琴教学与研究是一条探索之路,它需要有志之士倾注大量的心血,探索出一条成熟的教、研、演之路后,可以逐步将其扩大到山东乃至北方广大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音乐院校。同样与高校具有载体功能的是社会中的文艺团体,专业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团体都是承载挫琴文化的有力载体,在政府扶持的条件下,首先在人杰地灵的古城青州推出青州古乐:以挫琴为主奏的民间器乐合奏、与地方歌舞相映成辉的表演形式等,在展示挫琴音乐魅力的同时,必将对在一定区域内普及挫琴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挫琴音乐文化走向全国打下基础。

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起点放眼未来,要使挫琴文化在原有基础上振翅高飞还必须借助产业的翅膀,形成以挫琴为亮点的民俗文化产业,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创造出一条展示挫琴文化魅力、传播古乐美誉的途径。另外还要借助乐器制造、专业音乐表演培训和有偿演出等产业来创造经济效益,形成一条制造、授业、演出一条龙的新产业。

新的生命血液、新的培植土壤,古老的挫琴文化在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青年一代的积极传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经济的驱动之下,必将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凤凰,穿越几千年时空,涅槃重生,带着时代的印迹展翅飞向未来,去创造另一个几千年的神话。

【参考文献】

[1]“化石乐器”——挫琴[EB/OL]..cn.

[2]挫琴大事记[EB/OL].http://boshuobaby.com.

(作者简介:陈苗,潍坊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推荐访问:化石 改良 展望 乐器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