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乐器与中国乐器的完美融合与不同之处

时间:2022-06-05 14:5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与频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乐器的融合让一些乐曲的表现力更加的完美与特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中西乐器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丰富了乐曲的听觉效果,而且也使中西方在不同的乐器方面发现了许多相似及不同之处,如果能够把这些乐器加以分析利用,也许就能够创作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的乐器及乐曲。

关键词:西方乐器;古筝;融合;中国乐器;不同

中图分类号:J621.3;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91-01

一、西方乐器与古筝的融合带来震撼的听觉效果

(一)《临安遗恨》一乐器之王钢琴与古筝的结合

古筝与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以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曲调为旋律素材而创作的,乐曲一共有七段,讲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在临安赴刑场的前一晚对社稷面临的为难和对家人的思念,对奸臣的愤恨以及对自己想要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之情。在乐曲的最开始,一段悲伤激烈壮阔的钢琴前奏之后古筝配合左手激烈的上下行刮奏,使乐曲确定了悲愤的调式,刻画了岳飞悲壮的气氛。接下来,随着音乐情绪的激烈变化,由古筝演奏的节奏型生动的刻画出了战马奔驰、金戈铁马的战场,然后钢琴也与之配合的弹奏附点节奏仿佛在模仿低沉有力的马蹄声,好像带领我们看见了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场面,由钢琴烘托着古筝,乐曲的情绪爆发到了极点,这是西方乐器钢琴与中国乐器筝的完美融合,使乐曲《临安遗恨》更加的生动形象,带给人们震撼的听觉盛宴。

(二)《蝴蝶与蓝》一古筝与大提琴共同演完美演绎

《蝴蝶与蓝》是由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陶一陌先生创作的古筝与大提琴相结合的一首乐曲,这首曲子由大提琴和古筝共同演奏,乐曲中大提琴的音色醇厚、寬广而温暖,在低音区演绎着蓝色淡淡的忧伤;而古筝的音色轻巧、高洁、典雅,好似灵巧的蝴蝶飞在田野问、花丛上。大提琴完美的衬托着古筝,中西方乐器就好像一问一答,既突出了两种乐器相结合的现代艺术气息,又展现出中国乐器的气韵与风范,古筝的点状与大提琴线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古筝是蝶,大提琴是蓝,这首乐曲既是蝶与蓝的碰撞,也是中国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碰撞。

(三)《冬虫夏草》——西洋打击乐以及箜篌与古筝成功合作的室内乐作品

《冬虫夏草》是由著名作曲家方岽清先生2014年应香港国际箜篌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弹拨艺术节联合委约创作的一部古筝室内乐作品。演奏乐队是由六把古筝、两个打击乐及低音提琴组成的。乐曲通过双乐章,用音乐描述冬虫夏草这种名贵的中药材。第一乐章“冬虫”在分秒流逝的音符中悄然进入,预示着虫子将卵产于草丛之上,打击乐悄悄的伴奏,表现出虫卵随叶片飘落地表的情景,而大提琴演绎出的忧伤和抒情的主题,一个不起眼的小生命历经不断的生息与质变,而古筝的旋律演奏的则是这个小小的虫卵最终安静而神秘的沉睡,等待着挣脱出地表浅层的那一刻。第二乐章“夏草”音符跳跃的律动预示着这个毫不起眼的小生命完成了“冬虫夏草”的蜕变,最终被采药人所发掘,发挥其巨大的药用价值,两个乐章由中西方乐器配合演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冬虫夏草》通过西方乐器及中国乐器筝的结合非常成功的把冬虫的静谧与夏草的勃勃生机表现出来,而多元化的乐器相结合也使这个乐曲散发出神秘的色彩,也使《冬虫夏草》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古筝与箜篌以及西洋打击乐成功合作的室内乐作品,是中西方乐器相结合的大胆尝试。

二、西方乐器与中国乐器的相似、不同与发展

(一)琉特与琵琶

最早在两河流域产生的乐器—琉特,后来因为时代的发展而传遍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琉特是在公元12至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乐器,最开始是西班牙游吟诗人用来为自己的抒情短歌伴奏,起初是用拨子弹奏,到了16世纪开始出现了用手指弹奏的技巧,而到了18世纪意大利米兰式曼陀林是这种西亚古乐器的变种,它的典型特征是大梨形的音箱和后折的琴头,这种短颈拨弦乐器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乐器,被大家称为“Lute”(琉特),它是乐器与有伴奏的声乐的基础,常常被用于伴奏、独奏、重奏等各种演奏曲目当中。琉特琴在16世纪达到了高峰,经过长时间的演奏,积累了大量的独奏曲目,在西方音乐的乐器历史中,琉特琴的地位一直是极其重要的,后来钢琴出现,琉特琴才慢慢的淡出了音乐的历史舞台。

在我国秦汉之际由西域传入的琵琶和南北朝传入的琵琶名称相同但是形制却不相同,但是按照现代乐器的分类法都可以可以称为琉特类乐器。在中国,最早记录有关琵琶的史料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日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是说这是一种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成为批,向后挑进称作把,人们根据这种乐器的演奏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大约在魏晋时期,这种乐器才正式被称为“琵琶”。在秦朝和和汉朝这两个朝代,出现了两种琵琶。一种产生于秦末,人们受长城劳役之苦,发明了音箱像拨浪鼓一样的弹弦乐器,唱歌以消愁。这种乐器琴体不大,两面蒙皮,被称为“秦琵琶”。另一种琵琶是约在公元前105年,乌孙公主远嫁昆弥,为了给公主在漫长的旅途中消忧解闷,工匠们参考筝,筑,箜篌等木制乐器,制造了一种圆形音箱的新乐器,有一个直直的长柄,张四根弦,柄上有十二个品—这是这种琵琶与其他古文明地区的琉特类乐器不同的一点,是乐器史上一个重要的进步。

(二)竖琴与箜篌

竖琴是一种欧洲乐器,11世纪至14世纪,欧洲出现游吟诗人,他们经常背着竖琴游走在各地,当时的竖琴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大,是可以一边弹奏一遍吟唱的,他们喜爱竖琴眷恋竖琴,带着竖琴在各处游走并且创作了许多生动的诗篇来歌颂和赞美竖琴。现在竖琴的直接祖先大概是在16世纪在拉丁美洲流行的维拉克鲁斯竖琴,是从西班牙传入的,张有三十六根弦,用琴框上面的调音纽来调音,高约105厘米,宽约76厘米,音域为五个八度。另外还有一种爱尔兰竖琴长度不一,一般高90厘米左右,宽55厘米左右,张三十根弦,音域约为四个八度。竖琴的音色非常的柔情、典雅,在西方乐器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魅力。

箜篌与竖琴非常的相似,基本上提到箜篌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起竖琴。箜篌是一种古老的弦鸣乐器也是汉武帝时期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乐器典型代表之一。我国最早记载箜篌的文献是《史记·封禅书》:“于是赛南越祷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箜篌主要有两种形制:竖箜篌和卧箜篌。箜篌的音色高雅而华贵,感染力非常强,许多唐代诗人都用美丽的诗句来表达箜篌美妙的音响效果,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被誉为描写箜篌的名篇。

而早期的竖琴与竖箜篌不同的地方在于发音时竖琴有一个弧形的共鸣箱在上方,与中国早期的竖箜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箱的顶部不同。另外一个不同点是竖箜篌比竖琴要小,可以放在膝盖上演奏。

中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乐器,而了解中西方乐器的不同与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加有魅力且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另外,在音乐的创作中,只有将中西方乐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音色的特点与魅力,我们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作品。

推荐访问:乐器 中国 不同之处 融合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