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利率衍生工具的可行性

时间:2022-04-07 11:16:1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在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频繁的利率变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以及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的时期,银行利率的频繁波动导致了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鉴于传统表内管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试图将金融衍生工具引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之中。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利率衍生工具的可行性;最后探讨了我国利率衍生市场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利率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 可行性 策略

一、引言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频繁变动的利率。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银行存贷利率调整了6次,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79%调整为现行的4.14% ,贷款利率由6.39%调整为7.47%。同时,在每一次的利率调整中,生息资产利率与付息负债利率在调整幅度上都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具有期限的资产和负债间的利差发生变化,使银行的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银行将存在极大的利率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以及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2008年国家将一贯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势在必行,因此,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还将增大。而且,上述存贷利率调整幅度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基差风险只是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中的一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成因还有缺口风险(含重新定价风险)、内含期权风险、其他风险[1](包括收益率曲线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这些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积极防范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只有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利率管理工具、制定完善的制度和办法、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的严峻挑战,在金融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利率风险的含义及其管理现状

(一)利率风险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指的是由利率波动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对银行的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银行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不匹配时,就会出现利率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而导致的重新定价风险;二是近几年固定利率类债券资产的大幅增长导致的基准风险以及收益率曲线风险;三是利率变动引起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导致的内含选择权风险。

(二)利率风险的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己经处于水平较高的阶段,然而利率风险衡量和管理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学者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利率风险的衡量以及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期限结构、有效持续期、凸度、持续期缺口以及期权调整利差等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2]。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风险所采用的管理措施,主要还是以缺口管理为主的表内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只能应对源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产生的重新定价风险,而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等是缺口管理无法应对的。因此,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控制利率风险就成为我国金融领域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其缺口能够准确计算,也需要对缺口值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和对冲;同时,当这些风险管理工具暴露在市场整体风险中时,也需要借助对冲工具抵挡系统性的风险。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引进具有真正套期保值功能的利率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风险管理的含义,使银行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增强了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能力。

但是,衍生工具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在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同时,如果操作不慎,则极易导致更大的风险。因此,能否引进利率衍生工具、何时引进、按怎样的路径引进是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引进利率衍生工具的可行性

(一)市场条件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其中之一就是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首先,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定价(利率)自主权,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必要基础。其次,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利率层次和结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包括利率工具、利率衍生产品和利率相关产品(如债券)的交易创新。再次,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远期市场等相关市场的深化发展,这些都为银行进行利率衍生工具和金融交易创新创造了条件[3]。从国外实践来看,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以及新的金融交易(如回购、证券化),都是适应利率自由化(解除管制)而创新产生的。

(二)可行的路径选择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既要以一定的宏观经济制度为基础,也要有一定的微观金融条件为前提。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过程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创新的经济制度基础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一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在较低的金融发展阶段,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不可能提出创新要求;第二,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第三,一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除了宏观方面的经济制度及基础条件之外,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市场条件有:完善、发达的基础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4]。

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的现实环境,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次序推进的应遵循“先规范,后发展;先基础,后高级;先场内,后场外”。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所要求的初始条件,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发展,对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应重点发展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待条件逐步成熟时,再发展期权和互换交易;其次要坚持“先规范,后发展”的原则,根据“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先建立起金融衍生市场的规章制度框架,给其以制度化归宿。最后,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而言,应重点发展场内交易试点,适度利用场外交易。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导下,结合我国实际的金融环境,现阶段,我国应大力发展利率期货,这是因为,利率类衍生工具当中,利率期权是较高形式的金融衍生工具,其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而远期利率协议和互换由于合约的灵活性,大部分在场外进行交易,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而在利率期货中,期货市场比较规范,而且利率变动在很多程度上能从债券价格当中得以体现,所以,国债期货是最理想的载体[5]。

尽管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但是利率风险已经较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加大,我国各市场主体,尤其是商业银行,对利率衍生工具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而国债期货是目前国家市场上公认的非常成熟、交易量最大、风险最小的衍生品种。发展国债期货即既为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也有利于拓展国债的发行空间和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四、发展利率衍生工具的策略

(一)结合中国衍生产品发展的现状

发展利率衍生工具在策略上一定要坚持符合中国国情,坚持立法与监管先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较之一般商品市场和金融基础工具的运作更为复杂,风险更高。它不仅要承受一般商品市场的影响因素的作用,而且还会受到大量的其他商品市场没有的不确定因素和投机行为的干扰。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就不可能正常、有序地运作。因此,在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快法律制度和风险监管体制的建设。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利率衍生工具的发展创造条件

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产生对衍生金融商品需求的基础。1996年,全国性的同业拆借市场逐渐形成后,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开始扮演基础利率的角色,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作用也日渐明显。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通过购入或抛售国债的方式,影响资金的供求及资金的市场利率。这两大举措无疑是利率市场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2.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1994年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这是汇率市场化获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意味着发展外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只有在微观经济主体保持独立性,证券市场规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足以防范市场操纵、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以及调控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国际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完全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就应该适时推出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6]。

3.完善基础金融市场

基础性金融市场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基石,只有基础性市场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巨额的交易规模,才能支撑起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同业拆借、票据、外汇、国债、股票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些市场向深度与广度扩展,并加强其规范性。

(三)警惕国际市场的恶意冲击

高度警惕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开放金融衍生市场的冲击和金融风险的发生。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开放后,既能为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但也为国际投机资本攻击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了投机工具。去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一些热钱通过合法或非法渠道进入我国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均有异常的表现。在此形势下,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国内商业银行切忌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类对冲基金发生业务往来,同时,银行在收汇结汇中要严格执行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防止国际热钱流入。

五、结论

自1993年我国引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后,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利率,尤其是近两年利率调整的频率明显加快。随着利率波动的日益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日益加大。为了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银行有必要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国际上普遍应用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避险功能。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现状,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利率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浅显地探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引进衍生工具的可行路径及其引进策略。

参考文献

[1] 黄长征,价值认知原理与金融市场价格操纵 [M].科学出版社,2007,10

[2] 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

[3][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M].经济科学译从,1996

[4]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系列研究报告之四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2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浅析 可行性 衍生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