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24 11:05:51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会计活动贯穿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始终,其风险的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银行会计职能对会计风险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希望能有益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健全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促进持续稳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规模逐步扩大、业务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对其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银行经营活动基础的会计活动贯穿银行各项业务始终,也贯穿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过程。近年会计运营方面的一些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如2010年齐鲁银行票据案),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亟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会计管理机构在进行会计业务时,由于会计信息错误、会计稽核工作失误或制度不完善导致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背离,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有:

1.会计信息风险

会计的信息职能是其固有功能,商业银行繁杂的业务活动也要求其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和全面的财务信息以反映银行经营状况。会计信息风险是指因生成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引致损失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形成从原始凭证记录开始,到会计数据加工以致最终形成会计报告,这一过程越复杂,失误风险越大;且会计业务处理受会计人员经验判断影响较大,如果判断失误,提供了失真的会计信息,无疑会影响管理者的决策甚至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现实中因局部或部门利益驱使存在故意操纵会计信息的现象,通过虚设账务、搞账外经营等掩盖银行真实经营状况,造成严重的信息失真。

2.会计操作风险

会计操作风险涵盖了银行各业务领域,主要是指会计主管部门在核算和结算环节中因会计失控诱发的各种风险。现实中,银行面临着各种结算任务,会计核算任务繁重,会计人员需要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核算,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审查、科目运用和账户登录等工作;如果核算方法不够准确,程序不够规范,则易引发操作风险。

3.会计管理风险

会计管理风险是指会计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引发的制度风险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引发的道德风险。虽然银行各种风险方法的制度和实施细则非常多,但由于制度间缺乏协调及配套性,以至于银行总分支行之间在制度的执行上缺乏一致性和规范性,实际执行效果差强人意,形成事实的会计制度风险。随着银行金融产品日渐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创新型业务上,存在制度建设滞后、无法可依的现象,易引发会计制度风险。此外,一些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由于法律观念淡薄或利益诱导,利用管理制度漏洞谋取不当利益,易引发道德风险。

4.会计监督风险

银行运营中,会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需根据国家法律和金融行业制度对银行经济活动及资金流动过程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银行会计监督。银行会计监督风险主要是因为监督体系不完善存在缺陷所致。随着银行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原有会计内控监督机制出现了一些内控空白点,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而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受制于上级领导约束,很难独立对银行内部业务有效监督,从而产生会计监督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是内外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外部因素

(1)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主要以事后管理为主,难以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来自市场的监督约束力量也较为薄弱,除央行、银监、审计和税务部门外,社会会计咨询、评级等机构尚未完善和发挥应有作用,这些外部监督力量的参与也必不可少。

(2)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目前我国银行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其规模越来越大、业务领域越来越广,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出现了诸如部分内容滞后、某些法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一些新兴业务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备,形成监管“盲点”,增加了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内部因素

(1)银行管理模式有待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大都沿用以层级管理为特征的分级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底层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管理层级多、人员冗余、传递链条长,既造成了机构重叠和资源浪费,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而由于对基层营业网点岗位设置不明确,既承担会计业务,又需承担零售理财、公司业务和个贷业务,造成基层会计人员职能多重交叉,对不同业务的风险难以充分认识和防范。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长,该管理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

(2)银行内控及监督体系有待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股改以来,内控制度日趋完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些银行尤其基层机构仅仅注重制度的形式化,并没有执行到位,导致会计风险案件时有发生;再如实操中会计风险监督和行政管理职能合二为一,造成会计风险监督职能缺乏独立性,导致相关稽核监管流于形式,甚至因会计监督职能失灵,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给银行造成损失。

(3)银行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银行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复杂的专业性工作;近年伴随银行快速发展,大量新生力量补充到会计队伍中,但一些新手上岗前后的培训不足,未能掌握好会计操作规范,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容易产生违规操作。此外,当前银行内部管理仍存在一定缺陷,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也易引发道德风险。

三、商業银行会计风险防控建议

1.营造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对银行运行全过程实施持续监管,将监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转变;完善监督环境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提升外部审计和信用评级体制的有效性,强化对银行经营业绩、风险等的社会舆论关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同时,针对会计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要以前瞻性和全局性视角审视银行会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和更新会计法律法规,银行要严格执行到位。

2.完善银行会计管理模式

按扁平化趋势重新界定会计部门的管理职责,完善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会计核算规范性、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会计业务处理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以会计信息全过程反映、控制、披露为核心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履行会计反映、监督及控制职能。

3.健全银行会计内控体系

银行应根据业务和环境的变化,更新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全面、连续、操作性强的会计内控体系,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为会计监督提供依据,并切实落实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数据大集中的理念,各部门越来越依賴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要求会计法规建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建立并完善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银行内控体系还应强化组织建设,在明确银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责任细化,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优化配置银行内控制度资源,按照相互制衡原理合理确定不同层级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完善内控责任机制。为避免因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沟通导致各自为政的情况,应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部门,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监督本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进行奖罚,形成动态控制机制。

4.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预警体系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预警体系,对银行重点网点、重点柜员、重要交易、重要业务进行动态监控,努力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置,坚决遏制重大差错或重大案件的发生。同时,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模型跟踪会计信息,有效识别银行会计信息风险,实现由核算型监督向风险型监督转变。

5.提高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银行新业务的会计培训,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和会计监管知识,提高其业务技能。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同时,还应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理念并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严格防范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毛永秋.对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3(8).

[2]朱伟.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2011(2).

[3]王睿.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的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金关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作者简介:李振国(1973-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青岛银行审计部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成因 风险 对策研究 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