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时间:2022-03-19 11:27:28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支持。面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直面挑战,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在坚持职业性、技术性、专业性发展方向的同时,与时俱进。文章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课程业务流程等角度入手,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受到的撞击,提出在课魂不变的基础上,求变技术和方法;时刻跟踪金融机构发展新动向;关注课程软环境;抓共性,求存异;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制,鼓励师生教、学、用相结合;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利与弊,加强风险规避的教育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高职 金融专业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3-0091-03

现如今无论是移动支付手段,还是资金融通方式,都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身影。它所渗透的商业模式,颠覆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悄然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乃至消费习惯。有学者把互联网金融理解为两个层面的含义,即金融的互联网和互联网的金融。“金融的互联网”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布局和系统改造,以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方式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层含义认为是传统金融机构在技术领域内的变革。而“互联网的金融”则完全不同,着重于原先不从事金融服务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不断涉足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①。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详细的界定,分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两类。这里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目前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如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等,也包含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展开的新业务领域。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则指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所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这与上述“互联网的金融”含义不谋而合。鉴于本文针对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的立脚点,这里所定义的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指向狭义层面。

一、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

1.技术革新奠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现代支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云计算等手段的支撑。长期以来,传统金融机构垄断资金融通供需双方的信息资源,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基础上获取绝对的垄断利润。非金融机构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市场份额,寻求技术革新为其降低交易成本不失为一条捷径。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在资金融通双方的呼吁声中,金融市场的支付结算方法、信息传递路径、指令形成与执行等均发生着变化。技术革新不仅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增加了交易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界面,提高了交易效率。

2.普惠金融理念拓宽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在全社会更加关注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分享社会资源时,金融需求也不例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普惠金融”口号,强调金融的泽惠应普及到民生大众,特别是城镇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偏远农民,以及老弱病残群体,让上述人群同样能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产生是和谐社会的写照,主张把优质的金融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使得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和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无法比拟的快捷渠道,不仅使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得以实现并快速发展,还大大降低理财产品的门槛,极大丰富理财产品的种类,方便低收入人群的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②

3.信用数据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真实信息。在传统融资模式下,一方面存在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实矛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若想获取真实可信的客户信息,还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如今,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庞大的用户群体的基础上,所积累的客户交易记录、买家评价等行为信息,已然构成了交易双方重要的信用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交叉检验技术和第三方验证等技术手段确认信用记录的真实性。互联网金融所积累的信用数据来源渠道有别于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取客户的信息渠道,成本大大降低,对金融系统的信用数据是极大的补充与丰富,也为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展提供信息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对高职金融专业课程的现实撞击

1.金融专业课程构建体系受到撞击。以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已逐步形成并完善,一般而言,目前主要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公共课程又可以细化为通识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经济数学等)和校本课程(经济学基础、现代金融概论、基础会计、个人理财、中文输入、演讲与口才、互联网金融等);专业课程也可细分为金融专业大类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会计实务、金融服务营销、金融服务礼仪、国际金融实务、银行柜面英语、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反假货币技术、点钞技术、电脑传票输入等)、专业深化课程(银行产品、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案例分析、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等)和专业拓展课程(会计方向、证券方向、创业方向、综合方向等)。互联网金融课程目前是作为公共课程中的校本类课程开设的,注重专业培养的基础性,既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进行合理性补偿的有效手段,又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和专业需求。同时,互联网金融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性质随着社会需求的变迁、专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把互联网金融课程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相结合,以突出课程的信息化与技术性。

2.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受到撞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和专业性特点,金融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然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注重行业实务操作的技能标准。以金融专业开设的银行实务类课程为例,其内容结构以传统银行业务为轴线,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被刷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介入,不仅打破了基准利率限制,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冲击着传统银行在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类等领域的市场垄断。当下的客户有更多的渠道去选择获利空间,在线支付、转账汇款、担保交易、缴费、移动支付等环节也有更多的服务需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汲取新思想、新变化,创新拓展业务领域和业务内容。

3.金融专业课程业务流程受到撞击。在互联网金融的渗透和影响下,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易手段也在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如近年来网银业务、手机银行等业务的普及就是典型的佐证。以实务类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为例,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便捷化、安全化的发展趋势,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所依托的业务凭证、软件操作程序等都应该随之进行优化和调整,尽量做到简化业务操作程序,减少贷款等业务从申请到批复的中间环节,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数据信息。建议课程业务流程重点不仅要放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领域,也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渗透,不断加大对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业务流程的延伸,拓展更为宽广的业务流程。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1.“不变”的是课魂,“变”的是技术和方法。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在改变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同时,对银行传统的服务模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每一门课程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时代变迁的影响,面对每一次冲击,课程的性质和灵魂是不散的,最根本的东西要保留。而这种“不变”的信念是需要强大的信心和底气来支撑的。高职金融专业许多课程都是从校本课程起步,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最终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参与2012年立项的金融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浙江省级金融优势专业建设等多个项目锤炼,在时代的熔炉中不断升华,汲取各地精华,融合教学团队的辛勤灌溉、滋润,逐渐形成体系,自成气候。在与时俱进的外环境驱动下,面对互联网金融“变换”的环境,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融合最新的业务动态和知识点,对课程标准、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教学资源的引用、教辅材料的准备、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均要做到有所创新和发展,让课程在灵魂不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和发展。

2.时刻跟踪金融机构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面对互联网金融全方位的渗透,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发展的步伐,如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创新银行理财产品等手段,不断博取客户的注意点和购买欲望。金融市场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出招,不断向互联网金融靠拢。如中国建设银行建立的“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商城+线上金融”的独特组合模式,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商城上购买、批发商品、分期付款、个人融资、房地产交易等金融服务。上述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是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中所缺失的环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时刻跟踪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不断翻新或补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让学生的所学、所知与所能均与新形势下的要求紧密衔接。

3.关注课程软环境的变化,推动课程内涵建设。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不断优化调整的同时,每门课程所涉及的业务内容也在推陈出新,时时不忘体现金融服务理念和产品创新意识。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传统金融服务人群和服务手段,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发展要时刻关注外界软环境的变化。如何创新传统的业务流程和习惯,如何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尽快实现自身业务的互联网化,是摆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建设者面前的现实挑战。作为高职教育金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敏捷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敢于接受新思想、新挑战;主动深入金融行业去熟悉业务,掌握变化,特别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交流,了解别人的优势,努力补偿自己的劣势。只有育人者的思想走在前面,课程的内涵才会有所建树。

4.抓共性,求存异,差异性的存在与课程发展并不矛盾。如今,金融机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使得原本属于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也涉足金融业务,甚至是传统银行业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从业务内容的更新调整、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教学手段的优化多样等方面体现时代性、动态性、发展性的态势。面对复杂的外界金融环境,以及瞬息万变的业务更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需在求同存异中谋发展,抓共性,求存异,允许金融机构个性化业务的出现,并不断引入课程内容中;但也要坚持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发展特点,始终不脱离自身课程的本质属性。未来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必然是在多样化金融机构共生态的格局中,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路径,在力争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谋求与金融机构的和谐点。互联网金融的渗透注定会加大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步伐,使其面临多样化抉择的挑战。

5.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制,鼓励师生教、学、用相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渗透,对于以技能为主导的高职教育来说不单单体现于传统教学内容的扩充与发展,更多地表现于技术运用方式的转变,以及素材媒介的变更。如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往往借助于柜面通道或网银路径,而互联网金融产品则轻松地把手机银行这种新媒介引入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空间,打破原有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客观上讲,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不掌握手机银行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技能,仅仅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内容而脱离其素材媒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教与学没有应用的价值。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要求产品创新与技术革新共存的过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也要不断适应过程发展的需要,学与用相结合,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综合化、多元性,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制,注重学,强调用。只有教、学、用的全方位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价值。

6.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利与弊,加强风险规避的教育。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就似一把双刃剑,在为大众提供更多技术便利和产品创新选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风险,如缺乏法律层面的监管制度和手段,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范围,未形成行业自律标准,包括对从业人员没有统一资格认证要求,没有建立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传递的是教育理念,表达的是教育内容,展现的是教育成果,评定的是教育收益。教育的初衷是扬长避短,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自然是在彰显优势的同时,尽量有效规避弊端。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风险相伴。无论是在互联网金融教学内容的渗透中,还是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无论是在校外金融环境的熏染下,还是在校内创新氛围的营造中;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洪潮中,还是在学生风险规避意识的培养下;无论是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下,还是在人才输送平台的搭建中,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均要正确了解与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利与弊,加强学生风险规避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金融专业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掌握风险规避的能力,应对未来职业风险挑战,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手段。

[注释]

① 李海峰.网络融资——互联网经济下的新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1.

② 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33.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推荐访问:互联网 金融 探析 高职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