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之刍议

时间:2022-03-13 10:04:09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校长是课程施行的领导者,肩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科学组织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主要包括课程的思想领导力、课程的规划领导力、课程的开发领导力、课程实施的领导力、课程管理的领导力、课程评价的领导力。

如何提升校长课程领导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课程的正确认识

校长要准确实施课程领导力,首先对课程要有准确的理解,这样才能对学校课程实施现状有客观的判断,课程的实施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国家意志体现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指导意义和强制要求。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校长要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它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长对课程的准确理解包含忠实执行国家课程,领悟精神实质,但也要能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水平、教师特色,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同时能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利用学校内外的资源,开发多样性、可选择的且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校是溧水区一所偏远乡镇初中,由于近几年城镇化建设加速,不少农民或因拆迁或因重视教育等进城买了房,其子女也因为城区有房而进了城区初中就读,导致学校生源质量处于全区中下游水平。教师整体情况较年轻,平均35岁左右,不少成熟教师或因交流或因借用而去了城区初中,目前师资整体水平处于全乡中游水平。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开始尝试“教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其出发点就是凝聚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合理整合,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实际、能被我校学生接受的教学案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说,教学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我校的校本化实施。

二、加强校本教研,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教研团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者,课程改革的落实要靠教师,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体现在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上。校长应努力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开展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提高课程实施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和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举措。学校只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宗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认同感。校长要引领教师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校本研修。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沙龙、同课异构校际交流、专家讲座等,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努力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通过组织 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的解题竞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了、眼界开阔了,课程品位自然也就提升了,校长对课程领导也就抓住了“牛鼻子”

三、丰富课程内容,张扬学生个性

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适合每个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课程,力求让每个孩子自信有才。

(一)实现课程面前,门门平等

我们努力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影响,不给课程划等级,做到所有的课程必开、凡开的课程必考,实现了课程面前门门平等。

(二)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们结合学生能力培养重点,对国家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重组。教学案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后的课程载体,它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不断将国家课程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和“学生经验的课程”,并使两者逐步融合。因其贴近学校实际,尊重师生独特性和差异性,故教学效益显著,教学也成为了学生和老师幸福的重要历程。

(三)力促校本课程精品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更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我们结合本校农村初中的特色,结合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需要,在七年级开设《硬笔书法》《交际礼仪》校本课程,八年级开设《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九年级开设《学做小导游》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彰显了我校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而且使我们的学生大大地拓寬了视野,培养了他们爱家乡、爱学校的意识,提升他们懂生活、会交往、能欣赏等人文素养。

(四)让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

我们以课程形式整合、设计德育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有目标、有组织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元旦文艺汇演节目异彩纷呈;海报评选比赛,同学们斗智斗勇;歌唱会上,唱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有开学典礼、少先队建队仪式、入团宣誓、国旗下讲话、毕业典礼等等令人难忘。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毕业典礼!诗歌朗诵《今天,我们毕业了》铿锵中又带有对母校深深的留恋;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感谢三年来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和真情付出,对即将踏上新的人生征途的孩子们寄予殷切期望;家长代表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典礼,并发表讲话,质朴真诚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学校深厚的感谢之情;教师代表的发言充满收获的喜悦以及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学生代表的发言传达出莘莘学子们的共同心声:感恩母校,回报母校,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将以我为骄傲!最后,学生们依次走向主席台,校长亲自为每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拍照留念……

(五)让实践课程生活化

为了让学生把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爱心行动”“国防教育实践”“南京社会实践”“社区社会实践”“牡丹园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课程,主题为“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丰富情感,提升能力”。这些课程从道德、心理、体能等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四、准确定位学校目标,创建学校文化

课程改革离不开学校文化的积淀,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同时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也催生了学校文化的变革,创造和完善着学校的文化。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凝聚和导向作用,而文化的积淀和形成离不开校长的引领。特别是当前要解决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要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就必须对学校文化进行转型和完善。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取得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造就教师;学生不只是获得知识,更要懂得获得知识的方法,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课程是学生全部学校生活的总和,是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学生只有浸润在课程所创设的独特文化之中并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彰显出其无可替代的育人效果。学校的目标定位正确了,新型文化创生了,校长对课程的领导自然就会一帆风顺,课程改革也就一路风景。

(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学)

推荐访问:刍议 领导力 校长 提升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