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高考制度须厘清的几个关系

时间:2022-03-20 09:48:43 规章制度 浏览次数:

摘   要 3+3高考制度在试点后已全面进入推广阶段,此高考制度改革需要从内涵上厘清几个关系:简单与复杂、竞争与育人、宏观与微观、基础与尖端、拿来与自创、文化与理念。承认现状与地区差异,小切口、大突破才是现在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3+3高考制度  基础教育  关系

推进3+3高考制度(以下称为“新高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从浙江、上海试点到2018年十余省市加入,说明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新高考创新点是实现三个打破,即打破唯分数论、打破一考定终身、打破文理界线,这也是新高考的精髓。但从浙江、上海试点的结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导致多个省市推迟实施。那么此项制度应从哪些方面完善与补充呢?本文从西部农村中学的视角分析,简述3+3高考制度的实施首先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一、简单与复杂

3+3高考制度的核心是三个打破,即打破唯分数论、打破一考定终身、打破文理界线,从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为突破口,打造立体化的高考新制度。“选择性”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核心的价值需求之一,以选择考试科目倒逼选择学习内容以及报考专业和学校,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从3+3高考细则可以看出此改革方案相比现行高考,完全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1.从学生角度看

浙江7选3,高达35种组合,学生如何选择呢?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对于十四五孩子来说太难了,现在学生心理年龄普遍推迟一两年,对学习还懵懵懂懂,那么对未来的职业更不清楚,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只是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多个学习方向都可以,对多数职业并不排斥。从目前高考后学生志愿填报情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根据考分来填报志愿。

2.从考试形式看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迫使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它改变了固定的教学班级,这种开放式模式不利于高中学生管理,高中阶段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年龄,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不到位,学生成长中能够得到的有益指导会大打折扣,这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多样的选考要求拷问着学校教育的教学资源,由于学校的限制,不可能实行那么多组合,多数学校会提供3至5种“套餐”模式供学生选择,大大削弱了3+3高考制度的核心价值精神。

不同学科学习难度、高考试题难度与区分度是不同的,那么高考的公平性减弱。多次多样化的考试,时时绷紧神经,不由得让学校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想对策。如果淡化考試的压力,合格性考试没有全部通过的考生也可参加等级性考试,难免重复以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形同虚设,这显然又违背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初衷。外语两次考试的改革从重庆试点结果来看,由于学生在第一次考试时的能力水平明显低于第二次考试时的能力水平,第二次成绩普遍高于第一次成绩,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两考。

3.从高校招生看

高校招生特别是一些名校有夏令营或者冬令营、自主招生、贫困专项、高考、“三位一体”(江苏在2008年就试过,最后没推行下去)等多种录取形式,严重加大了高校招生录取的成本,同时有可能滋生弄虚作假与腐败现象,甚至导致失控。如自主招生论文造假、“考托”的出现,这些说明在违法低成本的社会,人们就会想办法打擦边球,“拼爹”也会在高校招生中大显身手。

家长无法引导,学生不成熟,导致学生在科目选择中选简单的学科学习,对于未来他们缺乏深度思考。由此形成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调,弃考物理现象突出,大学教育质量起点受损,大学要来补上高中课程,消弱了大学教育的功能。

二、竞争与育人

新高考的基本属性仍然是选拔性,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测评标准刚性强,测评过程客观性,即尽可能实现测评方法的数量化和规范化,高考仍然是高校对优质生源层次性的筛选,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很难改变人们对它的应考性和功利性的基本属性。一切向分数看,一切为了高分,是应试教育下学校和学生的目标。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还不能像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到各个学校教育资源均等、优质的资源全民共享,虽然我们在大力推广均衡教育,但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人们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因此,要改变目前基础教育的困境,首先在幼儿园到初中阶段增强教育的育人功能,从小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学习的强烈兴趣,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

三、宏观与微观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选拔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由此倒逼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这个目标初衷是好的。新高考从技术上讲,首先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和打破文理界线,事实上如果只用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仍然没有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单次选择。在打破文理界线后,通过“选课走班”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事实上选课走班制与现行教育资源是不匹配的。现行高考的文综就包含理科性质的地理学科,文科生高考科目是四文两理、理科生高考科目是四理两文现象,这已经文理学科融合的情形,只是侧重不同。新高考虽然打破了文理分科界线,但在本质上仍然是在智力上寻找人才选拔的突破口。因此,这种打破现行文理界线的做法有待商榷。

新高考真正的魅力是“三位一体”的录取模式,从格局上给予新高考定位,它是具有开创性的教育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唯分数论,实现从学科素质要求到综合素质的蜕变。通过分析发现“三位一体”中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体育与艺术素养方面增加,而这些能力通常又是通过社会培训机构的培养来形成,从现在艺考与体考的培训模式看,这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过程更趋功利化,属于应试教育,这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发现的对艺术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天赋的学生是完全迥异的,这只不过证明学生平时多在艺术方面学了点知识,而非在这些方面有特殊兴趣爱好甚至天赋。

各种加分政策逐步取消暴露出政策实施中的弊端。从“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现场竞技成绩,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四、基础与尖端

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基本能力要求是为高校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目前的教育效果上看基本知识获取明显,但关键能力不足。新高考的3+3选考来看,更是加强了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培养,水平考试考查的基础知识效果,高考选考中明显看出物理学科失去应有地位,加上这几年高考为了与新高考接轨整个试题难度呈明显降低趋势,数学、物理难度降低最为明显。新高考文理不分,数学难度必会降低;物理失去地位而且分值降低。这说明新高考实质上无意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生的惰性要求,以降低学习难度为代价换取学生感性的喜好选择,并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从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些都与基础教育的基本能力要求是不相符的,许多理工科学生能较好地实现跨专业考研,说明数学和物理对提升个人学习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习近平说道:“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说明我国缺少的是科技人才和全民的科学素养。针对目前基础教育现状,每个人应该强化的基本素质是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素质。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的需要,未来社会既需要单一结构的高端人才,又需要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应同时重視这两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须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及极强的学习能力。可见全民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的根本,高端人才培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拿来与自创

我国的现代教育最初完全以外来教育模式中为基础,在不断地学习前进。通过“拿来主义”,引进国外教育先进模式,进而模仿、消化和吸收,最后实现自创。新高考无疑是在教育领域实现了从“拿来”到自创的飞跃,但运用到实践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除了选考走班的技术问题,还有因地域差距所造成城乡、区域、校级群体的教育差距,但同时也有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高考录取中地方专项计划只是解决贫困地区差距的一项措施,还有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应重视这些地区学生的特殊性,以实现高考改革的目的。

六、文化与理念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为我国教育理念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其本质特点与基本内容,而教育理念为我国文化的嬗变与发展提供了保障。教育理念的更新应与文化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对于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系统回答了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方式,也是区别于欧美教育的关键。教育理念的更新还应与世界结合起来,增强全民科学素养,创新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底色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嬗变、科技发展、经济腾飞提供强劲推力。

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不同结构人才培养,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小切口,大突破才是现在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恩贤.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政策变迁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高教研究,2018(05).

[2] 袁振国.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4).

[3] 卢俊.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对外语教育政策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0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推荐访问:几个 厘清 高考 关系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