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经验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2-06-11 09: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试从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生态整治和生态安全等五个方面阐述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之一,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在开展森林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以期为山区国有林场开展森林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井山林场;森林生态;国有林场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广东省天井山林场是广东省林业厅直属的生态型自收自支国有林场,是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先进集体之一,现有经营总面积25415.5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1934.6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104717m3,森林覆盖率86.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场在深入挖掘森林资源开发潜力、加快小水电建设步伐的同时,实施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注重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的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和“高产、高效、优质”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逐步实现了经济收入和森林资源的互利同步增长。

1 森林生态建设经验

1.1 生态林业

1.1.1 大力保护和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扩展和夯实森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森林资源既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森林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条件。重点开展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方面的工作,并列为林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森林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1.1.2 以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为中心,提高森林质量,为森林生态建设储备优丰的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珠江防护林、雨雪冰冻灾后森林生态修复、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建设及中龄针叶林抚育等工程建设。林场在保障森林经营目标主导功能、效益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功能和效益,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适应森林生态建设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1.1.3 综合经营和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全面发展林业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按照生态优先、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培育经营和开发利用林区各类自然经济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制定林场产业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在不改变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制性质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采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发展林业产业,拓展和丰富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1.1.4 积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保持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循环利用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的不同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和调整林种、树种、树龄结构,建设优丰度高的可持续经营的林分结构和良好的森林环境;同时,坚持“长、中、短”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培育经营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林业产业,逐步形成森林持续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此外,严格执行森林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确保森林资源资产增长增值增效。

1.1.5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林业发展,提高林业建设质量

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项目,各项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其中,与华南植物园合作开展的“植物区系综合调查”项目较详细的调查了林场范围内珍稀树种的分布、数量和现状,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树种的生存状况,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迁地保护策略,为探索林业多种经营提供参考;“北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项目是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的省级项目,目前已建设完成数座集水区测流堰和集水区径流场,并已投入使用;此外,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南方雨雪冰冻地区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南岭冰雪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项目,项目的实施为林场尽快恢复和重建森林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技术依据。

1.2 生态旅游

1.2.1 生态优先,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创建生态和谐林区

在发展策略上,林场始终坚持“环保至上,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景观林工程建设,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在开发建设中,着力做好防病虫害、植被恢复等环保工作,杜绝破坏自然景观的事故,保持了林区环境的自然风貌。

1.2.2 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硬”实力

加快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监测系统,并作为林业科技普及教育和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公众开放;建设天井山自然科学馆,并对外开放,义务为游客作科普讲解;为了提高游客游览景区的畅通性和舒适性,对主要景区公路进行改造建设;森林公园旅游咨询处则提供咨询和导游服务。

1.2.3 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树立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充分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林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来抓。一是开展“走近森林”科普教育项目,以生态科普长廊为主线,开展科普讲解活动,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创新思维的潜力;二是坚持每年组织青少年科普夏令营活动,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普及森林科普知识;三是森林公园启动了类似“走进天井山”等一系列的森林生态科普活动,向韶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校发出邀请,带领师生享受别具一格的科普文化大餐;四是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通过在生态长廊景区更新生态知识解说牌,营造了更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1.3 生态修复

1.3.1 积极参与多方合作,多渠道寻求支持

积极与上级部门和科研院所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多角度多层面地申报科技合作项目,为林场开展森林生态工程寻求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参与科研院所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和交流活动,掌握森林生态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不断改进林业科学方法,为实现推动森林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保障。

1.3.2 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以封育为主,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对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天然次生林区域,采取封山保护的措施,并结合人工促进方式,加快森林自然恢复。对于受雨雪冰冻灾害损坏特别严重、生态较脆弱且较偏远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域,主要采取全面封育的方式,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育林措施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同时,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在全封期间,清理受雨雪冰冻灾害毁坏的断枝残干,改善林内通气和卫生状况;同时,人工伐除并清理对林内天然幼树生长不利的杂竹和灌藤,促进天然更新树种生长。对于受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影响的商品林区域,以发展可持续经营生态林为主,对萌芽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重新造林,而对萌芽破坏较轻微的区域进行留萌处理并结合补植套种,营造速生乡土珍贵树种,人工改造原有林分景观,逐步实现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到阔叶混交林的转变。封育及人工促进期间,实行护林防火承管责任制,认真落实护林员到位,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惩结合的方式进行管护,以防止人为干扰破坏。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的重要性,增强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

1.3.3 实时跟踪与监测,及时处理修复技术问题,改进生态修复方法

严格执行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制度,及时跟踪工程建设情况,按照工序逐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现场技术处理,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实时维护和管理与科研院所合作而建立的生态监测点,通过分析测量数据,及时掌握生态修复进展情况,为进一步完善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1.4 生态整治

1.4.1 继续维持生态型林业发展模式,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紧紧围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生态型林业工程。通过重点整治受冰害影响的生态脆弱林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治范围,及时对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断枝残干进行清理,消除火灾、病虫害隐患,以建设高效、优质、高产的生态林业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改进单一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推动生态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4.2 按照新农村建设整体要求做好环境建设规划,完善“以场带队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受历史原因影响,林场现管辖有两个自然村,每年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内的基本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包括人畜饮水管道系统、沼气池家家通系统、村村通公路、农村别墅等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景观面貌和环境状况,提升了农村的生态文明格调,有效地推动了粤北新农村建设。

1.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

通过张贴宣传画册、资料和上门走访的方式,就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垃圾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处理等基本知识对两个自然村的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向农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村镇规划、市场经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法规,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周边农村农民的思想观念,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建设和维护自己生产生活环境,把我省农村建设成为文明富有,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5 生态安全

1.5.1 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环境动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生态监测点、护林线路和科研单位基于GIS系统森林监测网的实时监控,基本实现对林场森林点、线、面的实时跟踪,同时配合林场应急生态安全预案,能够有效地防控生态隐患,切实保障森林的生态安全。

1.5.2 完善生态安全设施建设,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1.5.2.1修复和完善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在人为活动频繁的交通道路两旁,重新开设防火林带,清除枯死的断木和枝条,减少可燃物的含量,保留立木;同时,由于林场大部分生物防火林带在冰灾中受损,折断的荷木枝条倒伏在林带上,造成一定的生态安全隐患,经过细致、科学地规划,如期完成重点生态防控区域防火林带的清理和补植任务,有效排除了潜在的生态安全隐患。

1.5.2.2建立生态安全监控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林场投入资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生态和病虫害方面的监测项目工程,通过对各种典型森林区域的定位观测和对开发地区的动态监测,采用系统分析和模拟手段,对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作出判断,以形成合理决策,正确引导林场范围生态安全工作。同时,实时监控外来物种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阻止外来物种侵入,避免形成生态威胁,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 森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充分的资金保障

林场座落在珠江支流北江上游的集雨区内,是北江流域较大规模的水源林之一,经省林业厅核定,目前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的有18259.7hm2,森林生态保护的任务极为繁重且艰巨。由于2008年初林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的损毁,森林生态修复任务重。而林场为自收自支的生态型事业单位,经济实力有限,加之地处贫困边远山区,远离城市,单位办社会、地方摊派、不合理收费项目繁多等不利因素,造成林场经营成本偏大,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森林生态建设。

2.2 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不强

目前林场森林以幼、中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为主,林种结构基本合理,但林龄结构极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近80%,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只有20%左右,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差甚远,森林资源低龄化倾向严重,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

2.3 插花地多,森林管护难度大

周边农村与林场接壤或相邻的有5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由于农民致富心切,且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不少人都把偷砍盗伐林木作为一条致富捷径,加上森林防火意识不强,这就给林场的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森林防火等工作增加了难度。

2.4 科技水平有限,技术成果少

由于林业技术人员少,科研能力弱,林业技术开发较难,对于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广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难以形成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技术开发成果,森林生态建设成效受到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

3 森林生态建设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全面掌握区域内森林资源的生长动态情况,按照森林经营用途、生态区位、立地条件等不同的因子划分出不同的森林生态建设层次,分阶段进行科学规划,对各层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措施,统筹各层次建设内容、时间,能够有效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森林生态建设成效。

3.2 积极合作

积极争取产学研管各方的合作,重点在生物化工、植物迁地保护、野生动物繁育、生态监测、林分改造、速生丰产林培育、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合作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3 协调管理

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森林生态建设小组,明确森林生态建设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协调、统筹各部门,集思广益、加强协作、发挥团队优势,加强森林生态建设管理,保障森林生态建设成效。

3.4 监测评估

依托良好的科研平台优势,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利用项目共性,如生态监测、资源调查等都与森林生态建设有关,完善森林生态建设成效监测。通过设置样地、挂牌测量的方式,记录每年不同森林的生长情况,在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评价森林生态建设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文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J].粤东林业科技,2011(1):45-47.

[2] 钟汉城,姜丹玲.广东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9,18(1):22-26.

[3] 黄渭根,陈天宝.浅析浙江省义乌市生态公益林建设[J].华东森林经理,2010,24(2):42-43.

作者简介:杨昌腾(1981-),男,贵州凯里人,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顶山管理处林业助理工程师,现从事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林业科技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

推荐访问:林场 浅谈 对策 生态建设 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