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大学生帮控对策中“四助体系”的建立

时间:2022-03-15 09:59:1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深层原因探析

1.网络多重特性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络具有匿名性、空间虚拟性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网络娱乐媒体和网络游戏能够给大学生带来多感官刺激。这些网络特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类需求: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对现实的不满尽情地宣泄;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补充了现实中的缺憾与不足,为大学生满足情感诉求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为大学生资料搜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方式;网络媒体与大学生具有的好奇、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探索欲的心理特征相匹配[1]。因此,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感,当做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通过网络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往往会造成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2.社会、学校机制体制的不健全

我国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法律、管理体制目前还不够健全,社会相关部门对网络运行实体——网吧的管理比较欠缺,对网络游戏没有出台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使得网络游戏的内容参差不齐,低俗、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其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

高校网络氛围比较浓厚,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相对滞后,大学生上网比较方便,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通过网络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学生数量众多,学校、辅导员的管理很难具体到每一个人,心理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引导更难以个性化。

3.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严酷考验后,对大学生活认识不足,初入大学得到了全身心的放松,使得网络成了他们大学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大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猎奇心理,互联网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大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矛盾尖锐,自控能力较差,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独生子女过多导致大学生个体比较孤独,容易形成性格的缺陷,选择到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最终陷入网络成瘾的境地[3]。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

1.危害大学生身体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使得大学生绝大多数的课余生活被电脑占据,没有办法保证必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的锻炼。网络成瘾大学生长期“宅”在寝室,足不出户,饮食不规律,通宵达旦,睡眠减少,睡眠质量极差,容易诱发各种身体疾病。

2.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

网络虚拟世界使得大学生混淆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界限,使虚拟人格反过来成为现实中社会人格的主导力量,造成心理错位与行为失调,导致人格发生异化。网络成瘾还影响了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封闭,只寻求“人机对话”,甚至形成社交恐惧症,严重者则会诱发抑郁症。

3.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充分接触各种外国意识形态的思想和文化,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环境比较自由,缺少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约束,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四助体系”的建立

1.社会关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成功地实现了飞跃,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有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速度快的特征,他们迅速地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在对网络的接受和应用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对大学生网瘾的帮控工作,首先要从社会的角度给予积极关注。从国内互联网落地生根那一刻起,国家的网络安全、低俗内容、网络游戏泛滥等因素,威胁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政策对网络进行大力整治。中国互联网协会牵头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发展。2010年6月22日,文化部正式对外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并首次将网游玩家实名注册提上相关法案。2011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落实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针政策和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负责网络新闻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的审批和日常监管,指导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网络文化领域业务布局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重点新闻网站的规划建设,组织、协调网上宣传工作,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站,指导有关部门督促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等做好域名注册、互联网地址(IP地址)分配、网站登记备案、接入等互联网基础管理工作,在职责范围内指导各地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国家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社会对网瘾青年关注的重要体现,国家对网吧的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通过招募网吧义务监管员、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等方式,杜绝未成年人走进网吧上网,发挥社会的积极关注作用。

2.学校帮助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很多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大学生上网的地点也由网吧转变为学校的宿舍,因此,从学校育人角度出发,加强校园内对学生上网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对大学生网瘾帮控的一个有效途径[4]。

第一,学校设立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安全,对校园网络的色情、暴力和网络游戏等非法数据包进行过滤,净化学生的上网环境。通过加强校园内的管理和监督,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使大学生形成文明使用网络的习惯;在大学生全面和正确地认识到网络的意义之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上自觉接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将生活的重点转移到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网瘾的帮控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学校对用电和上网的时间等进行硬性的要求,对于违反校园纪律上网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纪律处罚。尤其针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脱离父母监管,对时间和金钱都有了更加广阔的支持空间,因此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当采取正面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并且全面地认识网络,消除网络的神秘感,端正上网动机。东北大学要求学生在大一年级不可以在寝室配备及使用电脑,允许学生在学校计算中心使用学生卡实名登记上网,并对学生上网时长有相应的限制;沈阳体育学院全面禁停一年级学生使用电脑,并对二年级学生实行白天禁止使用电脑,18∶00以后可以使用等相关规定;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辽宁省高校对一年级学生的电脑使用都是全面禁止的。

3.家庭辅助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专家分析有将近80%的学生上网成瘾,都是家庭造成的。第一,关爱缺失型。许多上网成瘾的青年学生都成长于单亲家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长年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生活中缺乏自信,就希望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面寻找归宿感、增强安全感、树立自信心,这样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于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很快沉迷于网络。第二,期望过高型。一些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一味地指责学生,常常会使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却令这类学生痴迷上网络;第三,管理弱化型。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以后,家长放松了对学生的家庭监管力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娱乐时间和空间,无形中纵容了学生沉迷网络。

家长要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学生精神、情感上的关爱,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共鸣与抚慰。当学生沉迷于网络时,家长不要强行制止其行为,而要适时提醒学生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认知和态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家长要关注学生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学生涉猎不健康网站,要积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4.个人自助

在对网瘾大学生的帮控中,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固然重要,但是网瘾大学生的个人自助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合理接受沉迷网络的现实,认识到网瘾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危害,有主动改变现状的愿望。其次,要树立明确的学业规划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控制和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尝试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和同学等帮助,避免逃避现实生活,把网络作为宣泄消极情绪的工具[5]。最后,积极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健康、高雅、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占据网迷的空闲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微,孙明哲.大学生网瘾原因浅析.教育理论研究,2011.|

[2]郭娟娟.当代大学生的网瘾表现及心理因析.科教文汇,2011.4.

[3]戴仁卿.需要层级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瘾问题研究.高职高教研究,2011,(59).

[4]颜廷亮,田海燕,周振华,李昊.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网瘾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5]张贵锋,马浩,刘洋洋,区伟雄,苏沛珠.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2,(12).

论文为201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Lslktsz2011-011)。

推荐访问:对策 网瘾 体系 建立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