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形成动因与构建机制

时间:2022-06-03 16:5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我国许多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将文旅、休闲作为产业基础的现象,并因此受到“特色产业”存在雷同和缺乏实质的质疑。基于603篇新闻报道,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法,对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发展现状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有大约一半的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礎包括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但种植养殖、加工制造等产业同样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本身具有相应发展基础的小镇以外,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是多数特色小镇的实际情况。同时,政府为实现社会目的以促进特色小镇发展而更多地关注投资小、见效快且能为当地产品拓展市场并增加本地就业的产业类型,也是出现大量文旅特色小镇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文旅产业的作用,根据当地实际构建复合型产业基础,有利于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复合型产业基础;政府推动;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9)04-0087-08

一、问题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是我国的重要国情特征,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创新举措。在经过浙江等地的探索总结之后,特色小镇模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小城镇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国务院在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特色小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多项作用提出了发展要求。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下,全国逐渐形成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

必须看到,特色小镇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特色小镇缺乏具有“特色”的产业基础,是影响特色小镇存续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现实中,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与推动其发展的政府业务部门密切相关(见表1),并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发展定位不清、忽视消费潜力、缺乏内在特色(白惠丰、孟春雷,2018;姚尚建,2018)等被认为是特色小镇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在政绩驱动下急于求成、盲目跟风,不当干预措施与房地产企业借特色小镇之名获得资源支持的动机相结合,出现了特色小镇建设重“形”轻“魂”的走样现象(唐虹等,2017)。曾博伟(2018)针对旅游特色小镇“泥沙俱下”较为普遍的情况,提出应采取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适度集聚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思路;李寅峰、马惠娣(2018)对特色小镇“建设热”进行了“冷思考”,提出应规避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避免出现“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任务工程”,以及商业气息过于浓烈等问题。王振坡等(2017)强调了特色小镇发展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防止出现房地产化。

从现有文献对特色小镇发展的批评来看,房地产化、急于求成、缺乏经验等容易导致特色小镇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基础和有效的主导产业构建机制。在多个政府部门同时主导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情况下,旅游、文化、体育等属于无形服务的产业,又容易被打造成概念,成为特色小镇的“基础”。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在2017年底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那么,“特色小镇”在发展中应当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构建其产业基础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当前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中体现的产业基础现状作为出发点,从产业特征入手考察其中的规律,并对服务产业在特色小镇中的发展加以正确认识。具体而言,需要回答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目前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是什么,是否真的没有“实质性”的产业基础,只是套用文化、旅游等无形服务产业的噱头?第二,大量特色小镇,包括受国家认可、具有实质性产业基础的特色小镇将文化、旅游作为其特色产业或部分特色产业,有什么原因?第三,如何正确认识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意义。

笔者采用基于600余篇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法,将当前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加以综合分析,提出发展综合型产业基础对于特色小镇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也即文化、旅游产业是扩大小镇影响的有效途径,不能一概加以否认;具有农产品种养殖、加工制造业等非服务型产业基础的特色小镇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有助于特色小镇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较为客观地反映目前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产业基础现状,笔者拟采用基于新闻报道的文本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Method)。该方法的核心是通过系统性、重复性的工作,从文本中提炼出包含少量重要内容,并抽取隐含的、前所未知且具有潜在意义的知识来提供研究依据(Berelson,1952;Tan,1999)。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大量庞杂的文本转化为既反映关键信息,又可以定量计数的少数重要维度,并保留较强的客观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类新闻报道、政策文件、自媒体舆论等内容的可获得性日益增强,基于这些文本的内容分析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及政策研究等领域之中(如唐国豪等,2016;冉连,2017)。

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从媒体报道的性质来看,既有对成功特色小镇的正面宣传,也有对问题特色小镇的负面披露;从媒体报道的内容来看,既有针对一个或数个具体特色小镇进行的集中介绍,也有围绕特色小镇出现的一般现象或普遍问题展开的深入讨论。因此,通过新闻报道来提取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文的分析要求。

笔者在“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以“特色小镇”和“产业”为主题词,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之间发表的新闻报道,共得到2 763条搜索结果。笔者使用E-Study文献软件将其批量下载,并通过初步阅读进行内容分类和整理筛选。总体来看,相关新闻报道的内容比较繁杂,包括政府会议纪要、经济社会评论、政府政策描述、社会事件记录等。笔者以明确描述一个或几个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或历程为标准进行全样本逐篇的阅读与筛选。首先剔除完全没有描述性内容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描述、经济社会评论、政府会议纪要等,共有853篇,占所有样本的30.87%。其次剔除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只提到了一个地区将要着力建设某一特色小镇,而并未对特色小镇过去及目前的情况进行深入描述,共有614篇(含主题内容重复的新闻报道),占所有样本的22.22%。接着剔除对特色小镇有一定报道,但同时涉及多个特色小镇,或仅仅以简单举例形式提及某特色小镇的个别方面,因描述过于粗略而无法提取足够细节信息的报道,共有394篇,占所有样本的14.26%。经过上述步骤筛选剔除以后,共得到902篇新闻报道,其内容较为全面,主要围绕一个或两个特色小镇,从投资、建设、政府支持、居民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最后剔除的是存在内容接近或重复的新闻报道,最终共有603篇新闻报道被确定为用于本文提取文本信息的样本。

在提取特色小镇中特色产业信息的过程中,本文采取了如下的“两步法”:第一步,从新闻报道中有关当地产业发展介绍的内容中直接摘取特色产业原文文本;第二步,根据产业分类的国家标准,对第一步提取的特色产业进行归类。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文本分析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和归类,而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数据(特色产业)本身有着相对规范、明确的分类标准,因而可以直接采用相应的标准作为归类依据。

根据分析讨论的需要,笔者还提取了以下维度的内容信息:(1)特色小镇所在地;(2)特色小镇级别(国家级、省级、地方级);(3)新闻中提及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PPP、社会及企业出资等;(4)新闻中是否提及特色小镇发展中的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就业、脱贫、城镇化、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信息将被用于识别不同级别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差异,比较政府行为对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影响,并用于分析社会发展目标与产业基础之间的联系等。

三、文本分析结果

对前述筛选过程得到的603篇新闻报道进行文本提取分析,共获得634个特色小镇的基本信息,其中特色产业关键词共有1 279个。对这些信息进行考察并与其他维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 特色产业情况统计结果分析。先来看基于新闻报道中特色产业原始文本的统计结果,大约有一半的小镇中“旅游”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其次是“文化”。直观地看,确实容易形成“特色小镇存在缺乏发展特色,产业基础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但进一步观察词频统计分析结果“长尾”中的关键词(见图1),可以看出,大量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中涉及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乃至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从频次统计上来看,包含“旅游”“文化”关键词的特色产业共有300多个,大约占总数的1/4,其余3/4均处于产业“长尾”之中。

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笔者对新闻样本中提到的特色产业进行归类汇总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由于包含了旅游业的主要部分,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者的频次总数为594,而其他产业总共提及的次数为902次,接近总数的2/3。可以看出,除了旅游、文化服务以外,归属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的其他特色產业也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中发现,许多特色小镇拥有不止一种特色产业。从统计数据来看,在603篇新闻样本提及的634个特色小镇中,有182个拥有两个或以上特色产业,占比超过1/4。在这部分特色小镇中,有142个包含“旅游”或“文化”相关的特色产业,占比为78%。特色产业名称包含“旅游”“文化”两大关键词的特色小镇共有305个,142个同时拥有其他特色产业,占比接近一半。在仅提及一个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中,有163个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属于“旅游”“文化”或“体育”产业,归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另外287个单一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均以种植养殖、加工制造等作为其特色产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产业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复合形式成为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

从报道内容来看,将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作为产业基础的特色小镇,通常原先就具有发展相关产业的基础,特别是自然条件;仅有少数是通过人为方式建构旅游主题,如某地的“福文化”特色小镇是通过大量张贴“福”字形成文化特色,开展乡村旅游。

2. 产业基础与特色小镇的发展特点。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结合其所在地、评定层级、资金来源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判断。第一,将文化、旅游等单独作为产业基础的特色小镇大多集中在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特色小镇多具有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基础,并与文化、旅游等构成复合性特色产业基础。笔者根据地区划分计算了各省份特色小镇相关报道中提及多个产业基础的数量占比,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华东、华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较多,且其中具有复合型产业基础的情形占比也比较高,而华中、西南等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较少,且大多产业基础较为单一。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旅游、文化或体育为单一产业基础的特色小镇中,有63.8%位于西南和华中地区。不难发现,我国特色自然景观较为集中的省份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第二,全国及部分省级层次的特色小镇大多拥有非文化、旅游类的特色产业基础,特色产业较为鲜明;而部分省级和地方级层次的特色小镇中单一产业基础的数量占比较高。笔者按照特色小镇所属的不同层级汇总计算了其中提及多个产业基础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关于国家级特色小镇的报道中,提到拥有复合型产业基础的情况为37.5%,而在对省级、地方级层次的特色小镇的报道中,分别为34.1%和25.9%。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拥有多产业基础的情形中,文化、旅游产业通常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占比在各个层次的特色小镇中较为接近,均为80%左右。第三,拥有社会及企业投资的特色小镇大多具有非文化、旅游类的特色产业,而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的特色小镇多包含文化、旅游的特色产业。在本文所分析的新闻样本中,有176个特色小镇被提及拥有来自社会或企业的投资;其中,特色产业中包含“文化”“旅游”两个关键词的有52个,占比不到1/3,而在被提及拥有政府资金来源的517个特色小镇中,特色产业中包含“文化”“旅游”两个关键词的超过一半,共有260个。第四,具有文化、旅游类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被赋予了更多有关保护文化与环境,带动就业、脱贫和城镇化的社会功能。笔者采取两种方式对有关新闻报道中提及上述社会功能的情况与特色小镇产业基础中是否具有文化、旅游产业的情况进行了组合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报道中提及相应功能的特色小镇而言,具有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占比均较高;同时,对于不具有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小镇来说,提及相应社会功能的报道数量占比较少。

四、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形成动因与构建机制

前文基于新闻报道的文本内容分析表明,文化、旅游等服务行业虽然构成了许多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但大部分特色小镇拥有种植养殖、加工制造等产业作为发展文旅产业的依托,形成具有复合型特征的产业基础。并且,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因为区位分布、自然资源禀赋、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笔者对其中的内在成因机制加以讨论。

1. 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应秉承当地产业条件。基于文本内容的直观梳理可以看出,多数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有其相对明确的形成动因和发展渊源。首先,大量位于东部地区的特色小镇,或者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的产业基础或发展历史,或者依托于周边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容易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山东莱芜的无纺产业小镇,浙江桐乡濮院的毛衫小镇,江苏扬州湾头玉器小镇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为搭建平台和集聚企业,社会资本在其中的参与度较高。其次,在另一些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主要依托于政府推动,以政府投资改造农村乡镇为特征。例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的某县就拥有相当多的具有乡村改造性质的特色小镇。经过改造以后,当地农民依托粮画工艺、养羊种花等,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基础,继而发展相应的文化旅游业。再次,还有一些商贸物流类的小镇是通过承接北京等大城市产业转移形成的。最后,依托本身的自然风光和景区资源发展旅游业,也是大量旅游小镇形成的方式。

在历史积累、市场选择和政府支持共同构成特色小镇形成动因的情况下,其重点强调或突出体现的产业基础也会反映不同主体的动机和诉求。在国家的总体要求中,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所在。文化、旅游等产业作为投资小、见效快、绿色环保的无烟产业,被各地政府所青睐。因而,许多当地具有一定特点的农业、手工业、制造业项目,就在政府及其引入企业的推动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旅游资源。也有政府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通过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加工、旅游商品零售、民宿旅馆和本地导游等实现了本地化就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能夠形成被市场接受的旅游资源,并依赖此资源与建设特色小镇的契机进行发展的做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需要被诟病的问题主要在于部分小镇为了发展文旅产业而人为地选择实际上并不适合当地的内容作为依托,“本末倒置”“牵强附会”地建设特色小镇。这样的做法不仅会给当地带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长期来看也无法形成能够为游客所接受的具有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构建应当以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为核心要求。不难看出,无论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小镇,还是以本身就具有的特色农业或制造业为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继而形成旅游资源,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2. 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地,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构建也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律来加以认识。从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构建包含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在内的复合型产业基础是许多地方政府成功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这一现象与不同产业在吸收就业、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会相应地减少,其就业吸纳能力将有所减弱。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和制造业向大城市规模化聚集,本身也是城镇化或城市化进程的组成部分。不少特色小镇将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作为其产业基础,而这些产品在当地的市场规模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有能够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创造可持续非农就业岗位的产业来支撑当地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不难发现,文化、旅游产业就具有这样的外向型吸引力,能够给当地带来具有消费能力的客流,并具有扩大就业、带动致富等方面的积极功能。

3. 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应重视衍生社会功能。评价特色小镇产业基础及其发展的真实效果,不能忽视其间接发挥的社会效应。一般而言,社会功能与产业发展是互动实现的。典型地,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活动会产生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收入;政府获得税收后能够进一步投入到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事实上,地方政府在谋求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采取将多个彼此相关的项目或政策“资源”进行组合的做法。其投资行为也往往更多地关注社会功能且具有多重目的。改造农村面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与特色小镇建设常常交织在一起,并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福利,这种互动机制应当依托特色小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由于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价值,有必要将政府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做法与其他促进当地经济或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区分。例如,有的地方构建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会混淆特色小镇建设与产业园区建设。更为突出地,从本文整理的有关报道中可以看出,一些较发达地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产业发展和GDP增长,却忽略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增收脱贫等方面的诉求。如果特色小镇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带动居民就业、实现“人的城镇化”等方面的功能无从发挥,那么拉动乡村发展这一更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特色小镇便会逐渐演变成建设产业园区乃至发展房地产的一个虚化概念。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建议

笔者采用基于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法,对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现状和成因机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虽然有大约一半的特色小镇将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包含在其特色产业基础之中,但种植养殖、加工制造等产业同样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本身具有相应发展基础的小镇以外,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是多数特色小镇的实际情况。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还能够拓展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市场,并提供更多的本地化就业岗位。政府出于传承文化、保护环境、带动就业、致富脱贫以及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等社会效应,在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具有上述特征的产业类型,也是出现大量文旅特色小镇的重要原因。

本文的研究結论表明,诸多特色小镇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其发展基础的一部分,既有政府推动的原因,也有产业本身融合发展与升级的原因。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文旅产业的角色定位,并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在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中的作用。

从产业定位角度来看,文旅产业应当在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中发挥奠基作用。第一,必须肯定文旅产业在吸收就业、扩大影响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实现社会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必须看到大量特色小镇的文旅产业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依托融合发展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特色小镇将文旅产业作为其发展基础就不具有“特色”、未夯实“基础”。

从产业构建角度来看,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发展特色小镇而忽视当地实际情况,人为选择、包装“特色产业”,塑造“空心型”文旅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特色小镇持续发展,而且还具有多重潜在危害。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具有复合型特征的产业基础,将文化内涵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建立在充分发育的特色农业、特色手工业基础上,实现地区内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经济与社会的联动发展。这才是特色小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合理目标和可行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重点关注镇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传统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强化城乡产业互动和产业链协同,突出自然条件和景观资源的复合型开发,避免流于形式的特色小镇文旅产业体系打造。

2. 应严格遵循小区域产业系统的构建规律,一方面强化非文旅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增值力和就业吸纳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独特的客源吸引力和品牌传播力,并结合生态人居工程,为特色小镇打造复合型的产业基础。

3. 应长期坚持特色小镇分级推进的政策举措,按照地方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级,依据特色小镇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生命周期特征,循序渐进地推动特色小镇由单一型产业基础向复合型产业基础发展。

4. 应大力提升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社会投资的比重和企业参与的程度,弱化政府在产业基础构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政府应主动减少对特色小镇产业资源配置、主导产业选择等本应由市场机制加以调节事务的干预,更多地参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完善、品牌形象推广等具有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的事务。

5. 应着力强化特色小镇产业体系社会功能的发挥。在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过程中,应以特色文化和主题旅游为依托,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本地居民非农就业和脱贫致富、新农村风貌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6. 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构建路径。基于如上分析,我国特色小镇产业基础构建可以考虑的路径包括但不限于依托所属中心城市空间外扩的中心辐射型路径、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的传统延伸型路径、依托周边特大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产业承接型路径等。

参考文献:

[1]Berelson B.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Glencoe,Ill:Free Press,1952.

[2]Tan A.H.Text Mining: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 Challenges[C]. Proceedings of PAKDD Workshop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Advanced Databases.Beijing:Springer,1999:65-70.

[3]白惠丰,孟春雷.新常态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问题及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3):87-91.

[4]曾博伟.旅游小镇:逻辑与方向[J].旅游学刊,2018(6):11-13.

[5]李寅峰,马惠娣.“特色小镇”建设热中的冷思考——“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汲取与传承[J].治理研究,2018(3):113-121.

[6]冉连.绿色治理:变迁逻辑、政策反思与展望——基于1978—2016年政策文本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17.

[7]唐国豪,姜富伟,张定胜.金融市场文本情绪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6(11):137-147.

[8]唐虹,熊湘怡,付光宇,屈凌燕,白丽萍,董建国.部分特色小镇建设现房地产化倾向[J].就业与保障,2017(8):8-10.

[9]王振坡,薛珂,张颖,宋顺锋.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4):23-30.

[10]姚尚建.特色小镇:角色冲突与方案调适——兼论乡村振兴的政策议题[J].探索与争鸣,2018(8):84-90.

责任编辑:艾 岚

Abstract: There ar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and leisure, which has been questioned for the similarity and lack of substance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603 news repor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forming cause of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about half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based on service industries such as culture and tourism, planting and breeding,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part from the towns with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base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ies i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ost characteristic town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governmen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ustries with small investment and quick results, which can expand the local market and increase the local employment, and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with cultural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osite industrial foundation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towns, composite industrial foundation, government promoti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推荐访问:动因 中国 小镇 构建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