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16 10:07:20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促进实践育人,完善个人成长成才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对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存在困境以及合理参与方式与途径等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基本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社区文化 研究综述

一、志愿者的科学内涵

(一)志愿者

《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而学术界对志愿者的概念也相对比较统一。

张乾坤认为,“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不受任何强制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即提供志愿服务的个体或群体。”陈文冬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就是指具有较高道德素养,以个人或加入组织的形式自愿将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以利他主义为主要动机的在校大学生个体或群体。”

纵观绝大多数有关志愿者的定义,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志愿者是出于自愿的;第二,志愿者需要具备相对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志愿者对社会的贡献应当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二)大学生志愿者

张乾坤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是指在正式的组织框架下提供志愿服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其内涵有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其二,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包括本、专科生,也包括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从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角度出发

陈稚丽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夏文飚认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大学生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开一条通道。

同时,田浩和林爱菊都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拓展素质,而林爱菊还提出,这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周丽芳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可以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价值。而袁亮从深层次出发,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

(二)从实现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

周丽芳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从人才培养方面考虑,夏文飚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公共文化人才、为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文化志愿者行列提供了引导和示范。田浩则认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有利于学校围绕目标、育好人才。林爱菊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积极参与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同时也是共青团组织参与建立和完善社区多层次服务保障体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

(三)从促进社区建设的角度出发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中心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区志愿服务是政府倡导下的社区成员互助性服务行为,有助于解决社区内的各种问题,满足社区成员的利益需求。”田浩认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有利于社区更好地提升品味、完善功能。林爱菊的观点与前者相似,她认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夏文飚认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这样可以促进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

田浩认为,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缺乏市场运作的机制。“社区服务活动仍然满足于组织行为的落实,而没有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入市场的运作机制解决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单向援助、单向受益的弊端”。另一方面缺乏贯穿始终的纽带。大学生群体构成的相对不稳定性,缺乏始终如一、传帮带的有效抓手和纽带。林爱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缺乏志愿服务的网络。尤其是大学生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盲目性比较大。

(二)从法律、资金、安全等各项保障的角度出发

李琳提出,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缺乏。肖小霞等人认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不足,“导致很多可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起来,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受资金所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使其难以自发自愿的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赵勇认为,高校青年志愿者在服务期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总体情况正如林爱菊指出,社区文化建设中,志愿服务缺乏社会资源的扶持。

(三)从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的角度出发

田浩从整个社会环境出发,指出志愿服务缺乏文化渗透的通道。这就导致了高校文化与社区乃至社会文化不能够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达到交流和交融,制约了对社区文化品味的提升以及社区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反哺。同时,缺乏社会滋润的沃土。社会上不少人对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的认识还仅仅满足于肤浅的所谓“做好事”,因此,对活动的开展关心不够、支持不多。

(四)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角度出发

赵勇认为,志愿活动的开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志愿者服务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化。林爱菊则指出,目前志愿服务的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号召力有所减弱。而李琳从社区角度出发,认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文化塑造难。社区志愿服务品牌的质量控制难。

(五)从志愿者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

肖小霞等人认为,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会影响工作的效果,学生的更替会影响工作的延续性,学生的过多投入社区工作会影响其课堂学习。赵勇认为,青年志愿者队伍较为松散,严整性不够。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特别表现在服务的专业技能上。志愿者队伍缺乏品牌与特色服务意识。高校间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合作、交流不足。

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与途径

(一)利用科学的思想进行引领

首先,贺红霞认为,应该倡导高校青年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该项活动的内涵。其次,多位学者提出“品牌意识”。袁亮认为,需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赵勇认为,要树立并增强志愿者队伍服务的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同时积极提倡奉献思想与牺牲理念。再者,田浩认为,社区服务活动必须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深化,必须由组织行为向社会行为深化。最后,林爱菊认为,找准青年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位置。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氛围

袁亮提出高校与社区需要文化共建。两者之间应当增强协作,形成共同参与的局面。这样一方面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而赵勇则提出培育志愿者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地域志愿者文化的形成。徐新华从宣传鼓动角度出发,提出典型示范与宣传发动相结合,进一步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氛围。

(三)完善法律、制度、资金、安全等各项保障

周丽芳认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需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其制度化、专业化。一方面是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培育志愿文化,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袁亮认为,创新机制很重要,要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重要保证;创新内容,打造品牌,形成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体系。在志愿者安全保障方面,赵勇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联系企业或者保险公司给志愿者服务期间购买保险,给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安全问题得到充分的保障。徐新华认为,内在激励与外部管理并重,一方面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科学管理,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四)具体途径

田浩提出了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即“社区服务活动必须由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深化;社区服务活动必须由浅层服务向深层服务转化;社区服务活动必须由有形结对向无形结对深化”。在具体参与方式上,袁亮认为,可以选拔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开展“一助一”重点帮扶;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进行专业实践。赵勇认为,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其专业技能技巧,以及生活常识等的传授和学习。同时,需要加强高校间志愿者队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邹艳梅认为可以开展大学生党团员志愿者社区服务、校园文艺进社区等活动,而且特别提出,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林爱菊则提倡将无偿、有偿、微偿服务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努力建成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机构。

参考文献:

[1]杭州下城区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实践与研究课题组编.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与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R.

[2]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

[3]陈文冬.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述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陈稚丽.当代学生的社区参与-广州市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6,(5).

[5]夏文飚.大学生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与培养——对南京市鼓楼区实践的研究与分析[J].剧影月报,2011,(3).

[6]田浩.对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的理性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

[7]林爱菊.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

[8]周丽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J].华章.2011,(18).

[9]袁亮.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7,(2).

[10]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中心.社区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2).

[11]李琳.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8,(36).

[12]肖小霞,车海波.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分析_以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社会工作站为例[J].Journal of Guangdong Youth Leaders College.2006,(1).

[13]赵勇.关于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若干问题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4).

[14]贺红霞.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蒋睿夫(1990—),男,汉族,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孝柯(1991—),男,汉族,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新时期 志愿者 综述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