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监管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15 10:00:30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结合的产物,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该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监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46-02

Campus Culture Network Monitoring and Response

LUO N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and Internet culture, and it"s vulnerable to erosion of the adverse Internet cultur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dissemination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 we proposed som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internet culture; control measure

1 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到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2.53亿,网民普及率高达19.1%。网民结构以18-24岁年龄段的人数比例最大,占了30.3%。非常巧合的是,高校学生恰恰处于此年龄段中。事实上,在各个高校,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学生对上网的心理依赖度是比较高的。因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网络文化也异彩纷呈,呈现百花齐放,良莠不齐的现象,由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问题摆在了各高校管理层的面前。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现状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居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但是其公众影响力却大有赶超前者的趋势,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网络正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而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则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作为传播媒体,涉及内容广泛。

在高校,校园网络作为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校园网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网络已经融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产生了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传播模式与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式截然不同。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播,依靠的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 以及“读报纸、听报告、开大会”的套路,学生处于被“灌输”的角色,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则突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特点,让学生自主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主要以网站为主,包括学校官办网站,以及学生社团、班级、师生个人创办的民间网站,网站数量庞大,规模有大有小,网站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这些网站共同形成了一道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亮丽风景线。另外,留言板、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也是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现在,随着博客大行其道,出现了一股博客热潮,师生开设博客的现象日益增多,博客正在成为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另一支新军。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监管的必要性

由于网络具有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网络文化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社会文化良莠不齐,既有积极上进的,也有消极颓废的。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误导并产生认同感。所以,高校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力度,尽力消除不良文化的入侵,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4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对策

网络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接入网络,享受网络为我们提供的天量信息资源,同时,网络还为我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任何人在网络上的活动和行为均是匿名的。虽然网上也有采取注册的方式来加强管理,但是也仅仅是为上网者标记了一个“符号”而已,并不能证明上网者的真实身份。尤其是当今的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由以前的主要通过网站来获取信息,演变为对等交流信息,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的出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

4.1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纯粹的虚拟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网络终端都与现实社会相连,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和现象是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的。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夹杂着大量的以色情、暴力为代表的黄色文化和黑色文化,充斥着大量的体现西方价值观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这些思想和文化的诱惑和侵蚀,从而产生道德滑坡和道德沦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境内注册网站的登记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对于境外网站,国内监管部门就鞭长莫及了,而这类网站往往就是不良文化传递的源头。因此,采取堵的策略有很大的局限性,关键还是要依靠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高校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不制作、不传播、不散布有害信息,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4.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监管的力度和技术水平

不同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较大差异,不能一相情愿地认为仅仅通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就可以完全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还必须要有技术手段作后盾。要有两手抓、两手硬的意识,才能做到将不良文化拒之于校门之外。

校园网络文化技术上的监管可以从三个点切入:

一是校内网站监管。网站留言板和BBS均以互动方式进行交流,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发布信息,属于校园网络文化监控的重点。目前,对校内留言板和BBS较为成熟的管理手段是由采取注册的方式对用户进行管理。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可以要求学生实名注册。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时一般都会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用于教务管理,校内留言板和BBS的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和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接,在学生注册时,由管理后台进行实名审核。实名审核通过后,用户才能发布信息。而且,现在的留言板和BBS在技术上可以做到实时记录发布者的用户名、发布时间、上网计算机IP地址,以及上网计算机安装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版本等资料。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发布的信息有据可查,又可以对学生产生自我约束效果。

二是校内上网场所监管。通常,高校校内可以上网的场所有公共计算机房、学生机房、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学生宿舍等地点。公共上网场所的上网计算机可以使用机房管理系统软件进行管理,学生凭学生证实名登记上网,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使用校园IC卡刷卡上网。机房管理系统软件具备了记录上网时间、上网计算机IP地址的功能。学生宿舍上网管理,简单的可以采取分配固定IP地址、捆绑网卡MAC地址等手段,也可以安装一套宽带认证计费系统软件,上网者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上网并接受软件的管理。这样,通过技术上的管理措施,结合网站对信息发布者相关资料的记录,可以按图索骥,较方便地寻找到发布信息的人。

三是校内网络信息监管。要想有效阻挡校外网络不良文化传入校园网内,可以采取在校园网网关处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的方法。当前,国内有些研究机构和软件公司正在从事网络信息过滤技术方面的研究,多数厂家的产品方案是采用内容过滤的技术,即名单过滤技术、关键词过滤技术、图像过滤技术、模板过滤技术和智能过滤技术来实现过滤网络不良信息。优点是能够确保在访问的信息中一旦出现不良信息内容,即可自动过滤和断开链接,防止不良信息通过;缺点是内容过滤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以当前水平在识别上容易出现误判断,而且识别和过滤过程极易对网络产生瓶颈,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加以克服和完善。

4.3 运用法律武器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国家在法律上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但是对于非法网络言论,则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互联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各高校也有相应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网络安全和信息传播进行了规范。个别学生,可能会因为情绪化产生偏激行为,在网络上或者捏造歪曲事实,或者攻击抵毁他人,或者发泄对学校、社会的不满,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容易在网络上扩散开来形成负面舆论,进而对学校和社会形成严重危害。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苗头,学校应该立即加以制止,并尽量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恶化。一旦在网络上出现了此类事件,则要根据事态的危害程度,轻则给予校纪处分,危害严重的,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那么就要坚决地交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净化网络的天空,才能还学生一个“绿色”的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光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自我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2] 张雨林.对网络言论监管之法律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07(10).

推荐访问:网络文化 对策 监管 高校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