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脑寄生虫病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时间:2022-06-10 18:3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浙二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脑寄生虫病27例。结果 27例患者中,男 16例(59.26%),女 11例(40.74%);脑囊虫病16例(59.26%),脑肺吸虫病8例(29.63%),脑曼氏裂头蚴病3例(11.11%);误诊达20例(74.07%);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头痛、肢体乏力、发热等;其中23例患者影像学有阳性发现:病灶多位于皮层,增强后可见环形、结节状、指状及扭曲状强化。结论 脑寄生虫病少见且易误诊,应重视其个人史、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关键词] 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裂头蚴病

[中图分类号] R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5-0048-03

脑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原生动物和蠕虫感染所致的疾病,其中蠕虫感染占大多数,常见的有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脑裂头蚴病等。寄生虫幼虫移行至颅内,通过阻塞、压迫、破坏等致病作用,引起脑炎、脑膜脑炎或占位性病变。在江浙地区,广泛存在着生食、半生食水产品的习惯,使摄入寄生虫的机会大大增加。该组疾病早期表现无特异性,故容易误诊,因此病史、影像学表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我院及在浙二医院进修期间搜集的病例,对常见的脑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做一分析,以引起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1 资料

搜集我院及浙二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0月的脑寄生虫病 27例,其中男 16例(占59.26%),女 11例(占40.74%);年龄14~62岁,平均(34.29±8.25)岁;病程3天~25年,平均(7.05±8.36)年;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江浙地区居多,其中浙江省14例(占51.85%),江苏4例(14.81%),四川4例(14.81%),江西2例(7.41%),安徽2例(7.41%),湖北1例(3.7%)。采用循环抗体检测法,检测患者体液中相应的虫体抗体,以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抗体阳性为诊断标准,确诊脑囊虫病16例(占59.26%),脑肺吸虫病8例(29.63%),脑曼氏裂头蚴病3例(11.11%)。追问病史有生食水产10例(37.04%),常饮生水2例(7.41%),食用半生蛙肉2例(7.41%),食用半生猪肉2例(7.41%)。曾误诊为脑炎8例(29.63%),癫痫6例(22.22%),脑肿瘤3例(11.11%),血管炎2例(7.41%),多发性硬化1例(3.7%)。

2 临床表现

14例有癫痫发作(51.85%),6例有精神异常(22.22%),6例有反复头痛(22.22%),4例有单侧肢体乏力(14.81%),2例有言语含糊(7.41%),2例有不明原因发热(7.41%),部分患者有混合症状。查体发现6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2.22%),4例有单侧肢体偏瘫(14.81%),2例有构音障碍(7.41%),余15例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 影像学表现

所有27例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阳性结果23例,占85.19%。其中脑囊虫病MRI表现为位于皮质区的多发圆形及椭圆形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图1)。部分患者可见白质广泛性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图2)。脑肺吸虫病病灶多位于额顶叶及枕叶,本组中2例位于额叶,2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枕叶,头颅MRI表现为大片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环状、指状不规则强化(图3),1例表现为脑叶囊性病变,囊壁呈环状强化。3例脑曼氏裂头蚴患者头颅MRI表现为额叶、颞叶、顶叶的长T1、长T2的长条状异常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麻花状、扭曲状强化(图4),对比未治疗患者不同时期的影像学表现可见病灶呈游走性特点(图5),提示活的虫体在颅内不断活动。

4 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8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增高(29.63%),4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4.81%);16例血沉增高(59.26%);8例血C反应蛋白增高(29.63%)。12例患者行腰穿检查,其中4例脑脊液细胞数增高(14.81%),8例蛋白增高(29.63%)。所有患者均通过血清或脑脊液检出特异性抗体诊断。21例给予吡喹酮治疗(77.78%),6例给予丙硫咪唑治疗(22.22%),病情缓解18例(66.67%),表现为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病灶完全或部分消失;无效6例(22.22%),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影像学检查病灶无变化。另3例现仍在治疗中。1例脑囊虫病患者给予丙硫咪唑后出现病情加重,呼吸衰竭,后自动出院。

5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脑寄生虫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但该组疾病存在容易误诊的情况。本次调查显示,误诊患者20例,达74.07%,最长误诊时间达25年,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部分脑寄生虫病属食源性疾病,其发病与食用生或半生鱼、虾、肉类及蛙类密切相关。张溢华等的调查显示,脑寄生虫病患者中有生食肉、青蛙、鱼虾蟹史者达37.5%。在本组病例中,59.26%的患者可询问出不洁饮食史,又以生食水产最多见,占37.04%,与江浙地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健康宣教可降低脑寄生虫病的发生。

在各种脑寄生虫病中,以脑囊虫病最常见,占59.26%,与各类文献报道相符,脑肺吸虫病、脑裂头蚴病均少见。脑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癫痫最多见,症状性癫痫的一大常见病因为寄生虫感染。一项对于江西省1063例癫痫患者进行的脑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确诊为脑寄生虫病共38例(3.57%),其中包括脑囊虫病25例(2.35%),脑血吸虫病8例(0.75%),脑裂头蚴病5例(0.47%),提示癫痫患者中应筛查脑寄生虫,以避免漏诊。精神异常及头痛为常见症状,考虑与病灶多位于皮层有关。单肢乏力、发热等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由于本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影像学诊断尤为重要。MRI是脑寄生虫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尤其是增强扫描,能充分显示脑室内、脑干及大脑半球表面的病灶。对于脑囊虫病,按其发生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内型、脑膜型、混合型,以脑实质型最常见,其MRI典型表现为脑皮质区有单个或多个散在分布的圆形椭圆形小囊,TI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腔内部可见偏心或居中的等或高信号头节,部分病例增强扫描显示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头节也可强化。脑室型表现为脑室非对称性扩大,脑室内可见结节影;脑膜型表现各脑池或脑沟不规则增宽,内可见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而混合型表现为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同时存在。朱华凤的研究发现,囊虫病变区域,由于限制了水分子的布朗运动,使得弥散系数下降,在DWI图像中显示为高信号。MRI结合DWI检查,能显著提高脑囊虫病的诊断准确率。脑型肺吸虫病在头颅MRI上有两种表现,为结节样囊性病变或片状异常信号。囊性病变多发生在皮层白质交界区,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片状异常信号呈长T1长T2表现,边界不清楚,周围可见水肿带,增强后可见环形及指样不规则强化。MRI可以显示肺吸虫迁移引起的脑实质出血、炎性病变、水肿及特征性“隧道样”改变,对活动期的脑肺吸虫病诊断有重要意义。脑裂头蚴病患者头颅MRI平扫TI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可见病灶呈特征性的串珠样或扭曲索条样强化,多与虫体形态相符,以矢状位或冠状位显示最佳。裂头蚴可在人体内长期生存,并缓慢迁移,动态观察可见病灶具有游走性。

对于脑寄生虫病的治疗,以丙硫咪唑或吡喹酮为首选,本组病例中有效率为66.67%。一项关于两药对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示,丙硫咪唑治疗效果等同于吡喹酮,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吡喹酮。对于继发癫痫的患者,伴有病灶周围水肿的钙化肉芽肿是引起癫痫发作的重要致痫灶,因此驱虫治疗为预防和治疗这类患者癫痫复发的重要措施。脑裂头蚴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摘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多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可活检也可摘除虫体,且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

综合以上分析,脑寄生虫病虽较为少见,但仍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影像学表现。这就提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询问、细心观察、仔细鉴别,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91

[2] 王淑梅,杨飞飞,黄玉仙,等. 78例脑寄生虫病病例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27(3):245-248.

[3] 张溢华,徐伦山,许民辉,等. 脑寄生虫病24例临床特点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26-28.

[4] 谢慧群,龚,曾红,等. 江西省癫痫患者脑部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103-105.

[5] 余晖,焦俊. 颅脑疾病影像诊断图谱[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181.

[6] 刘兵. 磁共振增强扫描对脑实质型脑囊虫的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72-73.

[7] 窦松涛. 脑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1):1144-1145.

[8] 袁忠武. 脑囊虫病的 MRI 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83-84.

[9] 朱华凤. MRI结合DWI 诊断脑囊虫病103例临床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4):433-436.

[10] 李传明,王健,陈康,等. 脑血吸虫与脑肺吸虫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9):3697-3699.

[11] 王海峰,谢国民,缪光胜,等. 脑型肺吸虫病4例临床诊治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2009,21(9):87.

[12] 罗昭阳. 脑裂头蚴病的CT及MRI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3):169-172.

[13] 赵美伟,雷云龙. 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性癫痫30例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4,35(3):520.

[14] Nash TE,Garcia H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urocy sticercosis[J]. Nat Rev Neurol,2011,7(10):584-594.

[15] 钱锁开,孟伟,刘龙燕,等. 脑裂头蚴病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1):88-90.

(收稿日期:2014-05-07)

推荐访问:寄生虫病 临床 影像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