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特点及预后探讨

时间:2022-05-31 15:1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分析呼吸停止、心跳停止患儿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以提高对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患儿89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心跳停止使用心肺复苏者43例,呼吸停止使用心肺复苏者46例。对所有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儿的疾病类型、预后。结果:呼吸停止患儿的心肺复苏率高于心跳停止患儿(P<0.05),患儿疾病类型前三位为:意外伤害、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结论:在儿科急诊心肺复苏中,患儿多为意外伤害和心血管疾病,以呼吸停止患儿的救治成功率较高,需要不断加强儿科急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关键词】 儿科; 心肺复苏; 急诊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157-02

随着临床对医疗卫生知识的深入研究,心肺复苏的技术也不断提高,儿科心肺复苏原理与成人类似,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同。在疾病类型方面、救治成功率方面,儿科急诊心肺复苏均有一定的特点。儿科心肺复苏中包括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和复苏后的临床治疗[1]。本文研究分析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并对患儿预后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患儿89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8例;患儿年龄5~13岁,平均(8.99±1.02)岁。其中心跳停止使用心肺复苏者43例,呼吸停止使用心肺复苏者46例。从其他医院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17例,直接入院就诊53例,急救车转入19例,其他方式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10例。从发病到入院进行心肺复苏时间为2~99 min,平均(31.31±7.98)min。排除入院后已经宣告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急诊心肺复苏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复苏过程严格地按照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成立抢救小组后,对患儿实施抢救。患儿平卧位将口鼻分泌物清除,垫软枕,使用心肺复苏囊给氧后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使用心肺复苏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所有患者的疾病类型、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救治成功情况

呼吸停止患儿的心肺复苏率高于心跳停止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疾病类型

患儿疾病类型前三位为:意外伤害、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中意外伤害37例(41.57%),心血管疾病23例(25.84%),感染性疾病18例(20.22%),恶性疾病8例(8.99%),其他疾病3例(3.37%)。意外伤害又包括:窒息17例(19.10%),严重创伤12例(13.48%),溺水5例(5.62%),中毒3例(3.37%)。心血管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6例(17.98%),严重心律失常4例(4.49%),心肌炎3例(3.37%)。感染性疾病包括:脓毒血症8例(8.99%),脑脊髓膜炎4例(4.49%),重症肺炎4例(4.49%),胃肠道感染2例(2.25%)。恶性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5例(5.62%),恶性肿瘤3例(3.37%)。其他疾病包括喉头梗阻2例(2.25%),癫痫1例(1.12%)。

3 讨论

使用急诊心肺复苏是儿科生存链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中包括基本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2]。基本生命支持中,主要包括气道管理、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道管理中要求临床医护人员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清除气管内的分泌物,对有呕吐的患儿要注意清除呕吐物、鼻内分泌物等,并将头偏向一侧。人工呼吸中,要注意正确地评估患儿的潮气量,再给予呼吸支持。胸外心脏按压在胸骨下1/3,要注意避开肋骨与剑突[3],使用腹部按压对婴幼儿的危险大,并可能导致肝损伤,因此笔者认为,对年龄大的儿童可以使用手掌根部按压,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则使用双手环抱的方法。

进一步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循环、除颤、药物。延续生命支持则为复苏成功后进行的密切监测与持续治疗。在89例患儿中笔者均使用了气管插管的方法,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型号、长度,保证安全且有效的插管效果[4]。

本次试验对89例急诊儿童心肺复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首先表1中提示,呼吸停止患儿进行急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高于心跳停止心肺复苏患儿(P<0.0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护人员要尽早对呼吸停止的患儿进行气管插管、面罩给氧等,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5]。且加强积极的呼吸支持还可以有效地阻止心跳停止,并改善儿科急诊复苏的效果。

从疾病类型方面可以看出,意外伤害是89例患儿的主要病因,占41.57%。这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加强健康宣传,提高对儿童的监护,降低小儿生活中的各项不安全因素。

笔者认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开始时间呈负相关,患儿复苏开始的时间越短,其成功率越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要早期启动心肺复苏,以缩短呼吸心跳停止到接受有效心肺复苏的时间,缩短呼吸心跳停止到入院就诊的时间[6]。

综上所述,在儿科急诊心肺复苏中,患儿多为意外伤害和心血管疾病,以呼吸停止患儿的救治成功率较高,需要不断加强儿科急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早期的院外服务系统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院可以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呼吸心跳停止的患儿得到早期的救治,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赵丽华.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特点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49-51.

[2]张成晔,钱素云,曾健生,等.急诊室小儿心搏呼吸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及初步复苏效果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1):1237-1241.

[3]李春盛.纪念现代心肺复苏术诞生50周年暨对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展望——心肺复苏指南从经验到科学[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1013-1014.

[4]孙洪章.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110.

[5]李璧如,王莹,钱娟,等.儿科院外心跳停止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后[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223-226,229.

[6]洪一鸣.急诊小儿心肺复苏的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36):131.

(收稿日期:2013-10-28) (编辑:朱姣)

推荐访问:预后 急诊 儿科 复苏 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