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院士思维科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03-22 10:46:20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思维科学概念是恩格斯于1876年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但恩格斯对那时只含有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思维科学是不满意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思维科学研究。钱学森适应非线性科学划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的思维科学体系。钱学森认为现代思维科学应成为研究中国智能机的理论基础,成为人们创意、创造、创新的思想武器。现代思维科学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社会思维等。科学研究并掌握錢学森现代思维科学体系,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国家“创新工程”是非常有益的。文章对钱学森院士思维科学体系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思维科学;钱学森;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社会思维;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B80-05;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1-0012-04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他当初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冲破种种困难回到祖国,为我国科学和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维科学思想,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体系。他认为现代思维科学应成为研究中国智能机的理论基础,成为人们创意、创造、创新的思想武器。现代思维科学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社会思维等。科学研究并掌握钱学森现代思维科学体系,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国家“创新工程”是非常有益的。“创新”不是“标语”,更不是“口号”。若要创新就必须学习思维科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创新、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下面对钱学森院士思维科学体系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恩格斯首提思维科学概念

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思维和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1878年又在《自然辩证法》中重提“思维的科学”概念,前后曾对思维科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辟阐述。恩格斯认为,思维的科学是“研究人的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和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1页)。

思维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广泛的。

其一,思维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其二,思维科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其三,思维科学是一门与大脑相关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其四,思维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思维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因此,随着自然科学每一划时代的发现,思维科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其五,思维科学是一门尚不完善的学科。对19世纪的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思维科学内容,恩格斯并不满意。恩格斯敏锐地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思维规律的理论并不像庸人的头脑在想到‘逻辑’一词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一劳永逸地完成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恩格斯不满意的原因有二:一是恩格斯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逻辑,就是一门让人们引起争议的学说;二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那么,马克思所说的“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方式又是什么呢?显然,那个时期的思维科学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对那个时期的思维科学,恩格斯自然是不会满意的。

那么,思维科学应该如何发展呢?对此,恩格斯提出了两条根本性原则。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这就是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自然也是思维科学的最高问题。这是发展思维科学的第一条根本性原则。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这是发展思维科学的第二条根本性原则。

二、钱学森创建现代思维科学

钱学森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源于他自身和对一些著名发明家、科学家从事科学发现与科学创造的实践体验和经验的总结。1958年钱学森就发表过一篇有关形象思维的文章,到了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形成了自己的思维科学体系,这在他给沈大德和吴廷嘉同志的《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在这封信中,他说:“我想人的思维不限两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应该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形式。不要关门!”还说:“我认为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文艺工作者有灵感,科学技术工作者也有灵感,它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而灵感出现于大脑高度激发状态,高潮为时短暂,瞬息即过。”

钱学森构建思维科学体系是很严肃的,很认真的,很科学的。可以说,钱学森的现代思维科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且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钱学森创立的现代思维科学体系,坚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原则。钱学森认为,现代思维科学体系,无论是基础层次,还是技术层次、工程层次,最终都要通过认识论这个桥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因此,钱学森说,研究思维科学欢迎搞哲学的人参加,尤其希望搞逻辑学的人参与对抽象(逻辑)思维形式的研究,因为逻辑学毕竟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相关联,或者说既相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抽象(逻辑)思维规律,是以显意识为主导,并以概念为逻辑起点的思维规律

抽象思维形式是以“概念”为逻辑起点,通过判断、推理达到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从而获得一定结果的思维。当然,抽象(逻辑)思维规律并不排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等相统一的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钱学森说抽象思维比较成熟,主要是说它与逻辑学关系密切,并且研究的历史也比较长。

概念,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细胞”,又是逻辑的起点。概念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概念是舍弃了事物原本丰富多彩且又千变万化的现象,抽象思维形式也舍弃了事物偶然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并概括出事物中一般的、必然的、稳定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是主观的,但概念的内容则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当然,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所说:“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7页)可见,概念是灵活的、发展的、变化的,就是说,概念可制定,也可扬弃、可改造。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判断,而判断又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构成的。可见,判断与概念密不可分,二者既相互依赖,又互相转化。

毛泽东同志认为:“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3页)可见,判断的前提是观察和对观察事实的思考后获得的。判断是通过肯定或否定来反映客观实际的,或者说,判断包含着两个直接对立、互相矛盾的判断:即肯定式判断、否定式判断。思维中的这种矛盾判断,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而已。思维中的判断不可造成逻辑混乱,或者逻辑矛盾。而随着模糊数学的发展,宇宙间的模糊事实又告诫人们,除上述两种判断之外,还有一种叫模糊判断,这种判断意义很大。

判断往往经历一个从单一判断向特殊判断再向普遍判断转化的过程。期间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即提出新的判断,扬弃旧的判断,否定过时的判断。

人的思维发展史表明,概念与判断相互关联,就是判断也有一个由某种判断向另外一种判断过渡的问题,还有一个由判断向推理过渡的问题。

推理是由已知、严格遵守逻辑的格推出未知的思维。推理同概念、判断紧密相连,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之间的矛盾的展开,推理则是判断之间的矛盾的展开,即以已有判断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得出新的判断结论。在推理过程中往往将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预测、推断未来。其中,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格”,而遵守逻辑的“格”就是要以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根本基础。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3页)可见,逻辑的格不是先天的东西,而是后天人们千百次实践的产物。

推理这种由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的思维规律,仍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当然,逻辑的推理也不是万能的,它往往受实践的强度、深度,以及实践的环境所左右。

综上所述,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抽象思维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这种抽象思维由于主要是酝酿于显意识,因此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随着人类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这种思维形式将会显示出巨大作用。

运用抽象思维时,必须严格遵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念,不可只顾概念,不顾具体情况;必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不断吸收他人的丰富成果;必须严格遵守辩证法,用好、用活辩证法。

2.形象思维规律,是以显意识为主导、以潜意识为辅,并以“形象”为逻辑起点的思维规律

形象思维形式,是以“形象”为逻辑起点,通过相似类比、联想、想象再创造新形象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二者都源自感性认识,但它们在本质上又不属于感性认识,都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

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是“形象”,而这个“形象”是通过想象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再创造的新形象。这种再创形象才是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

“表象”是综合了许多次感觉和知觉经验的结果,它通常只是反映了事物的大体轮廓,带有直观形象性和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无论是一般表象,还是具体表象,都不能充当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只有通过相似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的新形象,方能作为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其中,相似類比,即按“相似论”观点,对大致相似事物进行比对,使表象更具一般性特点。联想,即由一事物延伸、推移到另一事物,以使原来形成的表象更丰富,从而给想象增添新鲜材料。想象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凭借这种想象的最大创造力,再加上大脑中潜意识的辅佐,才使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具有更大的创新能力。难怪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84页)

3.灵感(顿悟)思维规律,是一种以潜意识为主导的思维规律

灵感,是在显意识制导下酝酿于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偶遇相关因素诱导,涌向显意识,成为灵感。灵感思维是一种与非逻辑、非线性紧密相关的思维形式。

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刘奎林教授认为,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瞬息性、独创性的特征。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特征,是指有意寻觅灵感者苦苦求索,但也无法预计灵感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受何种诱因制导便不期而至的特征。凡因灵感突如其来而获得创造成功者都体会到,在出其不意的刹那,一旦触景生情产生灵感,便使冥思苦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灵感思维的瞬息性特征,是指经过潜意识酝酿成熟而涌现显意识的灵感突发后,不仅宛若神助,而且停留时间短暂,稍纵即逝,非人力能留的特征。灵感迸发于情绪激昂、大脑高度紧张的刹那,犹如闪烁的流星划破寂静的夜空一样,给百思不得其解的思维难题带来一线曙光。对于这种不仅不期而至,而且又转瞬即逝的灵感现象,无论是文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有过精彩的描述。灵感思维的独创性特征,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中,灵感以其巨大的、高效的、闪电式的潜能融进,一瞬间使高度激发的头脑呈现出“万涂竞萌”“万虑一交”状态,从而实现“信手拈来,悉成妙谛”,这便是灵感思维的独创性特征。翻开人类认识史,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历史发展的战略决策,都无不与灵感所具有的独创性特征相关。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运筹帷幄”,科学家的“头脑风暴”,发明家的“豁然贯通”等,都无一不与灵感思维的独创性有关。

4.社会(集体)思维规律,是以显意识为主导的集体性思维规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吗?在我们回答‘是’或‘不是’以前,我们必须先研究一下: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单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只是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钱学森认为,人的思维是集体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但靠实践,而且还要利用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人类思维和人类的精神文化成果、人类创造的经验与知识,都要靠人的社会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性的产物。这个社会性核心在于人的集体性。社会(集体)思维规律,主要是指人作为集体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有意识地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是一个人的,人的思维是以无数个个体人而存在着,这种个体人的思维相互交流,逐渐形成共识,于是这种思维就是集体的了。可见,社会思维的本质就是集体思维,或者说,社会思维主要是指人的思维的集体形式。当然,人的个体思维、集体思维、人类思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且又密不可分。

5.钱学森开创的现代思维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钱学森的世界性眼光,从纵横两个方面观察世界与科学的发展趋势。他认为,除了量子力学、相对论展现了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的发展之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模糊数学、超循环论,以及混沌论等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不再仅仅属于生物学,它正在进入物理学领域,这似乎已经植根于自然法则。或者说,复杂性根源于非线性,诸如非平衡、不稳定性、涨落、分叉、混沌等现象都在进一步告诉人们,以往那种还原论、机械论等以简单性求解复杂性的理论已不能成为科学认识的航标。世界从本质上看是复杂的,法则简单的程序事实仅仅是个例外。相应的人类思维规律也必须与此相趋同,这种趋同既符合“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又符合“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形式”的原则。

正因为如此,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还会有新的思维规律被发现。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研究思维规律“不要关门”。例如,直觉思维算不算一种思维规律?模糊数学揭示宇宙有一半是清晰的,另一半是模糊的,要不要提模糊思维规律?现在人们不仅重视“智商”,而且更看重“情商”,那么情感思维能否成为一种思维规律?等等。可以说,思维科学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在非线性科学领域的奥秘还有很多,需要人们永不停顿地探索下去。

三、关于创造性思维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还是一种单独的思维规律,是目前思维科学界见解不一的一个重要问题。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说:“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灵感酝酿于潜意识,难道它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就没有关系吗?不是的。灵感虽然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但它在酝酿于潜意识之前,“逻辑起点”是很高的。这种较高的“逻辑起点”,主要来自思维主体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社会思维,加工、匹配、整合相关信息,提炼出的思维结果。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同样人的大脑也是各种思维规律、方式和方法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可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能等同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规律相互关联的巧妙综合,或者说,是各种思维规律的相互交叉、互相辅佐、互相补充的一种综合性思维。

纵观人类思维史,人在思维时不只用某一种思维规律,而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思维规律或思维方式和方法并用,只不过因思维对象不同、思维目的不同,随机选择合适的思维规律、方式、方法而已。

现代思维客体发展越来越复杂化、立体化、多向化,可以说,這个思维客体不是简单“存在”着,而是以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动态过程存在着。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一种生成论意义上的动态的创造性思维才行。现代思维客体原本就是一种有机整体,在这个系统中除了线性相互作用之外,还有无数非线性相互作用,这样就使得这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因而要想准确地掌握它几乎不现实。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规律,以整体论的观点,巧妙运用相关的思维规律予以考量。也只有这样,才有望避免仅用以往的线性思维规律所造成的那种不良后果。

创造与创新有联系,也有区别。不管是谈创造,还是讲创新,都不能忘掉其核心因素是创造性思维。离开创造性思维去谈创造、去讲创新,则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非线性化、整体化、关联化、开放化的趋势。一是非线性化发展趋势。非线性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样化,而多样化又是复杂性的基础,也是复杂性之源。非线性化思维虽然不追求简单,但可以追求简化。非线性化思维对复杂系统演化过程可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测观,并对此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二是整体发展趋势。对于不断变得复杂的系统,人们若用局部的分析方法则局限性很大。随着自然科学进入整体化发展时代,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系統分析思维就要求人们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方面考量对象,即不可忽视部分与整体内在的有机关联性。三是关联化发展趋势。复杂系统的演化并不强调孤立的某一实体,考虑的重点是实体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关系,或者说,对于复杂性实体的研究关注点在于以一种关联性思维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其复杂系统内在关系特征的揭示和对环境因素的考量。四是开放化发展趋势。复杂系统要求人的思维不可封闭起来,要时时突破封闭的彊界,将被分割的东西重建起来,努力掌握多面性、多层级性,不放松特殊性,在开放过程中求稳定,求发展,求秩序。

总之,思维科学是启迪智慧的科学。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努力转变沉醉于分析、还原方式的思维观念,树立非线性化、整体化、关联化、开放化的思维理念,以迎接复杂性系统的挑战。要注重个性发展,重视“甘愿冒险”“独立性强”“一丝不苟”等思维品质的培养,积极、自觉地调动“潜能”,提升创造力,服务于创新的伟大实践。思维科学是一门大学问,各人有各人的体验和领悟。体验和领悟不同,思维能力也自然会有千差万别。但人人都应努力,以非凡的创造性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J].中国社会科学,1980(06).

[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推荐访问:院士 思维 体系 科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