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三兄弟院士:林同骅、林同炎、林同骥

时间:2022-03-06 10:16:07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林同骅:航空及工程力学大师

原籍福州的林同骅(桦),1911年出生于四川重庆,1914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1929年,林同骅入交通大学唐山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攻读土木工程系。不久,其父因病失业,他靠兄弟、叔伯接济,方完成学业。1934年,林同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飞机制造。1937年,他回国后到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正值日本侵华,林同骅率领厂里同仁,在山洞仿造出20架苏式驱逐机和30架训练机。随着抗战的深入发展,中国急需生产运输机,但金属奇缺,林同骅决定自行设计制造木质飞机,机身机翼均用木质。当时,国内无风洞试验条件,一切空气动力均取自美国带回的书籍,主要构造则经静力试验。

1944年8月,林同骅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试飞成功,林同骅被视为中国的林白(美国飞机制造之父)。随后,抗战胜利在即,为发展中国航空工业,林同骅带领20人的飞机设计组,来到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学习喷射机设计。1949年,因缺乏经费停止设计计划后,林同骅留在美国教学和修读博士学位。1954年,林同骅加入洛杉矶加大教授队伍,成为洛杉矶加大的第一位华裔教授。

1968年,林同骅发现自己研究的理论也可应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上,这在冶金力学上是一个创举。林同骅用微观力学解释了裂缝萌芽在显微镜下照出的许多现象,此项研究由美国联邦政府科学研究机关资助并继续研究。1977年,林同骅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此后,他由校方续聘为局部时间教授,并指导多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

1990年,林同骅当选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2007年,林同骅因心脏衰竭在洛杉矶去世,享年96岁。

林同炎:世界著名结构设计大师

林同骅的堂弟林同炎,原名林同棪,1912年出生于福建,其祖父为清代进士,父亲林鼎章曾任北京最高法院法官,母亲操持家务,家境小康。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林同炎六七岁就能背诵《左传》、《四书》。

林同炎1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1925年考进当时的最高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林同炎后来接受恩师茅以升的建议,把“棪”改为炎”,认为“既好懂,又代表自己是炎黄子孙”。

1931年,林同炎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读研究生,193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他的硕士论文《力矩分配法》(1934年发表)一鸣惊人,被命名为“林氏法”,受到美国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1933年,林同炎为了报效祖国,回国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工程师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他主持过沱江大桥、成昆铁路及宝天铁路的设计与施工,并为成渝铁路设计了1000多座桥涵(桥和涵洞的统称,涵洞即过水通道、立交通道)。

因不满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1946年,林同炎再次赴美在加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1976年退休,长达30年,先后任教授、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与结构力学组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学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等。退休后,学校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

1967年,林同炎当选为亚裔第一位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美國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次以华裔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1986年,他获得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颁发的国家科学奖章。1999年,他被世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

1955年,林同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之后,他又出版了《钢结构》、《房屋与桥梁系统》等著作,在世界工程界影响很大。他一生发表100多篇论文,具有很大的创新价值。他还致力于大量的工程设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2年12月23日,拉丁美洲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发生强烈地震,其它楼房均倒塌,只有由林同炎公司设计的60米高、18层的美洲银行,安然无恙,一楼独存。

林同炎曾任美国中央政府,加州省府及各大公司的工程顾问,他所计划和设计的公路、铁路以及高楼大厦,各式桥梁,遍及中国、亚洲及南、北美洲,不胜其数。林同炎的两项杰出的建议,一是用80公里长的桥梁跨渡柏林海峡,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以联合两半球;另一项是联接欧非两洲的直布罗陀海峡大桥,均获世界之赞誉。

1979年,离开故土多时的林同炎回到中国,当看到滚滚黄浦江时,他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开发浦东的构想。林同炎提出的《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报告,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他的倡议下,浦东开发成为中国“十五计划”的一个重点项目,林同炎因此成为在海外提出开发浦东的第一人。如今,浦东已成为靓丽的东方明珠,林同炎功不可没。

1992年,林同炎在北京创办“林同炎咨询公司”。他说,创办公司的目的主要不是赚钱,而有3个目标:对祖国做贡献、引进新技术、培训人才。

2003年11月15日,林同炎在美国家中逝世,终年91岁。

林同骥:空气动力学及液体力学大师

林同炎的弟弟林同骥,1918年出生于北京。抗战爆发后,他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后,决心投身航空事业,于1938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后,在四川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发动机的修理和检验工作。1945年,林同骥以公费留学英国,先在英国卜力司土飞机制造厂做了半年实习工程师,后进入伦敦大学航空工程系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林同骥获得伦敦大学研究生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稀薄气体的研究和教学。当时,加州大学稀薄气体研究室是美国稀薄气体领域研究的中心,林同骥在稀薄气体领域的研究受到该校的重视,并邀请他前往该校工作。1953年,林同骥到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

中国成立后,林同骥热切盼望早日回到祖国,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当时在美国,他是难得的人才,美国政府怎么会轻易让他离开呢?美国移民局一再刁难和阻挠。林同骥力争了5年,终于在1955年秋,冲破重重阻力,偕同夫人张斌,怀抱尚未满月的女儿,毅然回到了中国。

林同骥极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中去,为中国实验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为培育祖国的科技人才,他亲自编写讲义并进行讲授。

1973年,林同骥投入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的防热研究,有关工作曾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国防科委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984年,他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0年,林同骥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中科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学部委员1993年改为院士),1982年起,任数理学部常务委员。1981年,他因研究吉林陨石雨烧蚀图像而获国家自然科学特等奖。

林同骥还积极推动海洋工程力学研究。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全体委员会议上,他与钱学森、钱伟长、庄逢甘等许多著名专家一起,向国家提出了开发海洋的重大建议。随后,他带领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海洋流体力学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作为一位科学家,林同骥积极参与、建议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制度。他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学科设置、学位制度的建立健全等付出了辛勤劳动。

1993年7月29日,林同骥逝世于美国,终年75岁。

(摘自《力学与实践》,《闽都文化》2015年第4期)

推荐访问:院士 兄弟 林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