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篇

时间:2023-05-01 09:5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财政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不断发展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财政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着重从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收入,财政预算,财政监督和财政秩序等方面对财政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分别对解决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财政体制是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运行规律。财政体制改革,目标应该是强调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特别要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在财政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仍有不少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1财政支出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优化的过程中,虽然已取得显着的进展,但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框架的约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

  具体表现在政府及财政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定位不明确,财政的职能范围与支出责任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物。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够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1)经济支出仍然偏高,财政负担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与市场承担的支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财政支出上表现为经济建设支出费用的居高不下,虽然这表现为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财政负担了应有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严重错位和经济建设对财政的过度依赖。

  (2)行政管理支出偏高,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增长速度高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增长。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

  出比重,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3)国防费用明显偏低。中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在世界上相对较低,这不仅反映在国防费的绝对值上,也反映在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偏低的国防费用难以满足我国军队建设的需要,影响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速度。

  (4)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社会保障支出近几年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增长,但是以抚恤和社会福利性支出为主的支出仍然偏低,仅占严重制约了市场和制度的深化改革。

  (5)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虽然有一定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6)农业支出增长缓慢。近几年来农业支出比重在低水平的情况下继续下降,不利于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严重制约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低水平的。

  基于上面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应当从战略上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这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科学界定支出范围,合理确定支出项目,改变国家财政包揽一切的分配格局,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十五从财政支出中逐渐分离出来。从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应主要集中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半公益事业,社会保障,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的公共投资以及部分生产性投资等方面。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经费的膨胀。在财政内部上级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和奖罚措施。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

  (2)逐步增加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比重。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增加科教方面支出,保证财政安排教育、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支出的增长速度。把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保障支出部分由财政承担起来。

  (3)增加对农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的支出。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促进三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增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4)增加国防资金投入。增加财政对国防的投入,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好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的需要。

  2财政预算

  我国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上欠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没有统一政府收支,大量财政性资金在预算体外循环。

  (2)财政预算报告编制粗糙。我国的财政预算报告沿用传统办法,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这些极为粗糙的预算指标,不利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发现问题。

  (3)财政预算的时间存在问题。预算年度的起始日期先于人大审批日期,造成预算审批通过前就已经开始执行,形成预算审批的法律空档以及预算约束缺位。

  (4)财政预算执行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自由裁量权过大,人大不能完全发挥其监督作用。

  在缺乏监督制约的情况下,滋生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预算计划之外的临时性追加拨款更难以控制。

  财政预算改进的对策

  (1)对人大代表进行培训,细化预算,提高其信息掌握程度;便于监督,审计和决策。

  (2)改变预算时间,真正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来进行。

  (3)政府应该加强预算监督,鼓励纳税人监督。同时加强审计,保证审计的公平与公正,对审计结果公开。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预算体制存在问题

  (1)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不对称。现行分税制改革以划分财权为主,而对各级政府事权划分不详细不清晰,增加了具体操作的难度。两权的不对称影响各级政府预算的安排,导致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

  (2)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上不是真正的一级财政。忽视了我国各个地区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情况,不利于地方政府财权与实权的统一,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控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无助于提高地方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组织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积极性。

  (3)地方财政上不拥有自己独立的支柱来源,地方税收入难以满足地方财政职能的需要,导致名目繁多的收费泛滥。地方税种仍然存在着税种设置重复过时,税种划分标准不一,主体税种缺乏等问题。

  (4)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政策依据不充分,难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运作方法不科学,难以达到均衡地区财力的效果。监督机制不严密,

  难以有效管理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

  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1)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进一步明确各级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公共物品收益范围的层次性是划分范围和职责的主要依据收益范围覆盖全国的,支出责任属于中央财政,否则属于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职责要严格分开,跨地区的外溢性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根据效率原则,由受益地区主办,中央给予补助。

  (2)合理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建立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模式。各级主要税种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都要集中于中央,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地方税种可适当向地方分散。省级政府可结合本地优势经国务院和人大授权对具有地方性特点的税源开征新税种并制定具体征收办法。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费税改革。

  (3)完善地方税制结构,构建地方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制结构,统一重复税种,取消过时税种,改革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开征新的税种,构建地方主体税种。

  (4)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始终以均衡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实现社会公平为最终目标。结合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的混合模式,实现纵向均等化,简化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模式,运用科学的调剂方法,实现横向均等化。建立与转移支付制度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加强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3财政收入

  存在的问题:

  (1)财政缺乏对初次分配的调节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这种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必将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和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

  &nbs

  p;解决对策。主要是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机制,加大税制改革,调节收入分配。强调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特别要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1)是将现有收费中一些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不再体现政府职能的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收费方式,逐步推向市场,依法经营和纳税。

  (2)是根据纯公共产品由税收提供保障的观点,取消现有收费中用于提供纯公共产品、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代之以税,即进行费改税。

  (3)是保留现行收费中那些用于提供受益面确定、体现受益性原则比较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的收费,并进行了合理规范。通过税收与收费的科学“归位”,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

  4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存在问题

  (1)财政监督工作认识不足,使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有些人片面地将财政监督理解为对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治,忽视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的内在,造成了财政监督的客体对象对财政监督行为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2)财政监督手段过于单一,使拨付后的财政资金脱离监督、管理。我国的财政监督目前没有建立一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的科学监督机制,财政监督的调节和保障作用远远没有得到体现。

  (3)财政监督执行乏力,削弱了财政监督的威慑力。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力度不够的现象,对某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避重就轻,以罚代法,减弱了财政处罚力度。

  (4)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性不强。目前我国现存的财经法规制度比较分散,部分财经法规政策的出台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

  (5)财政监督存在分工不明、职能交叉现象。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督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的配合与协调,造成管理上各自为政,信息不能共享,很难从整体上发挥财政监督应有的作用。

  财政监督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快财政监督检查的立法工作。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财政监督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财政

  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

  (2)建立财政监督预警机制,运行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通过预测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及时反映情况,提出改进工作和加强管理的意见,建立起高效规范的监督运行机制,应充分意识到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内部监督,促进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水平。

  (3)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实施重点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威慑作用和教育作用,提高全社会的遵纪守法的意识。

  (4)建立良好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对财政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做好监督工作。

  5财政秩序

  当前财政秩序存在若干问题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经领域的违规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相当严重,财经秩序比较混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相当普遍。

  稳定财政秩序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财政法制,加大财政执法力度,做好财政法律的宣传,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继续落实中央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积极做好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工作,做到罚缴分离、票款分离。

  (3)抓紧社会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通过法律惩治违法的中介机构人员。

  (4)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对财政支出尤其是重点支出,要进行全程监管,对违反法律的,要依照有关法律对责任人追究责任。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事务及地区性经济合作,广泛开展财经双边外交活动,建立了与主要经济大国和经济体的财经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财经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注重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财政制度只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我国都根据国情出发,注意比较和借鉴。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我国能根据财政的特殊性,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逐步解决财政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体制,从而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条件下我国财政的巨大优越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杨林.财政与税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王钧,王世宏,韩彩虹.试论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财政与税务20XX年第10期

  黄山,艾志鹏.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和对策的探讨,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吴晓玲,李灯强.我国财政改革进程,现存问题以及未来政策取向,地方财政研究,20XX年12期

  项怀诚.九届人大三次会议财政预算报告,20XX年3月

  周天勇.未来改革的核心-财税体制改革攻坚,创新科技,20XX年10

篇二: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表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我国有15年出现赤字,累计赤字2814亿元,特别是在“八五”期间,财政赤字迅速扩大,达到1945亿元。国债规模也不断扩大,1980年为43亿元,1985年为89亿元,1990年为375亿元,到1996年已上升为1900多亿元。

  虽然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支出有所减少,但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安排、再就业培训等都要财政予以支持;二是企业被推向市场后,要求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三是地区贫富悬殊扩大,东西部差距拉大,财政的转移支付要加大力度,提高比例;四是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继续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此外,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虽然这几年投入不少,但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未来的经济发展都要求财政支出作出巨大贡献,但这些年来,财政收入不能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财政收不抵支,收支缺口逐年扩大,这种状况如得不到遏制,其危害将是很大的。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1981年我国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0.5%和28.1%,1990年下降为10.1%和8.7%,到1995年进一步降为7.7%和3.1%。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补贴快速增长,由1980年的250.1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959.68亿元,年均递增14.4%,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8%上升到24.9%。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由1991年的884.01亿元减少到1995年的692.66亿元,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1995年为8.6%,高于发达国家3%和发展中国家5%的平均水平。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据统计,1980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18%,1995年下降为11.96%,财政支出总量1995年仅比1980年增长了4.55倍,而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1980年只占财政支出的6.14%,1995年竟达14.59%,增长了137%;行政管理费支出总额1995年比1980年增长了12.19倍。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1992年为10.73%,1993年降至10.12%,1994年为9.9%,1995年进一步下降为9.67%,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间仅为1.7%,而其它国家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间,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因为安排支出时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办法,本身就以承认原有的支出格局为前提,各项支出往往是能增不能减,使已经变化的支出格局得不到及时调整,增强了财政支出刚性,特别是在当前的体制转轨中,一些单位的自给能力明显提高,创收规模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基数法,将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财政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乱支、挪用、浪费等不良现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些工程项目的支出由少数人决策,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加强支出管理,振兴国家财政的对策建议

  1.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财政支出的规模。

  政府财政支出是直接满足政府行使各种职能需要的,因而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与政府承担的各种职责的变化具有内在联系,一般而言,政府承担的各种职责越少,财政支出的规模就越小,财政支出的范围就越窄;如果政府承担的职责越多,客观上要求财政支出的规模越大,财政支出的范围就越宽。我国政府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为社会有效地提供行政管理和国防、外交服务;提供不能进行商业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调节国民收入在地区间、居民间的分配关系;制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及其法规制度;负责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控制问题。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要紧紧围绕政府履行上述职能的实际需要来安排,要着力强化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性开支,传统的“国家包下来”的方式需要改变。同时,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各有侧重,因此,还应将财政支出内容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作适当的划分。这里很容易划分的是行政事业支出,基本上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只要事权划分清楚,各级政府的支出职责也基本上是清楚的,而难以分清的是投资支出职责,它是事权划分和支出职责划分的关键。是否可考虑将全国性交通、邮电、大江大河水利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投资,全国性重大基础科研事业的支出,全国性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等,由中央财政侧重承担,而将区域性交通、邮电、农田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支出,以及城市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城市公用企业、交通、给排水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由地方财政侧重承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才能既为社会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又适当支持经济建设,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首先,要继续保持经济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确保国民经济的重点建设事业,包括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用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同时财政还要着力支持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运等,用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挥科技改造和发展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重。当前最紧迫的是真正按《农业法》所要求的去做,即确保财政农业投入增长要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抑制财政农业投入比重下降的趋势,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农业投资政策的基本取向。第三,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一方面应保证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应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可以考虑开征教育税,取代现在的教育费附加,将中外各类企业都纳入征税范围,从而拓宽税基,稳定税源,专款专用,使财政的教育支出具有更加可靠的收入来源。第四,要采取过硬措施控制行政支出的增长。必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人员,核定经费,并严格执行预算定额,履行预算程序、控制不合理开支。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对那些必须由国家兴办、财政供给的单位,应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的收费和创收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把一切收支统一纳入国家预算。第五,要尽快改革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大力压缩财政补贴支出。要把财政补贴既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又作为一种有效的稳定杠杆来加以运用,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在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其稳定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尽快创造条件取消国有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的同时,消费性补贴政策的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就其政策走势看,今后必须变过去的普惠制补贴为定向补贴;变面向一切消费者的补贴为只针对低收入者的实际困难,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有利

  3.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1)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改革大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政府采购,也称政府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的需要,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以公开招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国外市场上为财政开支单位统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近年来,我国一些省份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进行了政府采购的试点,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实行政府采购后,可以将政府的分散采购变为集体统一采购,从而形成规模采购,这样就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二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可以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采购商品和取得劳务的质量,避免“一对一”交易中的管理漏洞,减少资金使用中的腐败行为。

  (2)要在预算编制中逐步推行零基预算法。

  由于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摆脱了基数分配和不合理既成事实的束缚,在掌握大量关于扩展和缩减现存规划信息量的基础上,对降低或提高现有工作量的不同决策方案进行定量分析,然后重新编制未来年度的资金分配计划,因而有利于切实控制财政支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可以这样说,零基预算是我国政府公开支出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的良好开端。因此,我们要通过及时总结经验,在预算编制中逐步推广零基预算法。

  (3)要硬化预算约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

  首先要严格执行《预算法》,财政预算一经同级人大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开增支口子,并接受同级人大的检查和监督。同时要树立新的社会成本—效益观念。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效益评估系统。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估系统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又是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科学、规范的迫切需要。按照效益财政理论,对各级预算支出定期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综合考核,并与下年度预算挂钩,提高财政支出的营运效益。

篇三: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财政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财政管理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实践中,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金缺乏、财力分散、管理滞后等,这些问题限制了乡村发展的进程。为了解决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资金缺乏。乡镇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乡镇财政收入有限,很难满足乡镇发展的需要。这些乡镇可能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2.经济规模小。乡镇经济系统规模相对较小,往往无法承担大规模的投资,造成发展空间狭小,吸引不了更多的资金。

  3.财力分散。乡村地区的地域广阔、散乱,使得财政管理难以统一,各个乡镇之间的财政发展不均衡。

  4.管理滞后。由于农村资源、环境和人口分布等的复杂性,造成了农村的调查和管理难度大,也难以追踪和核实财政支出情况,导致管理滞后,出现腐败和浪费。

  1.资金保障。提供额外的资金保障,以保障乡镇基本需求。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政策或组织,包括政府扶持、金融支持、社会投资等,增加乡镇财政工作的资金来源。

  2.创新模式。通过新模式来解决经济规模小的缺陷。如发展农村合作社、跨村合作、特色产业、旅游等,打破传统经济模式的限制。

  3.强化财政统筹。对乡镇间财政进行统计分析,合理调配财政资源,帮助落实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强化财政的合理统筹。

  4.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改进现有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村财政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水平。包括强化内部控制、监管财政流程和提高各级干部的管理素质等方面,从而降低腐败和浪费的可能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论

篇四: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赵岩(四平市铁西区财政局,吉林四平,136000)

  财政监督是国家实施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其中:狭义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广义的财政监督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

  一、当前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我国的财政监督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我国的财政秩序仍较混乱,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还不完善,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当前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

  2、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二者相比较而言,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也就是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财政系统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败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不无关系。

  3、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我国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主要由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等共同构成,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这些监督主体职责分工应该明确,监督内容各有侧重,并允许适当交叉,逐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各个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总体效果。

  二、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规范财政监督的方式。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包括:(1)由重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财政分配全过程的监督。财政监督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及时发现财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财政监督转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2)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财政监督工作要尽快实现由重收入、轻支出向收支监督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建立公共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退库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从公共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3)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经常监督上来,要立足财政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

  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2、规范会计秩序的监督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是保护国有资产、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成为当前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管理、指导、监督职责。由于会计工作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都是由财政部门制定的,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常会出现现行制度无法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的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部门要不断地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会计政策,完善会计制度。同时,要按照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实行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制度,由此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减少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二是必须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依靠会计中介机构对企业单位的收支活动、会计信息和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用做法。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在要求中介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制订行业标准、规范执业行为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对违规执业行为严肃查处,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

  3、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要妥善处理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会计法》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要与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加强协作,互通信息,有机结合,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形成合力。在财政部门内部,要理顺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关系,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只有这样,财政部门才能在整体上建立起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篇五: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政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监督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本文在分析财政体制基本情况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对于今后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

  存在问题

  对策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①财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4年,我国全面推出分税制改革。1998年,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转向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服务。从1999年开始,推行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和政府采购改革。2007年起,全面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和绩效考评试点。②财政分配关系获得调节,实现了更加规范化的预算收入管理,能够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的更加规范化。在最近的几年,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立,达到了分开中央地方管理权限和范围的目标,有利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扩大,能够保证财政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1994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不包含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根据33%的税率来进行征收,能够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的更加规范化,能够将各种包税办法和对国有企业的调节税取消。③预算支出结构达到调整和革新,财政资金主要倾向于民生领域。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数额正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来,扩大了数十倍。

  一、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目前财政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不断规范,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监督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其中面临的问题。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1.财政政策、编制、执行和监督之间缺乏有效制衡。当前的财政政策、预算、执行和监督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合力,缺乏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财政部门内部的预算、监督等机构出现多重设立的问题,导致出现职能的交叉,从而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管理口径,不能够真正区分清楚不同的职能部门的责任所在,最终导致财政工作的效率低下,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互相推诿的问题时有出现。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编制、执行和监督因为存在着职能方面的重复设置,会出现做同样的工作的问题,并且会导致不同的文件之间的分歧,不利于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决策,也导致财政预算执行部门很难决策。另外,财政预算监督也存在着问题,不能够较为详细、具体的编制预算草案,不能够保证预算报表所列科目的具体性,所有科目的规模数额都存在着扩大的问题,并且不具备较强的公开透明性。

  2.预算管理工作有待健全。在现阶段,仍然没有形成绩效预算机制。项目支出不具备可供参考的立项标准,专项支出也能够保证绩效预算的原则得到反映,专项资金安排仍然没有形成较为科学有效的评审机制。事前并不能够对项目支出预算做出真实、合理、科学有效的绩效评审工作,在事中,也不能够科学有效的对项目支出预算做好督导工作,在事后,不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绩效评价工作。与此同时,预算调整也不科学。随时调整预算收支,改变预算科目的现象经常出现。资金分配也不均匀,从而造成部分单位为了得到资金而形成预算编制的浮夸和随意性的问题,导致财政预算不具备权威性。另外,预算执行存在“散、慢、弱、低”的问题,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非常低下。

  3.财政监督法制、体系、方法有待健全。在现阶段,财政监督的法制保障是非常落后的。当前的法律对财政的监督主要是停留在原则性规定方面,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与此同时,不具备较为健全的财政监督体系,并没有理清楚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也不科学,时常出现交叉工作的问题。另外,不具备较为规范的财政监督机制,相关的监督方法也不具备多样性,监督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检查的方式来进行,不符合当前的财政职能转变的要求,外部监督机制也比较缺乏,不能够有效发挥出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的监督作用。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转变财政体制改革的观念

  只有转变财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才能够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建立新的财政体制改革制度,更加有效的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坚持大局观念。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割改革在财政各项改革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定要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理解他们的重要作用。其次,一定要坚持责任观念。再次,一定要坚持民主法治观念。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应该是民主的,必须坚持民主原则,保证我国财政的所有收支行为必须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最后,必须坚持绩效观念。预算管理和监督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必须取得最高的绩效。另外,也应该坚持诚信观念和危机观念。

  2.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

  大胆借鉴国外做法,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政府职能,具有法律约束,科学、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是深化分税制改革,完善分级预算制度,坚持财力下移,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公式化、均等化的改革方向。三是全面实行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和复式预算,以保证预算的完整性。四是推进财政机构改革,建立财政政策、编制、执行、监督四权相对分离、相互制衡机制。

  3.加强财政外部监督工作

  加强财政外部监督工作,就是要做好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等各方面的监督工作。实现这方面的监督效能的全面加强和提升,从而保证我国的财政部门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切实秉承公开、公正、透明的财政改革原则,不断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工作,不断突破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的瓶颈。加强财政外部监督工作,就要求不断修改和健全《预算法》及相关条例,从法律的角度做好预算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也应该逐步建立健全人大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并且,要做好预算编制、执行和结果的审计工作;另外,逐步做好“阳光财政”工作,保证财政改革的公开透明程度。

  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探讨,提出了几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今后的财政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让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再平.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1,(08).

  [2]谢凤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走向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1,(03).

篇六: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问题对策

  财政系统是行政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体

  制渐渐合适市场经济系统和公共财政运转规律。财政系统改革,目标应当是重申社会收入分派的公正性,特别要重申政府与社会之间收入分

  配的公正性。在财政系统连续发展和完美的今日,仍有好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财政支出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构造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优化的过程中,固然已获得明显的进展,但仍遇到传统计划经济财政支出构造的基本框架的拘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合适。

  1.1主要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财政资本供应范围不规范,存有“越位”与“缺位”现象。

  详细表此刻政府及财政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定位不明确,财政的职能范围与支出责任未能合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相对应调整。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含了好多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物。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财力过于分别,支出要点不够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应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状况。

  财政支出构造不合理。

  (1)经济支出仍旧偏高,财政负担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与市场担当的支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在财政支出上表现为经济建设支出花费的居高不下,固然这表现为必定的合理性,可是财政负担了应有市场担当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严重错位和经济建

  设对财政的过分依靠。

  (2)行政管理支出偏高,并表现逐年上涨趋向。近些年行政管理支出花费增添速度高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增添速度,也显然高于其余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管理花费支出的增添。过高的政

  府运转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比重,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

  (3)国防花费显然偏低。中国国防支出的整体水平在世界上相对较低,这不只反应在国防费的绝对值上,也反应在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偏低的国防花费难以知足我国军队建设的需要,影响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速度。

  (4)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社会保障支出近几年固然有了进一步的增添,可是以抚恤和社会福利性支出为主的支出仍旧偏低,仅占严重限制了市场和公司制度的深入改革。

  (5)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固然有必定增添,但仍旧不可以知足发展需要。

  (6)农业支出增添迟缓。近几年来农业支出比重在低水平的状况下连续降落,不利于三农政策的有效实行,严重限制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发展要求对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仍是低水平的。

  1.2鉴于上边对财政支出构造存有的各样问题的剖析,理应从战略上浮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构造的若干思路和举措。

  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这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构造的前提。

  科学界定支出范围,合理确立支出项目,改变国家财政承揽全部的分派格局,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十五从财政支出中渐渐分别出来。从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应主要集中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稳固运转,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半公益事业,社会保障,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的公共投资以及部分生产性投资等方面。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构造。

  (1)采纳综合治理举措,控制行政经费的膨胀。在财政内部上司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

  提出控制指标,推行动向查核和奖罚举措。下信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奉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

  (2)逐渐增添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比重。踊跃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增添科教方面支出,保证财政安排教育、科技经费的增添速度高于其余支出的增添速度。把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保障支出部分由财政担当起来。

  (3)增添对农业和基础设备以及基础家产的支出。增添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促动三农政策的顺利实行。增添基础设备和基础家产的投入,要点扶助高新技术家产,并带动家产构造的升级。

  (4)增添国防资本投入。增添财政对国防的投入,踊跃推进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好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的需要。

  财政估算

  2.1我国财政估算存有的问题以及对策

  财政估算存有的问题

  (1)估算编制方法上欠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可以真切反应实质状况,没有

  一致政府进出,大批财政性资本在估算体外循环。

  (2)财政估算报告编制粗拙。我国的财政估算报告沿用传统方法,只宣布几个进出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批的文字说明。这些极为粗拙的估算

  指标,不利于人大代表和社会民众发现问题。

  (3)财政估算的时间存有问题。估算年度的开端日期先于人大审批日期,造成估算审批经过前就已经开始履行,形成估算审批的法律空档以及

  估算拘束缺位。

  (4)财政估算履行工作透明度不高,致使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资本分派和使用自由裁量权过大,人大不可以完整发挥其监察作用。在缺少监察制

  约的状况下,滋长各样不正之风和腐劣行为,估算计划以外的暂时性追加拨款更难以控制。财政估算改良的对策

  (1)对人大代表推行培训,细化估算,提高其信息掌握水平;便于监察,审计和决议。

  (2)改变估算时间,真切依照先有估算后有支出的原则来推行。

  (3)政府应当加强估算监察,鼓舞纳税人监察。同时加强审计,保证审计的公正与公正,对审计结果公然。

  2.2我国现行的估算管理系统(分税制)存有问题及对策

  估算系统存有问题

  (1)财权与事权区分不清,不对称。现行分税制改革以区分财权为主,而对各级政府事权区分不详尽不清楚,增添了详细操作的难度。两权的不对称影响各级政府估算的安排,致使政府间财政分派关

  系不规范。

  (2)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上不是真切的一级财政。忽略了我国各个地域复杂的经济状况和千差万其余税源状况,不利于地方政府财权与实权的一致,不利于地方政府就地取材调控地方经济的连续稳固发展,无助于提高地方利用当地域资源优势组织收入和调理

  收入分派的踊跃性。

  (3)地方财政上不拥有自己独立的支柱根源,地方税收入难以知足

  地方财政职能的需要,致使名目众多的收费泛滥。地方税种仍旧存有着税种设置重复过时,税种区分标准不一,主体税种缺少等问题。

  (4)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政策依照不充分,难以成立规范的转移支付系统。运作方法不科学,难以达到平衡地域财力的成效。监察体制不严实,难以有效管理转移支付资本的使用。

  进一步完美我国估算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

  (1)依据公共财政理论进一步明确各级事权范围和各级估算主体的支出职责。公共物件利润范围的层次性是区分范围和职责的主要依照利润范围覆盖全国的,支出责任属于中央财政,不然属于地方财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职责要严格分开,跨地域的外溢性的公共

  工程和公共服务,依据效率原则,由得益地域主办,中央赐予补贴。

  (2)合理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成立以集权为主适量分权的分级分税估算管理系统模式。各级主要税种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拟订权都要集中于中央,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地方税种可合适向地方分别。省级政府可联合当地优势经国务院和人大受权对拥有地方性特色的税源开征

  新税种并拟订详细征收方法。其余还要进一步深入费税改革。

  (3)完美地方税制构造,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完美地方税制构造,一致重复税种,撤消过时税种,改革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开征新的税种,建立地方主体税种。

  (4)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一直以平衡地域间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别,实现社会公正为最后目标。联合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的混淆模式,实现纵向均等化,简化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模式,使用科学的调剂方法,实现横向均等化。成立与转移支付制度相合适的法律系统,加强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监察。

  财政收入

  3.1存有的问题:

  (1)财政缺少对首次分派的调理手段,怎样充散发挥财政调理收入分派职能作用,逐渐提高居民收入在公民收入分派中的比重,增大劳动酬劳在首次分派中的比重,是急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政府收入体制不规范,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这类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势必直接致使收费规模的扩充和政府收入体制的杂乱,严重影响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资本保障根源。

  3.2解决对策。主假如逐渐成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机

  制,增大税制改革,调理收入分派。重申社会收入分派的公正性,特别要重申政府与社会之间收入分派的公正性。

  (1)是将现有收费中一些不拥有公共产品性质,不再表现政府职能的可以依照市场体制运作的收费方式,逐渐推向市场,依法经营和纳税。

  (2)是依据纯公共产品由税收供应保障的看法,撤消现有收费顶用于

  供应纯公共产品、拥有税收特色的收费,代之以税,即推行费改税。

  (3)是保存现行收费中那些用于供应得益面确立、表现得益性原则比较显然的准公共产品的收费,并推行了合理规范。经过税收与收费的科学“归位”,连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4财政监察

  4.1财政监察存有问题

  (1)财政监监工作理解不足,使财政监察滞后于财政管理。有些人片面地将财政监察理解为对财政违纪行为的处分和惩办,忽略了财政监察与财政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了财政监察的客体对象对财政监察行为产生了对峙和反抗情绪,致使财政监监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2)财政监察手段过于单调,使拨付后的财政资本离开监察、管理。我国的财政监察目前没有成立一套对财政资本分派和经济运转全过程推行有效看管的科学监察体制,财政监察的调理和保障作用远远没有

  获得表现。

  (3)财政监察履行乏力,削弱了财政监察的威慑力。广泛存有着执法不严,惩办力度不够的现象,对某些违纪违纪行为的办理,拈轻

  怕重,以罚代法,减弱了财政处分力度。

  (4)财政监察法律法例不健全,限制性不强。目前我国现存的财经法例制度比较分别,部分财经法例政策的出台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立法缺少超前性和预示性。

  (5)财政监察存有分工不明、职能交错现象。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监察标准不一致,缺少科学的配合与协调,造成管理上各自为营,信息不可以共享,很难从整体上发挥财政监察应有的作用。

  4.2财政监察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速财政监察检查的立法工作。立法部门应成立健全有关法律法例,使财政监察做到有法可依,增大对财政法例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法制看法。

  (2)成立财政监察预警体制,运转体制和内部拘束体制。经过展望剖析,查找存有问题,即时反应状况,提出改良工作和加强管理的建议,成立起高效规范的监察运转体制,应充分意识到加强内部监察的重要性和必需性,确实抓好内部监察,促动财政监监工作的整体水平。

  (3)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加强监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实行要点监察,充散发挥财政监察的威慑作用和教育作

  用,提高全社会的遵纪守纪的意识。

  (4)成立优秀的财政监察信息反应系统。对财政运转中出现的问题推行监测和剖析,进而进一步做好监监工作。

  财政次序

  5.1目前财政次序存有若干问题

  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财经领域的违规行为和违纪犯法活动相当严重,财

  经次序比较杂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纪不究的现象仍相当广泛。

  5.2稳固财政次序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财政法制,增大财政执法力度,做好财政法律的宣传,追查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连续落实中央对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充公入推行“进出两条线”管理的规定,踊跃做好财政估算和财政管理工作,做到罚缴分别、票款分别。

  (3)抓紧社会中介机构的清理整改工作,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经过法律惩办违纪的中介机构人员。

  (4)加强财政资本的监察管理。对财政支出特别是要点支出,要推行全程看管,对违犯法律的,要依照有关法律对责任人追查责任。

  最近几年来,我国踊跃参加国际财经事务及地域性经济合作,宽泛睁开财经双边外交活动,成立了与主要经济大国和经济体的财经协调体制,充散发挥我国在国际财经舞台上的重要作用;着重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任何国家或地域的财政制度只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益,我国都依据国情出发,注意比较和借鉴。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我国能依据财政的特别性,拟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来逐渐解决财政面对的问题,完美财政系统,进而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条件下我国财政的巨大优胜性,促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财政问题对策

篇七: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刘笑萍内容提要: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发生了较大转变,出现了新的特点。在此形势面前,乡镇财政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体制、制度机构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才能进一步的促进乡镇财政的良性发展。关键词:乡镇财政;政策建议;对策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必须从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机构人员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一、乡镇财政的现状与问题(一)乡镇财政机构设置情况。乡镇财政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派出机构模式。乡镇财政所为县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人员隶属县财政局统一管理,代表县财政管理乡镇财政工作。二是“双重管理”模式。财政所为乡镇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在乡镇,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政府,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分工、调动、考核等实行统一管理。三是乡镇机构模式。乡镇财政所的所有管理权均在乡镇,县财政局仅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二)新时期乡镇财政的特点。一是填补了为农服务与综合协调两个“空位”。乡镇财政为农服务职能显著增强,乡镇普遍设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建立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财乡管制度,负责乡镇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为村级财务管理提供代理记账服务。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一折通”发放体系。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农民的各类补助也越来越多,乡镇财政职能随之改变,及时填补了这个“空位”。尤其是“一折通”发放机制的建立,乡镇财政通过核实享受对象、公示补贴名单、逐户兑付落实等程序,有效地解决了涉农补贴发放中存在的虚报冒领、兑现不及时等问题,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发放成本,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为乡镇财政赢得了荣誉。二是肢解了预算与监督两个财政管理“本位”。一方面,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职能严重弱化。税改后,原在乡镇财政支出的乡村道路建设、乡镇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教师工资、农村卫生医疗、计划生育和民政优扶等支出陆续上划到县财政预算支出,乡镇财政只负责政府机关及有关站所的支出管理,支出范围窄,预算调控余地小。特别是随着“乡财县管”改革的实施,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被取消,一部分县区预算共编演变成了预算代编,县财政包揽了乡镇的预算,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已基本丧失,乡镇财政所也基本上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另一方面,乡镇财政监督乏力。下达乡镇的涉农补助资金增多,但分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乡镇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虽然在“乡财县管”制度设计时,在乡镇统一设立了“专项资金”账户,将在乡村实施的项目资金纳入乡镇财政,实行统一监管,但由于部门利益的驱使,大量的涉农项目资金仍归县级部门管理,实施县级“报账制”,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被严重肢解,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容易形成管理“真空”。三是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支出责任两个“缺位”。目前,在我国许多乡镇,基本财力靠市县转移支付,自身难以为

  政治学研究

  2008年第6期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乡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更无从谈起。由于财力限制,县乡财力分配形成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县级财政“越俎代庖”,对乡镇政府缺乏激励政策,难以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造成支出责任上移,乡镇的支出责任也严重淡化,支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并存。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主要工作,要不来就借,借不到就欠,寅吃卯粮。同时,由于乡镇工作任务以及政策要求与支出责任不对称、农村各类项目建设要求群众自筹的项目多,财政对各项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一定几年不变等原因,乡镇政府难以监控债务,农村债务仍成增加的趋势。四是带来了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两个“虚位”。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由于机构上划,在乡镇中的行政执法权(如公安、司法、计划生育执法权等)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手中,特别是乡镇中小学上划县级管理后,学校的收费资金未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脱离财政监督。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乡镇大部分单位由县级部门主管,单位的资产同乡镇财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县级财政“鞭长莫及”,乡镇财政“有职无权”,一些单位随意处置资产,存在资产流失现象,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上的严重脱节。五是形成了工作和指导上的两个“错位”。对乡镇的业务指导上的错位,即县乡财政之间,乡镇都依附于县级,县级财政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建设,既有力不从心的财力限制,又有条块之间的利益纠葛,难以形成对乡镇财政的统一协调指导,不利于乡镇财政的建设和发展。乡镇财政干部工作时间的错位,即实行县财政垂直管理的容易偏离乡镇重点工作,实行“双重管理”和归口乡镇管理的又出现大量的时间脱离本职工作,一些乡镇财政所失去了财政工作重心。(三)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一是职能定位不清,影响乡镇财政发展。目前乡镇财政存在“缺位”、“空位”、“错位”现象,不利于党在农村各项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乡镇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基层财政工作者也不断反映要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理清职责,落实责任,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二是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一些财政所长反映,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发钱比收钱还难。三是人员大幅度减少,资金安全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造成干部兼职较多,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管理、监督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四是缺乏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乡镇财政干部专业人员少,年龄偏大,工作技能和素质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特别是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个别乡镇财政人员唯恐损坏电脑,干脆不开机,电脑成了摆设。五是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同时,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原来是标准化的财政所,现在时过境迁,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加上经费紧张,房屋维修资金缺乏,影响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二、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势在必行。结合乡镇政府的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要围绕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行,并着重从适度的预算管理权、规范的核算监督权、到位的政策执行职责、满意的公共服务职责等“两权两责”四个方面予以细化。具体可归纳为八项:一是预算编制管理职能。宣传、贯彻落实国家财政经济政策,负责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与执行,保证乡镇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公共财政服务职能。落实公共财政制度,履行乡镇政府内部综合协调职能,负责提供和落实农村范围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发展。三是组织协调收入职能。协调组织乡镇财政

  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预算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管理乡镇非税收入。四是管理监督资金职能。管理各类农村公共产品资金和公益事业资金,负责各项支农资金、涉农补贴资金的兑付落实,监督管理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五是单位财务管理职能。落实支出责任,监督管理乡镇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组织实施乡镇和村级财务核算和监督工作。六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管理乡镇单位国有资产,对债权债务实施监督管理;参与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实施工作,办理政府集中采购事项。七是农村综合改革职能。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制约机制,保护农民的利益。八是其他工作。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三、强化乡镇财政的对策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乡镇财政的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机构人员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在乡镇财政体制建设方面,将县乡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建议各省结合全国财政体制的总体构架出台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调整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等手段,逐步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问题。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各地乡镇财政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类指导和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可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经济欠发达、收入规模小、收不抵支的,实行统收统支或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乡镇财力缺口由县级弥补,以保障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在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一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力,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适应形势和县区财力的变化,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调整。二要规范“乡财县管”工作。综合全国各地试点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制定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控制乡镇债务风险。三要强化资金监督管理职能,落实乡镇财政监督管理的权利,在乡镇设立“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在乡村范围内实施的项目资金,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实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四要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在农村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实行收缴分离,按照属地原则,就近缴入行为发生地乡镇财政,作为乡镇财政的非税收入,纳入乡镇一级预算管理。在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建设方面,建议将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统一称“XX财政所”,或按经济区划成立乡镇财政分局。坚持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领导,财政所人、财、物由县(市)财政局归口管理,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乡镇财政管理机构,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履行贯彻落实制定政策、规范县乡财政体制、监督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监督乡镇范围内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开展干部培训、支持乡镇财政建设和发展等职能。三是加强人员配备管理。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按照乡镇规模,一类乡镇配备6人,二类乡镇配备5人,三类乡镇配备4人,人员在财政所内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作量不同,实行交叉任职。四是增加对乡镇财政建设的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提高财政自动化办公水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作者:刘笑萍,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北京市,100081)

推荐访问:财政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所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