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行演唱艺术的创新和审美回归

时间:2022-06-10 09:0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流行音乐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于欧美地区,并迅速流行起来,在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传入了中国地区,它的丰富多彩的风格使我国的传统歌曲的曲风发生明显的改变,在长时间的演变之后,流行歌曲的创作中融入了很多中国特色的元素,将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与民族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音乐风格的流行演唱艺术。

【关键词】:流行音乐;创新;审美回归;艺术创新

引言:在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作为极其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文化,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中国艺术文化中活跃度最高、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大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需求也在与时俱进。大众对传统的流行唱法和歌曲形态已经出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音乐人发现“千人一声”、程序化的音乐表演模式已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且无法让大众感受到流行演唱最原始和本真的体验与感悟。因此,笔者希望对流行演唱艺术的模式创新和审美回归进行探讨,可以重建流行音乐艺术的美學形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元素的流行音乐文化,以此达到流行音乐演唱艺术的创新与审美回归的目的。

一、模式创新与审美回归的相关概念

关于审美回归的概念应从流行音乐的起源开始讲述,现代的流行音乐是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产物,并在商品经济的趋势走向的引导下,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通过商业的操作产生的商品,或者产品。可以说,现代流行音乐是与消费相关的。一首曲子、一张专辑是否成功,取决于大众的传唱度和市场反响。商家站在盈利的角度,至关心音乐产品的经济因素,以此为核心,而不会对于音乐产品的质量、表演形式与社会价值投入更多的关心。

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不同之处,即为评价模式和价值的不同。西方的古典音乐评价体系中,一场音乐会、一场音乐剧或者一次交响乐演奏的价值体现在音乐会中观众的鼓掌次数,上层社会的满意程度,以及业内的口碑与流传后世的可能性相关联,因此,一部音乐作品的评价方面需要接受专业音乐家或者相关行家在作曲、演唱这些影响作品的方面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样会导致一部分的古典音乐曲目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理解。东方古典音乐的评价体系在于“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两个方面。阳春白雪一般是针对统治阶级等上层君子欣赏的音乐,评价主体是士族和文人的小范围群体,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传唱,这一点也可以从《广陵散》等曲目的失传中看出。至于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喜爱和接受的戏曲以及宗教性质的音乐类型,在明代以前都较难被中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所接受。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演唱艺术的审美回归趋势,突破了以往的流行音乐的表演方式和演唱,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认知范围进行了拓展,在新的演唱方式、表演模式、跨界组合方面,让大众感受到新的体验,并将关注点从以往的歌词、歌手上转移到了音乐本身。

这种关注度的转移,使得大众开始重新审视音乐本身。《万物生》、《忐忑》等新时代歌曲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流行、摇滚、民族、宗教、文化遗产等元素进行重组与混杂,将原本单一的流行歌唱艺术同其他有优势但较难流行的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多元化音乐风格进行互相补充并相得益彰,这充分体现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包容性,也更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

在这种思维方面的拓展和重新审视之下,人们或多或少受到突破传统的流行音乐演唱艺术与表演形式的影响,对于流行音乐产生了新的认知,除了原有的歌词、旋律和歌手之外,还包括二次编曲翻唱和重新创作,承载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如民族元素、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慈善。这样,就可以实现流行音乐演唱艺术的审美回归。

二、流行歌唱艺术的美学重建

重建流行音乐的美学意蕴,需要把握原有的五个方面的审美特征:一是理想审美中的自由和超越;二是审美理想中是适宜各种层次的人群,具有雅俗共享性;三是审美理想中的音乐作品具有跌宕起伏的感觉;四是审美理想中范畴的多元性;五是审美原色中不加杂质性。

流行歌曲不能只限定于通俗歌曲的范畴之中,将一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流行唱法如美声、民族的演唱艺术形成的歌曲,也可以成为流行歌曲。比如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辣妹子》、《好日子》、《小背篓》等具有很强的传唱性的歌曲,以积极欢快的曲调、优美明朗的歌喉迅速流行与中华大地上。因此,并不仅仅是具有明星效应、越俗的歌曲才能收到好的反响和传唱,这种具有雅俗共赏特性的歌曲似乎更加符合流行演唱艺术的原本定义,所以应让其具备多元化的特征,以和谐、自然、雄浑、积极为主要,采取通俗唱法的方式,将审美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当的高度。

结语: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熏陶之下,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上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生存和扎根,培养了优秀、坚韧的品格和节操,同时形成了“重生贵和”的艺术理念。现在,流行歌曲作为中华曲库中的主要音乐形式,应增加一些积极的除对生命的歌唱和花前月下的缠绵之外的可以唤醒大众对于真善美的感知的音乐因素,并作为一种艺术东西,更新大众的审美感受力,重建当代国人的审美心理架构。

参考文献:

[1]周晓燕.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周晓莹,熊飞.浅谈20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特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126-128,125.

[3]骆玲.试析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和创新[J].音乐大观,2014,(2):181-181.

[4]陈霞.继承传统创新流行——窥探流行音乐对民族调式的兼容[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6):131-132.

推荐访问:浅析 审美 回归 演唱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