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动态非线性交互模式的创新四层体系研究

时间:2022-03-05 10:04:2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最终的消费者。主体类型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在这个创新的4层体系模型中,各个层次的组织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并且有创新实现的可能。图中所有连线代表着创新的相互关联,双向的箭头表示相互关联的创新主体是双向互动彼此反馈的,创新的焦点可能在各个层级出现,各环节的要素之间也发生着繁杂的交互机制,创新的主体之间不仅相互作用更彼此反馈,在错综复杂的互动与反馈的过程中,将会激发创新的焦点。因此创新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单线推进,而是各个层级间多向的交互式反馈。

创新的4层体系模型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经常会有项目、课题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的多向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节点之间创新整合,而且推动了创新体系模型的演化和发展。

各个节点之间开展跨层次、跨组织的互动创造价值的实现,但是这种互动式创新并不全是主动发生,由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价值的实现,以销售环节为例,销售层级并不单单是接受生产环节的产品之后向下游的消费者实现产品与利润的实现,一旦在销售环节发现自己具备条件研发,从而更能实现高额的利润时,在价值的利益驱动下,销售环节也会自主研发,创造更多利润,完成创新的过程。

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显示,用户或者市场的需求对创新有显著的拉动力。根据2013年的美国一项研究结论,约600个有影响力的行业创新中,超过75%的创新来自用户的建议、反馈,甚至是消费者自己的发明。近期一项英国的调查表明,超过4/5的科学仪器创新来自用户,半数以上的工业创新也归因于用户的意见反馈。基于创新的认知论,创新的根本是实现经济效益,所以本文认为,用户的需求是创新体系的拉动方,而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为了利润的实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驱使在研发、生产或销售环节都可能出现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上的创新。

四、创新的4层体系模型实证研究

产学研合作是核心创新的重要内容。以中关村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例。中关村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11工程”大学,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大量科研院所,这些高校、科研院所是实现中关村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源头。在海淀区中关村辖区内超过96%的高校、研究院所都开设了科研开发部门或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这些部门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技术推广为核心,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以专利许可或技术转让等形式让与有需求的行业或公司。企业在这个过程也会反向选择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选择适合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的技术(产品)进行由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和市场开发,企业的生产线又可以根据市场和用户需要对研发部门进行反馈,促使新的技术产生,最终将科技成果轉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行销售,到达用户手中,如图2所示。

项目委托是通常是由企业将本身需要的项目委托给高校、科研研究机构来进行的一种科技技术转让活动。合作的流程是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项目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来委托研发,并支付一定的费用,新技术、产品的产权归企业所有。这种形式的合作使得企业能够以最优的成本比得多最先进的技术,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因此收到研究经费,如图3所示。

产学研联合研发都是以某个制定科研项目为介质,高校或研究院、企业各自调拨相关开发人员组建临时性研发团队共同协助项目的完成,科研成果归双方共享,企业从市场得到反馈,可以将科研成果开发成更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技术,而高校与科研机构则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或科研活动。共同研发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创新环节的各个要素主体,使得创新关联性更加紧密,交流、互动也更为顺畅,市场的反馈可以流畅地反应到研究机构或科研高校的研发上,如图4所示。

对于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说,研究成果有更精准的市场目标,也更有利于创新的激发和实现,对下游企业来说,更高效地利用了研究资源,转化为利润。

在创新过程的任何一个层级都应该是双向反馈的,在任何一个焦点都有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当产品流向市场,来到用户手中,创新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创新2.0强调的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地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创新形态。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用户的反馈向企业、科研院所或研发机构都将促使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产生。

以华为企业为例子,华为在中关村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南京、西安、杭州、成都和武汉等地也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

它的生产线又分布在中国东莞以及海外其他地区,生产与研发、销售、用户都是直接关联,存在多层级的反馈机制,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华为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

结语

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最终进入用户手中的创新生态4层体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接纳。多层级的反馈双向创新生态系统已不再是从单独的强化源头研发,加大基础科学投入来实现。上游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并不直接等同于下游创新的产出。在各个层级都可能出现的创新,以及创新2.0的出现,使得每一个层级都需要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丁云龙,孙冬柏.“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J].中国高校科技,2012(3):20-23.

[2]邓修权,康云鹏,席俊锋,等.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1):102-110.

[3]葛霆,周华东.国际创新理论的七大进展[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22(6):441-447.

[4]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5]李廉水.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J].科研管理,1998,19(1):30-34.

[6]李雪茹,白少君,瞿小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71-75.

[7] OECD. Oslo Manual Third Edition[M].Paris: OECD Publishing 2005: 45-104.

[8]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 2011(7) :18-21.

推荐访问:创新 交互 四层 体系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