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生评价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时间:2022-06-06 08:3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zoޛ)j首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國旅游本科教育经过三十多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旅游教育与旅游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旅游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旅游管理毕业生的视角,对北京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指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发现旅游产业人才需求与大学培养目标之间的具体差异。最后提出基于建构主义与毕业生反馈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毕业生评价;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北京某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923(2019)04-0036-08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招生人数却有所下降,旅游教育与旅游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导致就业率、就业质量双低,毕业生流动率高等现象。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科学与否,要通过检验其培养的旅游业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与行业的需求来确定。在讨论国内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关系时,对“现实需求”的认知是认识二者关系及发展状况的关键一点[1]。因此,需要从毕业生从事行业需求的视角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基于学生需求与毕业生反馈的深入细致调查的跟踪管理工作还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从毕业生反馈的视角出发,以最早成立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北京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基于建构主义提出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一、文献综述

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随着旅游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基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逐渐深入。杜江等[2]、赵鹏等[3]、章平等[4]、邹宏霞[5]从旅游产业特点和旅游行业需求的角度,提出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根据社会岗位群的能力要素构建课程体系;田喜洲等[6]、姜春红[7]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罗兹柏等[8]、陈才[9]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性质的视角,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与旅游行业用人需求相结合,协调专业课和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基于国内外对比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傅吉新[10]通过选取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等著名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应该设立面向理论研究的研究型课程和面向就业的实践性课程;黄丽春[11]基于中国与东盟对比的视角,提出培养目标面向国际化、课程编制体系面向市场化、课程实施主张人本化,创立新型联动课程培养模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等课程体系改革建议;Brain King等[12]通过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与意大利维多利亚大学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对比之后发现,毕业生更注重基础的商业理论与专业基础的实践,进而提出将基础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实际教学中的重点;Jie Wang 等[13]通过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旅游管理课程对比后发现,中国的课程设置范围较窄,以政策为导向的课程和偏结构化的课程为主,澳大利亚的课程不仅注重旅游行业的技能,还注重从广泛的学科领域视角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管理技能。

在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体系研究中,江晓云等[14]对桂林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应在课程体系结构和培养目标方面进行改进;曾国军等[15]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时永春[16]和刘敏等[17]都基于教学体系从具体课程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

但在各种文献中,从毕业生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司艳宇等[18]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提出“3 +2 +1”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综上,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课程体系理论的分析和描述,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结果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视角集中在旅游产业和旅游院校等“客体”方面,而真正的教育主体—学生的立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从毕业生评价视角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从毕业生的角度出发,以毕业生的评价为衡量标准,以实证调查结果为研究依据,对北京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探讨。该项研究对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描述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先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再将北京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所有课程进行归类和整理,把类似或者重复的课程合并,总共选取43门课程;然后制定评价指标,设计李克特量表,制定出调查问卷。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最后收集103份有效问卷。

3.访谈调查法

针对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面对面的回访调查和线上交流,以此获得更加详尽、细致的资料。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交叉分析。首先对问卷的主成分进行可靠度分析,得出克朗巴哈(Alpha)信度系数为0.710,大于0.6的可接受水平,表明问卷是比较可靠的。然后,采用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共同检验。通过SPSS中的KMO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出KMO统计量数值为0.758,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水平小于0.001,表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调查对象以北京某大学旅游管理專业2016年、2017年、2018年本科毕业生为核心,以2015年、2014年、2013年之前毕业的学生为辅。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调查样本基本特征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在男女性别上,男女比例大概是3:7,这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性别比例;(2)在工作区域上,大多数(68.93%)学生毕业之后留在北京,少数的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3)在单位性质上,有36.89%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4)在工作岗位上,有将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行政文秘型和服务型的工作,其次是管理型和销售型。

三、数据分析

(一)课程相关性描述统计

1.目前从事的行业属性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近六年毕业的学生选择旅游行业的占样本总数的32.03%,其中,在旅行社工作的居多,在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工作的仅有少数。选择非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占样本总数的67.97%,其中,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居多,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行业。

2.毕业年份与目前工作的行业属性相关分析

通过毕业年份与目前工作的行业属性进行相关分析,意在观察不同年份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占当年毕业总人数的比例,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14年和2018年的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重最高,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55.56%和40%;2015年的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重最低,只占14.29%。总体而言,2015—2018年这四年的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总体呈递增趋势,从事非旅游行业的比例总体呈递减趋势。

3.毕业年份的增加与从事旅游行业比例的变化趋势

通过毕业年份与从事行业进行相关分析,意在观察随着毕业年份的增加,仍然从事旅游行业人数的比例,具体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截止到2018年,毕业5年、4年、3年、2年和1年的毕业生仍然从事旅游行业的比率依次为15.15%、30.30%、3.03%、9.09%和12.13%,2018年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重为30.30%。

通过对比其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可以发现行业流失为普遍现象。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毕业生旅游行业的就业率为36.49%,2011年为36.71%,2012年为34.51%[19]。河南大学2005—2015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有30%从事的行业与旅游相关,两年之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18]。安徽某大学2011—2015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第一职业选择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仅占35.7%,随着毕业年份的增加仍然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仅有18%[20]。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调查数据,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20%左右,两年后行业流失率达到90%。如此高的行业流失率意味着最终只有1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其余90%学生脱离专业和这个行业,这不仅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所从事的工作与旅游管理所学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课程“有一点相关”的占54.37%,占样本总数的一半之多;与旅游管理专业所学课程“完全不相关”占33.01%;与旅游管理专业所学课程“非常相关”仅有少数,占12.62%。这说明毕业生总体认为课程还有相关性。

(二)课程满意度描述统计

1.毕业时间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描述

不同毕业时间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近6年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满意”的占样本总数的46.6%,“还凑合”的占43.7%,“不满意”的占9.7%。其中,2016年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满意”的比例最高,占当年样本总数的63.7%,2015年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满意”的比例最低,占当年样本总数的28.6%。整体来看,近6年毕业的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比例从2015年后逐渐下降,对课程设置“满意”的比例在有所起伏,课程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2.从事行业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描述

根据调查问卷中对毕业生从事行业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满意情况的数据统计,从事旅游行业与从事非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对课程的“满意”情况差异不大。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样本比例为6%,从事非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样本比例为11%。因此,从事非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对课程的不满意程度高于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重要性和绩效表现IPA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43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绩效表现来测量毕业学生对不同课程评价的差异。结果表明:43门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均值在3.22~4.06之间,总体均值为3.78;43门课程的绩效表现均值在3.07~4.07之间,总绩效表现均值为3.67。总体而言,重要性的均值大多数都超过了实际绩效的均值,这说明毕业生对本科所学课程的实际满意度低于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一方面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以重要性为纵轴,满意度为横轴,以两个均值为界,形成四个象限,具体如图4所示。

第Ⅰ象限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优势区域。显示的23门课程分别为大学计算机基础(1)、广告学(10)、大学英语(11)、专业导论(12)、管理学(13)、微/宏观经济学(15)、旅游市场营销(18)、旅游财务管理(19)、会展旅游管理(21)、旅游调查方法(22)、旅游经济学(23)、生态旅游(25)、经济法(26)、财务管理(27)、项目管理(28)、旅游地理学(29)、旅游心理学(30)、会计学(31)、市场营销学(32)、旅游商务英语(36)、旅行社管理(38)、企业实习(42)、毕业论文设计(43)。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有很高的重要性,也具有良好的绩效表现,学校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继续保持其良好的运作水平,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求得更高的满意度。

第Ⅱ象限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改进区域。显示的1门课程为Access数据库应用(37)。这门课程虽然具有重要地位,但绩效表现低于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加强改进以适应学生需求。

第Ⅲ象限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劣势区域。显示的14门课程分别为:军事理论与训练(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中国近代史纲要(4)、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5)、形势与政策(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8)、体育(9)、旅游资源开发(规划)(16)、旅游环境保护学(24)、数学/统计(33)、旅游管理信息系统(35)、度假村管理与运营(39)、旅游行业认知实践(40)、休闲理论与实践(41)。这14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绩效表现都低于总体的平均得分,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第Ⅳ象限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机会区域。显示的4门课程分别为:旅游学概论(14)、旅游人力资源管理(17)、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再造(20)、旅游管理信息化软件实验(34)。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不高却有着高水平的绩效体现,说明学生肯定这四门课程对实际工作的有用性。

从四个象限的分布可以看出各门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首先,落在第一象限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中部分是模块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应用到的课程,因此重要性和绩效表现都较高;其次,落在第三象限的课程多为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不高,但大学英语课程有着较高的重要性和绩效表现。从毕业生的角度考虑,大多数毕业生希望所学课程能够为当前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

(四)基于毕业生对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议的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三项是针对毕业生评价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意见调查的开放性问题。将每项问题的文本内容进行关键词频统计,将虚指词汇剔除,结合文本数据内容,整理出排名较前的高频词汇表,观察并分析毕业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具体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毕业生印象比较深的课程(或实习)主要有旅游企业实习、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实践课、会展旅游管理等。毕业生对课程体系调整的意见和看法主要集中在实践课程、实践、学生学习等方面。毕业生提出的主要建议有:第一,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能培养。如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加强英语语言技能和计算机中的Word、Excel、PPT等基础操作和审美培养,延长英语学习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各种系统模式的教学,丰富英语教学形式。第二,加强课程的实用性。第一二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兴趣,大三开始的课程设置需要体现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第三,进一步细分专业课程,以便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

为丰富数据内容,从调查样本中选取在美国和台湾学习过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外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距。具体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首先,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往往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其次,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能够与实际工作需求结合,能够学有所用;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很难在工作中得到实践与运用。学生比较受益的课程是模块课,可以短时间内集中学习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实际调查的过程,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再次,国外教学方法的共同点是课件轻松、课后作业繁重,而国内的教学方法则与之相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调查发现:(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选择留京,以服务和行政工作为主,毕业之后留在北京工作的占样本总数的70%;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毕业生占样本总数的32.05%,从事非旅游行业占67.95%;单位性质以私营企业为主;工作内容以服务类型和行政类型为主。(2)旅游管理毕业生当前工作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性不高,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旅游管理专业“非常相关”的占样本总数的12.62%,“有一点相关”的占54.37%,“完全不相关”的占33.01%。(3)近六年毕业的学生对课程体系“不满意”的比例在逐渐下降。(4)从事非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对课程的不满意程度高于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5)根据IPA分析,专业核心课程中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和绩效表现,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较低的重要性和绩效表现。

毕业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结论如下:(1)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统一性。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架构是一个上升的梯形。在这种体系结构下,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多样性。建议增加大学英语、旅游商务英语、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实习等多个学科、多个行业领域具有通用性的课程。(2)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目标。北京某大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操作层面和技能训练方面的传授。(3)课程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需求有差异。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出培養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旅游管理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特别是旅游信息化和旅游规划等技术),但毕业生对一些课程的反馈评价较低,其中既有课程本身的原因也不排除授课过程的原因。

(二)建议

1.构建发散性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框架

以旅游管理高级人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为核心,其核心包括旅游学科、经济类学科和管理类学科类三大体系。围绕这三大体系,按照专业内容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逐步进行分散和扩展。对较大范围内的不同知识向核心融合,专业设置只对核心进行严格控制,将公共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设置、融会贯通,其余层次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这种课程体系架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基础,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将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有机整合。

2.知識与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

旅游业是对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首先,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的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次,相关课程的开设应该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行社管理、度假村管理与运营等课程,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再次,丰富实践性课程,国内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方面并不缺乏,但实践性教育十分欠缺。为此,学校应拓展和丰富实践性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借鉴国内外高等学院实践教育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循序渐进地发展和完善实践性课程,让实践课程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始终。

3.明确培养目标,课程突出地方特色

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环节。根据调查2013—2018年6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有68.93%的学生毕业之后,留在北京工作。那么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北京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加大北京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让旅游管理课程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增强专业的实用性。本着服务于为北京市培养所需要的旅游人才的原则,并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相关课程,例如北京导游实务、北京旅游概论、北京旅游规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翁时秀,徐红罡等. 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于“知识溢出”的审视[J]. 中国大学教学,2014(8):29-34.

[2]杜江,厉新权. 论我国旅游产业功能的转变[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5):25 -28.

[3]赵鹏,王慧云. 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 旅游学刊, 1998(1):21-27.

[4]章平,陶永波. 构建面向21世纪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51-54.

[5]邹宏霞. 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 云梦学刊,2004(1): 99-101.

[6]田喜洲,胡波,许曦. 转变旅游教育思想提高旅游教学质量[J]. 西部论坛,1999 (1):31-32.

[7]姜春红.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9):39-41.

[8]罗兹柏,罗有贤. 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 旅游学刊,1997(1):58-59.

[9]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3(1):35-37.

[10]傅吉新. 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黄丽春. 基于与东盟对比视角下的广西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3.

[12]Brian King,Bob McKercher,Robert Warysza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Graduates in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5):408-420.

[13]Wang J,Huyton J,Gao X C,et al. Evaluat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tourism management:a comparison between Australia and China[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2010 (2):46-62.

[14]江晓云,伍进,黄燕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创新研究:以桂林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旅游论坛,2003(4):70-76.

[15]曾国军,彭青.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J]. 旅游论坛,2008(3):443-447.

[16]时永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探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3):49-52.

[17]刘敏,刘爱利.应用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效果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会展旅游》课程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3):66-72.

[18]司艳宇,王一鸣,马孟斌. 基于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0-113.

[19]黄婕.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D]. 湘潭:湘潭大学, 2014.

[20]陈冬冬,刘法建.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研究:以安徽某大学为例[J].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48-53.

(责任编辑 侯雪玮)

Abstract:Th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it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 demand for tourism talent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b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tal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and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management graduates,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 a university in Beijing,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specif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mand for tourism industry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universities. Finally,an optimization plan for the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and graduate feedback is proposed.

Keywords:Graduate evaluation;Tourism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 University in Beijing

推荐访问: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 毕业生 优化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