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时间:2022-06-01 16:5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我国农地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农地资源 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非农建设用地与农地竞争激烈、农地资源不断减少、农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农地生产力差异明显、农地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阻碍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后备资源贫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地资源也呈现减少的趋势。 “十五”期间,我国耕地资源就由19.24亿亩减到18.31亿亩,年均减少1848万亩。据国土资源部公布,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拥有耕地18.31亿亩,比上年净减少了542.4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占净减少耕地的58.7%。人均耕地也相应的由1.41亩降为1.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75亩。非农建设用地增加,一方面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安置失地农民和粮食安全为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此外,经过多年开垦,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已严重不足。据调查,我国现有土地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能开垦成耕地的仅有1.2亿亩。再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的能力已十分有限。

(二)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农业产出效益低

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很多地区依托自身技术、资源、政策优势,挖掘出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但多数地区的农地资源利用是以种植业为主,也找不到、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仍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而来

如图1-1所示,“十五”期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其仍然处于绝对优势,保持在50%以上;牧业产值比例在逐年上升,从29.67%上升到33.74%,形成了良好的趋势;林业、渔业产值比例一直比较稳,分别徘徊在4%、10%左右,比重还很低。整体来讲,我国农地利用效益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还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脆弱性。

(三)农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农地生产力差异显著

我国农地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样,但是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据统计,我国东南部季风区占45%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90%的耕地和林地、95%的农业人口与农业产值,农地生产力较高,但区内自然灾害相对比较频繁;西北部干旱地区占30%的国土面积,光照充足、但水资源量少,集中了全国4%的人口和10%的耕地,沙漠、戈壁、盐碱地等面积大,农地生产力和农业产值都较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占25%的国土面积,人口和耕地所占比例均不到1%,日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农地生产力和产值也很低。

(四)土地资源污染问题还广泛存在

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伴随着“三废”产生,如果“三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对土地资源也有影响。以工业废水排放为例,排放量从2003年的2122527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2431121万吨[2],增长率为14.54%,这些未经净化和处理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此外,目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对农地短视化经营和粗放化经营的现象,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等得不到良好的限制和处理。例如,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从1978年的884.0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411.6万吨[2],平均年增长率为15.35%,土壤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五)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建国以来,初步治理了约50多万平方公里,但同时由于乱砍森林、草原过牧、盲目开垦等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遥感资料,目前流失面积约为179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已达33.4万平方公里[3]。目前约有1/5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林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另外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13.3万公顷以上。不少地区由于投入不足,土壤肥力下降也影响了耕地质量。

二、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保证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转变观念,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建立政府指导、农民受益的长效机制。合理有效的利用农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改革农地产权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农地产权与流转机制是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农地产权的合理划分和界定,是真正体现与土地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关系的关键[4]。首先,完善土地产权立法,解决农地所有权不明确和主体错位问题,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解决土地价格分配中农民弱势问题,让农民成为真正的谈判主体。其次,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在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农民的转让权和出租权。充分发挥政府与集体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人地矛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人口增长和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形势仍然很严峻。因此坚定不移的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减轻土地压力是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

此外,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人力资源化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根本保障。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其次,巩固和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普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筹能力。最后,加大资金投入,努力用现代化技术、设施来装备农民和农业,推进农林牧渔业的机械化水平。

(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充分利用好国家信贷政策,建立民间风险基金等。其次,优化农地利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林、牧、渔农业结构配置,扩大市场需求空间大产业的生产规模,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再次,应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带来的各种问题。逐步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农地资产评估体系;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来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为农民农地转出解决后顾之忧。

(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质量安全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提高农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生态功能的关键所在。农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符合其本身的适宜用途和承载能力,建立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农地利用模式。因地制宜继续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等具有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大力开展土壤综合整治工作,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测土施肥新技术,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重施有机肥、推广生物农药和秸秆还田;大力开展江河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各项防护林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最大程度的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搞好水土保持;大力开发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把农业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发展生态农业。

此外,杜绝各种形式的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一方面要依据法律法规惩罚或取缔不达标的企业,使其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要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企业配备治理“三废”的固定资产的购买。

(五)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地合理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地的产出水平和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有效途径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首先,应推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克服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整;延伸农业土地生产的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实现农业产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农业产业对外投资,利用他国农业土地资源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储蓄本国土地生产力。其次,必须以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装备改革农业,建立一个“节水、节时、节能”节约型的农业体系,不断推进农业集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颔,石玉林等,中国农业土地利用[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2005)[K]. Http:///

[3]济南市国土资源局,.cn/qkpdf/xfdl/xfdl200723/xfdl20072340.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农地 我国 可持续利用 研究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