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5-31 19: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病变部位等不同, 使用不同浓度、剂量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 治疗毛细血管瘤(隆凸型)、混合性和海绵状血管瘤306例。1次未愈者, 1~2周重复注射1次, 2~8次为1个疗程。结果 306例患儿366个瘤体, 经3个月~1年的随访, 治愈率71.6%, 显效率23.0%, 总有效率94.5%。结论 本方法疗效可靠, 不良反应少, 适合小儿体表毛细血管瘤、混合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使用。

【关键词】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血管瘤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 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 属于错构瘤性质, 约占小儿良性肿瘤的30%。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 有手术治疗、硬化剂注射、激素疗法、激光疗法等[1]。现将本院小儿外科近5年来利用地塞米松和平阳霉素皮内注射治疗皮肤表面血管瘤, 取得的疗效, 共计306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306例患儿, 男147例, 女159例, 年龄2个月~10岁。共有血管瘤366处, 头面部及颈部206处, 占56.3%;躯干和四肢142处, 占38.8%;会阴部18处, 占4.9%。

1. 2 治疗前准备及治疗原则 取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8 mg加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 ml备用。地塞米松1支备用。一般首次使用低浓度、小剂量皮内注射, 观察30 min, 以便发现有无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1次未愈者, 每1~2周注射1次, 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以后逐渐增加剂量, 2~8次为1个疗程。每次用药剂量:平阳霉素0.1~0.2 mg/kg、每次总量不超过2 mg;地塞米松0.1~0.2 mg/kg、每次总量不超过2 mg。

1. 3 治疗方法 血管瘤及其周围皮肤2 cm 0.5%络合碘常规消毒, 抽取所需平阳霉素液及地塞米松液, 用1 ml或2.5 ml注射器距血管瘤边缘进针, 沿一个方向进针并注射药物, 使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瘤体内, 注射时以血管瘤充盈至表面苍白为佳。注射完毕无菌敷料包扎止血, 24 h后, 可任其脱落。

1. 4 疗效判定 疗效评价根据治疗后3个月~1年的随访。治愈:瘤体完全消失, 局部皮肤变软, 有轻微瘢痕但皮肤颜色正常。显效:瘤体基本消失, 皮色接近正常。有效:瘤体缩小, 但未完全消失, 需采用其他方法或继续治疗。无效:经多次治疗, 血管瘤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比较 366处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为94.5%, 具体见表1。

2. 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06例患儿出现发热18例(5.8%), 其中2例体温达38.5℃, 给予退热药口服;体温在38.0℃以下, 多喝水,观察体温变化。1~2 d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5.2%)于注射后当晚哭闹, 考虑为注射部位疼痛引起, 2~3 d后自动缓解;9例(2.9%)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局部坏死, 经门诊清创换药、抗感染治疗后愈合, 有轻微瘢痕形成;未发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 1 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由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 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如两型或三型同时存在, 称为混合型血管瘤[2]。毛细血管瘤中的草莓状血管瘤1~4岁间可逐渐消退,但是个别患者血管瘤不能消退, 特别是没有消退的面部血管瘤, 影响美观, 应及时治疗。

3. 2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血管瘤的机制 平阳霉素是博莱霉素的单一组分, 可阻止DNA的复制, 干扰细胞分裂繁殖[3]。由于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由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因此瘤体内注射可通过抑制毛细血管的增生, 使血管瘤消退。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组织内有类似静脉窦的大而不规则的腔隙, 腔内壁为单层内皮细胞[4], 注射药物后局部药物浓度较高, 血管内皮破坏, 血管瘤退化。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应用后可使血管瘤缩小并且可以防止平阳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3.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本院治疗的血管瘤患者9例局部皮肤坏死的出现与患儿血管瘤生长位置、药物浓度高、治疗经验有关。在后来的治疗中, 通过在重要活动部位调整药物的浓度, 此类现象较少发生。以上分析, 可得出结论, 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疗效最好, 治疗其他类型血管瘤, 疗效尚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医师个人经验有关但可接受, 可作为光动力治疗血管瘤疗效不好时的补充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佘亚雄,童尔昌.小儿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8-40.

[2]陈大用.皮肤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31.

[3]杨宝峰, 苏定冯.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77.

[4]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92.

[收稿日期:2014-05-16]

推荐访问:平阳 体表 霉素 疗效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