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中电视出镜记者转型策略

时间:2022-05-25 19:0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2016年被媒体业界称为直播元年,随着新媒体微博、微信、移动网络直播的兴起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直播的常态化应用,电视新闻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

“移动视频直播”报道目前已成常态化发展趋势,本文将从“移动视频直播”常态化发展的原因、电视出镜记者做“移动视频直播”的优势、电视出镜记者做“移动视频直播”的不足及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电视新闻与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不同点出发,对电视出镜记者转型做“移动视频直播”思维转换、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语言样态调整、移动视频直播中出镜记者的特点、如何满足直播空间需求四个方面浅谈移动视频直播中电视出镜记者转型。

关键词: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出镜记者;转型

一、“移动视频直播”成常态化发展的原因

2016年以前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以“文字+图片”形式呈现在微博、微信,主要起到辅助电视新闻报道的功能。今天,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也都以APP的形式做起了新闻移动视频直播报道,并已呈现常态化稳步发展趋势。无论是时效性、互动性还是专业性方面来看受众的关注率远远高于电视台播出的同一事件。

一是由于科技进步,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发生了改变。人们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明显多于看电视的时间,显然电视新闻的单向、线性传播已然无法满足受众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和关注的需要。二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新闻现场,而这种感受是“主动间接”参与新闻移动视频直播报道其中——在线提问、评论等,受众自主选择性更强。三是“大数据”时代,受众的浏览记录以及内容各个网络平台会进行自动分析,实时推送事件的进程,受众不在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回看不成问题,想看就看。因此,无论从传播效果还是从媒体自身影响力方面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已做出调整,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强、互动性强、更新快、空间大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推动新闻事件的报道进程,突出媒体自身在行业中影响力的竞争,增强传播效果。

二、电视出镜记者做“移动视频直播”的优势

“移动视频直播”越来越多地被电视新闻报道所推崇和使用,而承担网络直播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选无疑是原来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记者更为合适,尤其是电视新闻出镜记者。

由于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致使电视新闻记者练就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从新闻的采访、拍摄、现场观察力、新闻发现力、信息点整合直到呈现都具备较强专业化的优势[1],新闻信息含量高、画面质量过硬,呈现方式丰富多样,而这些因素在移动视频直播中也同样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直播的关注情况,因此,这也是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能够胜任移动视频直播的重要原因。

三、电视出镜记者做“移动视频直播”的不足及策略

然而电视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与视频直播的双向数字化传播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要适应移动视频直播方式,必须做出一些转变。

首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从“单向线性”思维转换为“用户思维”。电视新闻直播中记者需要通过采访、整合,对新闻事件进行重新梳理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最终在镜头前有限的时间里对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也就是说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是假设摄像机前是受众,带领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现场。实际上记者既没有直观感受到受众的存在,受众也没有真正的参与感。即便电视新闻的常规直播中主持人往往会从受众和媒介的角度出发,与出镜记者之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这样做的目的也无非就是突出和补充一些记者在电视直播中疏忽的信息,直播中记者更注重的有效信息的传播,而不是受众的反应。同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记者必定要进行信息的筛选,信息的传递也会出现片面性。新闻价值对受众而言是否实现最大化?受众观看直播后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如何反馈?这些电视新闻直播无法实现。

“移动视频直播”带有一定色彩的社交性质,因此,“互动”成为了移动视频直播的最大特色。受众也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直接参与到整个新闻事件的直播过程中,这既能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又可以做为检验记者新闻事件报道的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受众的反馈至关重要。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即“用户”,记者在做新闻事件网络直播时要根据受众的需求适当做出调整。如央视在做钱塘湖大潮直播时,网友提出关于画面回传的问题,记者随即采访了直播技术人员进行解答,这一举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为媒体自身在受众心理的定位做出了恰到好处的诠释。记者在新闻事件移动视频直播中,在传递有效新闻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选取直播具体内容、方式,势必会给传播效果加分。

其次,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语言样态应从“职业化”向“生活化”转变。由于电视新闻单向线性传播特点,一方面出镜记者长期面对摄像机做报道,出镜语言普遍缺乏对象感,另一方面受播出时长限制,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语言言简意赅,专业性名词较多,语言较为规范,语言样态一味叙述为主,缺乏交流感,长此以往,出镜语言呈现“职业化”。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特点是播出空间、时长完全由内容决定,因此出镜记者更该注重在这个直播中语言的交流感和互动性,恰当的口语表达和副语言的运用对受众而言起到“陪伴”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多种交互手段,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与互动[2],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另外,出镜记者应从角色定位方面淡化“职业色彩”,以“朋友”身份与受众实现平等交流。报道的呈现才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更多的“人情味”。

再次,充分发挥个人鲜明特点。直播盛行的今天,要是张嘴说不出几个网络流行语,似乎会显得和这个网络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不是所有人必须要使用才显得你属于这个时代。“央视新闻+”平台记者在一次军演的网络直播中将一辆红色直升机用“呆萌”来形容,本身这个形容并没有错,但是从记者生硬的语气中出现的“呆萌”听起来只有“呆”没有“萌”,似乎并不适合形容这架颜色亮丽显眼、小巧却功能强大的直升机。因此,趣味性调侃虽然易于被受众接受,但运用的过于生硬反而得不偿失。出镜记者口语表达能力需具备自己的特点,东施效颦一味讨好受众,受众并不买单。发辉个人鲜明特点实际上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在新闻事件移动视频直播报道中,所想所感所言,表情、动作等一切副语言皆源于内心,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受众,才能跟受众拉近距离,了解受众、代表受众、才能更好地引领受众。

最后,充分准备,展现细节满足直播空间需求。常规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出镜时长基本上在15分钟以内,大多数是3-10分钟之间,直播过程往往是多机位或者是直播镜头与备片之间来回切换,“一镜到底”无论从画面上还是从出镜记者的语言上來说难度相当之大。然而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的直播方式则是以时间顺序展开,“一镜到底”,也就是记者走到哪说到哪,不需要后期剪辑。但这并不代表完全的随机性,在直播前仍然是可以进行“踩点”,规划好时间、路线,并对要直播的内容背景、历史发展、现状、社会价值等方面做充分的了解。网络直播虽然是以现场为主,但难以避免直播画面或现场会出现“断层”现象——即无效的画面信息,这时出镜记者就可以从容应对,有的放矢,避免因“断层”引发尴尬,造成受众流失。同时充分的准备也会让整个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及其影响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结语,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基础业务能力,尝试创新发展

无论是电视新闻直播还是移动视频直播,虽然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有所不同,但传播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保持敏锐的新闻发现力[3],加强与社会各界良好的沟通能力,准确精炼地从新闻事件中提取要点,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些都是作为出镜记者必备的业务素质,也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以不变的“资本”顺应万变的形式,任何时候都能走在行业的前端。

参考文献:

[1]贾艳霞.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05.

[2]何静.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业务素养探讨[J].记者摇篮,2019(02):117-118.

[3]彭俊生.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问题的思考[J].研究与交流,2018:196-198.

推荐访问:浅谈 转型 出镜 直播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