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与临床分析

时间:2022-04-02 11:32:3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就胃肠道间质瘤与临床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199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5个非脂肪性肿瘤手术标本、非淋巴性手术标本、非胃肠道上皮性手术标本,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本组8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患者中有74例诊断为GIST,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肠系膜),1例神经鞘瘤(胃),1例平滑肌肉瘤(直肠),8例交界性平滑肌瘤(食管)和平滑肌瘤。74例GIST患者中,有7例胃肠道外(后腹膜、网膜、肠系膜),3例食管,30例小肠,34例胃。74例GIST患者平均52.5岁,年龄为23~80岁,女29例,男45例。结论 在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时,可以结合MRI、CT、GI、超声内镜等一系列的影像学诊断,但GIST的最终生物学行为判断和临床诊断则完全依赖于相关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病理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化学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在过去多被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或者平滑肌源性肿瘤[1],随着近年来病理学的进展, GIST具有遗传学特征、免疫表型和自身形态学[2]。本文就胃肠道间质瘤与临床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99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5个非脂肪性肿瘤手术标本、非淋巴性手术标本、非胃肠道上皮性手术标本。基于其病理诊断分别为交界性平滑肌瘤、上皮样平滑肌瘤、平滑肌瘤[3]。

1.2方法①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切片,用EDTA缓冲液高压锅抗原修复,用链霉菌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联接法(sp)两步法来进行检测,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结蛋白、抗体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117(c-kit)、CD34(QB/END10)来标记。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抗体,结果判断分为阴性、阳性。常规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②GIST诊断标准:为胃肠道的非淋巴性肿瘤、非神经源性肿瘤、非肌源性肿瘤、非上皮性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GIST组织学分型可分为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梭状细胞型[4-6]。

2结果

本组8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患者中有74例诊断为GIST,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肠系膜),1例神经鞘瘤(胃),1例平滑肌肉瘤(直肠),8例交界性平滑肌瘤(食管)和平滑肌瘤。74例GIST患者中,有7例胃肠道外(后腹膜、网膜、肠系膜),3例食管,30例小肠,34例胃。74例GIST患者平均52.5岁,年龄为23~80岁,女29例,男45例。

肿瘤生长方式及大体形态:,8例粘膜下向腔内生长,11例肌壁间哑铃状,14例胃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11例小肠浆膜外生长,5例肿瘤广泛浸润,10例可见中心溃疡形成,4例哑铃状生长;5例肌间壁; 6例浆膜下。

镜下观察:16例混合细胞型,10例上皮样细胞型,48例梭形细胞型。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弥漫巢状、栅栏状或漩涡状,瘤细胞呈圆形、短梭形和长梭形。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概念是在1983年由美国人提出,当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则将其命名为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瘤;若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则可将其命名为恶性平滑肌母细胞瘤或者良性平滑肌母细胞瘤,但近年来也发现kit原癌基因突变也存在于肿瘤发生过程中,CD117蛋白是其主要的表达产物,这给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带来了较大的变革[7]。

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少数在消化道外,多见于小肠、胃,主要是后腹膜、肠系膜、网膜。临床表现多可通过MRI检查、CT检查、GI检查、胃肠镜检查来进行发现,只是偶尔会变现为腹部肿块和消化道出血。在过去,多采用组织学标准(由Fletcher等提出)来区分GIST的良恶性,将GIST分为恶性、潜在恶性(交界性)、良性。预测肿瘤转归时,有用指标有细胞密集型、核分裂计数、肿瘤大小等一系列的形态学特征。但值得注意的 是,有些患者的肿瘤大小很小,核分裂象很少,直径小于2cm,有时也会出现转移。目前来看,很多病理学者认为,GIST应分为恶性潜能低的肿瘤或者恶性潜能高的肿瘤两种,没有绝对的良性和绝对的恶性[8-9]。

总之,在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时,可以结合MRI、CT、GI、超声内镜等一系列的影像学诊断,但GIST的最终生物学行为判断和临床诊断则完全依赖于相关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Fletcher CD, Berman JJ, Corless C, et 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consensus approach[J]. Hum Pathol, 2002,33(5): 459-465.

[2]Lewin K J, Riddell RH, Weinstein WM,e t al.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M]. New Youk:Igaku-shoin,1992:284-341.

[3]Mazur MT, Clark HB. Gastric stromal tumors. 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 Am J Surg Pathol, 1983, 7(6): 507-519.

[4]Downs-Kelly E, Rubin BP.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argeted therapies[J]. Patholog Res Int, 2011, 2011: 708596.

[5]王延明, 陈伟丽, 李超, 等. 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 2010, 16(28): 87.

[6]Miettinen M, El-Rifai W, H L Sobin L, et al. Evaluation of m alignancy and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review[J]. Hum Pathol, 2002, 33(5): 478-483.

[7]温建成,王延红, 黄小萍, 等. 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3): 510.

[8]Corless CL, Fletcher JA, Heiich MC. B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J Clin Oncol, 2004, 22(18): 3813-3825.

[9]Fletcher CDM,Vnni KK,Mertens F.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soft tissue and bone [M].Lyon:IARC Press,2002:12-18.

编辑/哈涛

推荐访问:胃肠道 临床 间质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