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时间:2022-04-02 11:12: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X线与CT表现特征,探讨X线与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胃间质瘤的X线与CT表现,全部病理均行X线钡餐检查和CT平扫及双期扫描。结果 该组病理中病变主要位于胃底、胃体,位于胃窦仅1例。8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小直径2厘米,最大直径10厘米。位于胃壁和胃腔内5例,位于胃壁外的3例。肿瘤无溃疡的6例,有溃疡的2例。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X线检查检出6例,另外两例仅提示外压性占位表现。结论 X线检查因为费用低、方便等因素仍为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 胃间质瘤;X线钡餐检查;X线计算机

胃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胃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部肿瘤的1%-3%,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笔者搜集了我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X线钡餐及CT检查资料的胃间质瘤,探讨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43岁-75岁,平均年龄64.6。8例均有完整的X线钡餐资料及CT检查资料,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主要临床表现:7例腹部疼痛或不适、呕血、黑便及腹部包块等,1例体检时意外发现。

1.2 检查方法 8例患者均做钡餐气钡双重造影,患者检查前常规肠道准备,口服产气剂和硫酸钡钡剂,调整患者体位,分别摄取气钡双对比像、粘膜像和充盈像。CT检查方法为患者禁食6小时以上,扫描前服温开水800-1000ml;用螺旋CT扫描,常规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欧乃派克80-100ml;注射流速2-3ml/s,注射开始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间开始扫描静脉期,层厚及间隔10mm,螺距1,较小病灶取5mm层厚和间隔。

2 结果

2.1 胃间质瘤的X线双对比造影所见 其中6例肿瘤境界清楚,边界光滑,腔内型4例,混合型2例,腔外2例仅显示外压性占位表现。腔内型多表现为腔内突出的圆形、半圆形软组织肿块,多数钡剂通过无明显受阻,胃壁柔软,瘤体周围无粘膜中断,其中2例可见溃疡形成。腔外型仅见胃壁弧形受压改变,与腔外脏器的压迫鉴别困难,混合型两例呈分叶状。

2.2 胃间质瘤的CT表现 8例患者均行CT检查,6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5例密度不均,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液化;3例密度均匀,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恶性4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不清楚,4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2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均未见周围脏器转移或淋巴结转移;低度恶性2例,肿块直径小于5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

3 讨论

胃间质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多数呈膨胀性生长,可向腔内、腔外或腔内外混合生长。X线钡餐检查操作简便,可从整体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范围,可随意进行多体位透视下动态观察突入胃腔内肿瘤的形态、粘膜皱襞改变、胃壁粘膜表面是否有溃疡,胃壁是否受肿块压迫等。胃间质瘤容易发生坏死,当与胃壁想通时则形成窦道,气钡可进入肿块内形成气液平面,X线钡餐检查虽可观察胃外肿块引起胃与邻近脏器的压迫移位及变形等,但观察肿块与胃的关系常受到一定限制。因此X线钡餐检查难以了解肿瘤全貌,不能正确估计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多层螺旋CT检查是目前诊断胃间质瘤的最好检查方法,检查前禁食空腹,上检查床前一次性口服清水800-1000ml,以充分充盈扩张胃腔,先做上腹部平扫,再做增强的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扫描,可以观察胃的动态变化及病灶的血供情况,矢状面、冠状面图像重建以便观察病变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CT除显示胃腔内肿块情况外,对于腔外病变显示有明显优势;由于多层螺旋CT的薄层重建机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重建技术的应用,能够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机肿块与胃壁、周围器官的关系。

胃间质瘤绝大多数为单发,其典型影像学表现为骑跨胃壁内外肿块,可有坏死并与胃腔相通,肿块内可见气体机胃内容物,有学者认该征象可以作为胃间质瘤的特征,本组有2例肿块可见气体影。肿瘤多数为富血供,增强扫描一般呈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及气体影不强化,强化的高峰在实质期并持续强化,本组8例肿瘤均明显强化。

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良恶性有关,有人认为胃间质瘤直径大于5cm定为潜在的恶性界限,肿块向腔外的突出部分常位于腹腔脏器之间的薄弱区域,使得肿瘤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并常压迫周围器官,其生长方式具有“钻角’的特点,当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可作为胃间质瘤最肯定的恶变依据;肿块大于5cm、分叶征象和坏死囊变也是判断恶性间质瘤的有价值指标。当与胃关系不明确时,诊断就较为困难,必须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主要血供来源以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胃间质瘤的发病率也明显的提高,因此需要拓展思维,不要再认为胃间质瘤是少见病,当胃腔周围发现囊性、囊实性病灶时,应该想到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可能。

综上所述,胃气钡双重造影对于发现前内型和混合型胃间质瘤有重要意义,对于腔外型诊断较为困难,但因方便简单仍为首选检查方式;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可直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部位、周围情况以及对邻近器官有无侵犯的远处转移,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以及良恶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并是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价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涨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26-129.

[2] 韩路军,张学林,花蒨蒨.胃间质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7):36-39.

[3] 何文辉,周永明,倪亚康,费维嘉.胃间质瘤的CT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9,18(1):30-40.

[4] 李明鉴.胃间质瘤X线与CT表现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20):94-95.

推荐访问:诊断 间质 分析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