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主导下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14 10:18:37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能力、切实有效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水平的重要渠道。文章以高职院校为视角,初步探索学校科研主导下的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能级和水平,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主导;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夏源庆(1960-),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党支部书记,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6-0039-03

产学研结合是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而言,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遵循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思想,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服务能力。[1]高职院校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产学研结合更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科研在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的性质与定位

一般来讲,“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所谓“产学研”合作,可以理解为教育与生产活动、科技开发的有机结合,其合作主体是学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其合作形式有多种:既可以是学校与同一企业的生产部门、科研部门等的合作,又可以是学校与不同企业的不同部门的合作,既可以是学校与科研开发机构的合作,也可以是学校与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但对高职院校来讲,还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学校科研的性质,二是学校科研的定位。在当前背景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落脚点应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是科技创新和开发,因此,更应该倡导一种学校科研主导下的产学合作。这里,高职院校科研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指学校与企业及校外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从高职科研的性质出发,在产学合作中,高职院校的科研应定位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科研是产学合作的纽带

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进行有效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传达上级部门的文件和政策精神;另一方面,形成的科研成果可以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实践中,指导产学合作。还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2]

(二)学校科研是传递热点的载体

学校科研工作可以敏锐地洞察社会热点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地捕捉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并在科研成果和产学合作指导方案中充分体现最热点和最前沿的发展变革,引领产学发展方向。

(三)学校科研是资源竞争的手段

科研服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成长促进性和长远性资源增殖的价值,通过科研服务和科技服务,可以将教学与技术开发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资源的集聚,保持高职院校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四)学校科研是提高质量的平台

科研工作是形成良好的服务型、研究型师资团队的重要基础,通过科研,锻炼一支兼具科研与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切实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五)学校科研是形象展示的窗口

科研工作作为衡量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可以扩大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声誉,形成学校的品牌效应。

(六)学校科研是功能拓展的基点

高职院校如果仅局限于产学结合进行教育教学,不仅会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而且会阻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以科研为引导,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应用性的项目研究与开发,有利于学校的服务功能进行拓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能级,这是学校科研作用的核心价值。

二、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院校已经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已有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极大的推进了学校产学合作的发展;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积极承接国家和地区的工艺美术科研项目,利用学院大师、名师、双师、巧匠的产学研联合优势,开拓和推广尚未受到充分关注的创意产业项目,做精、做大有发展潜力的工艺美术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还有很多高职院校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建立教师科研奖励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并在业绩考核和职称晋级方面给予激励。但相对于具有深厚科研积淀的普通高校来讲,高职院校的科研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科研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体制、机制以及科研历史不长等原因的影响,以及科研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问题,直接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质量普遍不高。比如,在申报项目方面,大部分院校的申报成功率都较低,特别是一些省部级以上有经费投入的大项目,申报更加困难。

(二)科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由于政策、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客观限制,我国的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开展科研实践,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没有对系统的学科理论,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未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同时,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心理、社会要求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优秀的研究成果十分稀缺。

(三)教师科研积极性普遍不高

由于科研需要占据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且教师平时授课任务也比较繁重,加之科研工作本身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师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制订并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但教师的积极性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科研经费投入较为不足

科研经费的投入问题是困扰各高职院校的最大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多元化筹措科研经费的机制尚未确立,使得经费投入远不足以应付科研所需的日常经费和开发费用。

(五)科研成果转换渠道十分不畅

由于技术与体制的障碍,一方面学校科研项目尚不能出很好的成果,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渠道也不畅,往往遇到有好的成果却由于体制或政策的限制而不能有效转换为生产力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科研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确立;二是科研与产学结合的力度不够。在产学合作过程中,科研逐步被边缘化,没有发挥出对产学合作的纽带和推动作用。

三、以科研为主导推进产学合作的基本设想

(一)要革新观念,形成科研主导的意识

以科研为主导的产学合作必然会引起学校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调整,导致学校教学与管理制度的革新。科研与产学合作的结合,一方面更易于让师生和大众所认同,有利于扩大科研工作的认同度和服务面,另一方面对产学合作、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这种意识上的变革并不是短时期所能造就的,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进行证明与检验。

(二)要总结经验,深化科研主导的内涵

产学合作过程中会涉及社会经济、产业调整、企业岗位技术、人才规格需求等多方面的实践因素,这种合作会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拓展科研工作的领域和内涵,有利于将学校基础性的科研工作转化为理论的实际应用,将探索性的科研项目进行技术的转化,从而使科研工作和科研服务更加关注前沿,形成更为宽阔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吸引更多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3]

(三)要构建团队,形成科研主导的核心

以科研为主导推进产学结合,是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结合,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多的表现在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高职院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形成科研的核心团队,而不是忽略教学,人人都来搞科研。

(四)要完善设施,巩固科研主导的基础

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一向作为辅助领域存在,因此在设施设备上也缺乏必要的保障。要发挥科研主导作用,必须将科研与产、学紧密结合,设立项目,重点攻关,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应增加投入、加强管理。科研设施的完善能有效促进科研服务的基础保障水平,最终保证科研服务的功能拓展和提升。

(五)要形成机制,强化科研主导的规范

为了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学校应当使产学合作逐步形成模式,完善其体制,并形成有效的管理与保障机制,这种机制的完善会大大促进科研工作的体制形成,规范科研工作的服务与保障,使科研工作在体系上搭建独特的发展平台,大幅提升科研服务于产学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四、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搭建科研平台,切实提高科研在产学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宣传、引导和质量的实质性提升,逐步提高科研合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点,强化科研在学校产学合作及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科研工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例如,定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讨会、学校间的交流学习与借鉴、教师出国学术交流、科研成果的定期展示与宣传等等,这些都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与科研工作地位的提高。

(二)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科研主导下的产学合作合力

有效的产学合作必须建立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这种资源主要包括师资、设施设备、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等,因此,实现科研主导下的产学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完善现有师资与设备资源,形成发展的合力,并积极推动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效的措施可以有: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整合现有实验设备并有选择性地淘汰与添置、强化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企业实践与交流学习的机会等等。

(三)完善科研体系,构建科研主导下的产学合作模式

模式的形成是学校长期累积经验和努力的结果,模式的内涵包括完善的产学合作运行机制、有效的产学合作管理体制、合理的产学合作制度体系以及强大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旦形成模式,就可以有效解决和规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科研体系,包括科研团队、科研制度、科研规范、科研项目运作等的完善,将极大的推动产学合作模式的建立。因此,必须完善包括人、财、物以及制度规范在内的科研体系。

(四)培养科研团队,增强产学合作中的教师能力

要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队伍和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新教师的选聘,除考虑教学水平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其创造性和科研能力;二是对教师的培养,要在“双师型”教师指标中,加入科研因素;三是机制建设,学校必须形成有利于教师科研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四是制度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为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

(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产学有效合作提供保障

经费是产学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科研运转的基础保障。目前的社会化办学、市场化运作,特别是当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高职院校,更需要学校寻求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此来保障产学合作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可以寻求企业资金与设备投入、社会赞助与捐赠、政策倾斜帮助等。从国外经验来看,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企业负担学生实践培训费用,其中包括根据学习合同支付学生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3]刘晓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责任编辑姜红贵

推荐访问:主导 科研 合作 高职院校 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