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育: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走向

时间:2022-03-14 10:20:1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职业教育“品质教育”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诠释了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创建高品质职业学校,可以从“理念品质”、“课程品质”、“师资品质”、“特色品质”、“文化品质”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还应结合区域教育特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阶段逐渐推进,生成高品质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发展走向;品质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无锡产业强市背景下高品质职业学校创建研究”(项目编号:D/2016/03/64)

作者简介:成洁,女,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科研管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苏菲,女,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6-0001-04

进入“十三五”,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规定普职比大体保持1∶1到提高职业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实施每生每年1 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到中职学段免收学费;从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關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各部委组织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职业教育的设计规划等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期望。以此为契机与动力,“品质教育”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中国梦”里闪亮的色彩;职业教育“品质教育”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诠释了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将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品质,深化职业教育变革的新思路。

一、品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品质”主要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可指物品的质量。“品”指品性、品格、品德等内在修养,“质”指质量、质地,又指素质、本质、禀性等。基于国内学者的研究,可将品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归纳和总结为:品质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向善的基础上去挖掘并培养学生特质的一种去功利化的还原生命本真的教育,即人之为人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在“天赋特质”的前提假设下,秉持引人向善、去功利化和“人之为人”的原则,通过挖掘并培养学生特质,追求放飞心灵、还原生命本真的一种活动,它既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追求人人优秀,只追求人人成才。[1]

在职业教育语境下,品质教育应具备哪些内涵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在讲话时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因此,高品质的职业教育,是服务“人人成才”的公益教育,是“奠基中国制造,追梦中国创造”的强国教育。

二、高品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以品质教育为目标,创建高品质职业学校,成为当下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命题。部分省市已相继提出高品质职业学校的建设理念和行动纲要。品质教育,既可以视为建设高品质职业学校的发力点,又可以成为其方向和目标。笔者拟从 理念品质、课程品质、师资品质、特色品质和文化品质作探讨分析。

(一)理念品质

理念是先导,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学校的教育品格。建设高品质职业学校首先应以理念的变革带动育人品质的提升。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职校的三五年时光是人的最重要成长期,虽然,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为定位目标,但更应该考虑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关怀。因此,提倡将教育理念定位为服务学生内涵式发展,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应让他们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如此,当他们走向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之时,才能做到热爱工作、持之以恒、时刻反省,才能发挥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成为深受单位欢迎的价值型员工。因此,职业学校要真正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健全的人”,而非专注摘金夺银的荣誉和对经济产出量的考量。

学生快乐、美好地生活应该从校园开始,在这里,他们收获健康和快乐、道德和品质、审美和教养;在这里,他们养成适应社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这里,他们热爱学习,一如他们热爱生活。但这些改变不是自发的,而是应当在个体和学校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自主建构的。影响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的学校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互为交叉、互为影响,难以概括完整。以下这些因素常常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学校的教育追求、文化氛围、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级生活、学生社团或群体、教师素质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等。例如,以德育课为载体,渗透诚信、守纪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有意识地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陶冶价值;架构德育大课程,设计活动、比赛、仪式等校园文化形式,将有形的活动载体向无形的意识渗透迁移。

宁波外事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该校新生入学第一课不是任何文化和专业技能课程,而是军训,它不只是列队、踏步,更深层的意义是要让学生进入外事后懂得“服从”和“标准”两个概念。学校追求美,以美为信仰。“外事典礼”、“外事嘉年华”、“外事体艺节”和“外事达人秀”等美育活动处处展现学生自信和优雅,而这些,正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2]因此,各学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文化传统,提升教育理念品质,并积极探索提升教育品质的新途径、新方式,推动学校教育品质发展。

(二)课程品质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载体。高品质的职业教育应当由高品质的课程作支撑。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应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经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诸多课程模式:“宽基础, 活模块式”课程(宽泛的大专业基础、人文基础等,相应的不同职业方向模块课程,在北京、宁波等地应用成效显著);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等人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博士的“项目课程”;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团队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VOCSCUM)”高职课程;多元整合课程“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等。虽然,这些课程模式各有特色和优势,但都有其共同点:(1)课程内容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组合成融合知识、技能、态度,联系实际应用的新课程;(2)课程结构重视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分层,满足不同教育类型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可持续交流、互动;(4)教学制度从学年制度向学分制度转变,弹性的学分制促使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存,丰富了课程种类与形式。

课程改革映射并推动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的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激发促进着课程改革。学校应依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现有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改革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品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品质教育的理想愿景最终能否达成,师资品质是关键。

政府和学校应合力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1)政府就师资队伍的任职条件、工资待遇、在职进修等制定相关法规文件,学校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奖优罚劣的薪酬分配制度,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实现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绩优酬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职教师资队伍的质量。(2)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积极吸收大学毕业生、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和各类专门院校毕业生,尤其是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选聘企业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管理人才或技术精英兼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吸收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来校指导或工作,讲授本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从而改善师资的来源和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3)创建以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为架构的三位一体的学习型组织,学校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教学培训或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优良的图书信息资源,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等方式,积极培养浓郁的学习氛围。教研组、年级组在名师的引领下,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个别交流、研讨会等学习活动,使中青年教师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快地提升,从而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师团队。(4)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灵活有效的研训模式。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和培训;利用网络探索不同省市之间同类学校教研合作的新模式;寻求与学校专业对口的企业、公司的合作,设立实习培训基地,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

当然,实现师资品质优化最终要依赖教师的“身体力行”,教师应从教育事业的“意义”追求出发,从“先进、开放、科学”的教育理念出发,一以貫之地以坚韧的意志认真工作、默默奉献,从而攀登教育科研的高峰,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与价值,彰显工作价值和人生价值。

(四)特色品质

高品质学校建设不可千校一面。对职业学校而言,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生命。

国家下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要支持1 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并对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项目作出了具体的要求。社会公认的优质、示范学校必须具有专业特色。专业特色建设已成为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

各职业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寻找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形成各具个性的独特的学校风貌,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局面。一所职业学校是否有特色,其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重要标志。专业特色需要特色专业课程、特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特色专业教学模式和特色“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的共同支撑,也需要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引领,为专业特色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因此,在学校专业特色建设中,既有扎实专业知识素养,又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应倡导在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带动和促进下,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在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的带动下形成学校特色。如宁波外事学校发挥外语教育的传统优势,找准办学定位,以多语种教学和涉外专业系列化的专业设置模式,构建特色品质,塑造特色化教育品牌,同时,通过教育教学交流、课程衔接、师资互派、教学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建立境外培训基地等形式加强国际合作,新颖、高效的特色发展思路为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五)文化品质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高品质职业学校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需要传承、创生、积淀、发展。

校园文化,西方学者如Purk&Smith(1982)等看作是“一个让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和学习之途的有结构、过程及价值观和规范的气氛”;Albrecht(1993)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接受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等在内的学校生活的方式”;Gary Phlillips(1993)看作是“通过人与人如何相处及互相感受以及在典礼和仪式中所反映出来的学校中心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应指学校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价值观、信念、态度、行为以及其他一切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功能和习俗。就职业学校而言,依托地方特色和行业精神,建设新型校园文化更需凸显学校专业特色。

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再造,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长期积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它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园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本身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是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综合表现。校园景观设计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融入产业特色元素,在显要的场所布置体现专业特色的设施;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定级考核、技术服务与生产等为一体,还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观设置上巧用匠心,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应以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为核心,打造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特色专业、特色活动等,为学生的德行成长创设鼓励和包容的氛围,驱动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激励场。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设本土文化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甚至重视地域文化,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重视本校“学校文化资源”,整理校史和优秀学生档案,创建校史陈列馆,彰显学校文化优势,并不断汇聚教育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特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与学校制度文化息息相關。以制度文化为基准,规范师生的行为,使成为学校特有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中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行为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学校领导者在制度管理问题上必须主动实践、勤于实践,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和实施思路,有计划地全面推进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例如,借鉴优秀企业管理中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结合行业或企业的管理规范和学校校情,建立和完善校园管理体制,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建立健全包括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安全规范和奖励惩罚等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辨别能力,形成校园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让优秀成为习惯。

三、品质教育实践的规范性与多样性

品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与“多”,即规范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是实施品质教育的规范性要求;同时,基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品质教育的实施还应具有多样性。应看到,今天的职业教育仍然有不同的起点、层次和要求:东部发达地区或应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走特色办学的道路;西部地区或应以“规范+优质”作为发展目标。

因此,实施品质教育应结合区域教育特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阶段推进,从能做好的事做起,把品质教育的要求逐步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通过政策鼓励、利益驱动、舆论导向等多种手段,创造宽松和谐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鼓励教育者积极探索多种职业教育实践模式、建设生成高品质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于天贞.品质教育:基本内涵、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28-31.

[2] 俞毅.品质职教——人本、多样、开放、共享[J].中小学校长,2012(1):12-15.

[责任编辑 李 漪]

推荐访问:职业学校 内涵 走向 品质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