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感思维的自组织机理

时间:2022-03-05 09:54: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灵感思维在科研过程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灵感的产生有着典型的自组织机理。思维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是产生灵感的必要条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灵感的源泉;随机涨落是产生灵感的契机。理解灵感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捕捉灵感。

[关键词]灵感 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06-02

人类科学史已经充分表明,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通过灵感思维活动形式实现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得到梦境的启示,灵光一现发现了苯环结构;阿基米德从水桶溢水的现象中获得灵感,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查德威克从居里夫人发表的实验报告中而顿悟发现中子,等等。那么什么是灵感呢?所谓灵感,是指人们的思维过程达到高潮阶段时突然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它产生的是一种飘忽不定的思想闪光和顿悟。灵感是突然闯入人脑的“闪念”,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把握。灵感思维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已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主体思维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灵感的产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学的核心部分之一。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有某种默契而形成的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为人类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这里灵感思维的过程就是自组织的过程。就灵感的产生而言,它在潜意识层次无意识地孕育和准备,在显意识层次表现出来的自发性,不可预见性,这两者都是灵感自组织特性的重要表现。下面本文将借助自组织理论对灵感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维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是灵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自组织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因此,开放、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灵感是大脑长期准备的产物,并非突然从外部降临于头脑中的。它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挖掘,是瞬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心领神会。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大脑必须处于开放状态并不断的吸取外界信息,才能克服大脑思维过程中所表现的无序状态。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主体在研究发明过程中,必须不断的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领悟。在研究过程中,科学研究主体需要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失败,从而促进矛盾愈来愈尖锐,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研究者仍然日思夜想,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科学研究主体必须远离平衡,不满足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使思维系统在远离平衡态下全面开放,只有这样,最终才能突破陈旧观念,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出现灵感,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象征着历尽千辛万苦,突然发现成功就在眼前。问题的赫然出现,这就是灵感。这个阶段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思维系统的开放、远离平衡态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必要条件。

二、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灵感产生的源泉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各要素或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根本机制。在非线性作用下,系统产生整体行为。思维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在我们科学创造抑或艺术创造中,思维系统实则经历了十分强烈的非线性反应过程。在这之后,方可产生灵感之光,达到创造的高峰。所以,我们把这种思维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称作创造性思维之源泉。

灵感的本质是一种人脑中显意识领域与潜意识领域之间思维信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和相互融合的思维整体过程。也就是说,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而灵感的产生主要是在潜意识领域完成的。在潜意识领域,大脑中的各种新旧知识相互碰撞,相互作用而进行着非线性思维运动,正是这种非线性思维运动碰撞出灵感之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线性思维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日本著名科学家白川英树(1936-)因为发现导电塑料而获200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当白川英树被问到什么是他偶然机遇中发现的价值并将它作为研究的起点时,他回答说,当看到反应器中的白色薄膜时,他就意识到了它可能会是很重要的。当时他们正在研究半导体聚合物,而当时这项工作不只他们在做,国际上也有同行在做,所以当他一发现这个现象,就意识到那会与他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联系,只是没有想到后来的研究导致了对导电聚合物的开发。白川英树为什么一看到“反应器中生成的银色薄膜”,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呢?这显然是在“反应器中生成的银色薄膜”诱导下出现了灵感。这种灵感可称作“诱发型灵感”。那么,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什么过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做这项研究时,白川英树肯定做了许多实验,也得到许多这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储存在他的潜意识领域之内,在他的显意识领域关于半导体聚合物的逻辑思考,虽然没有找到答案的结果,但这种逻辑思考思维过程所形成的思维内容作为新信息潜入到了他的潜意识领域,并因“银色薄膜”信息的诱导,使得在他的潜意识领域内新旧知识相互碰撞,进行着非线性思维运动,从而出现了灵感。

三、随机涨落是灵感产生的契机

自组织理论认为,有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事件。

思维系统中,这种涨落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系统内部,思维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在潜意识和显意识领域都存在着剧烈的非线性思维运动。在这种相互运动和相互融通中导致随机涨落。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主体要储备足够多的知识,并且通过逻辑思考产生的信息积淀到潜意识领域,在潜意识和显意识思维综合运动中导致随机涨落,出现灵感。灵感可分为“冥想型灵感”和“诱发型灵感”两种类型。“冥想型灵感”是潜意识中相关信息的涨落而获得的,而“诱发型灵感”是由于外界信息的触发,使思维系统形成涨落而爆发出的灵感。

综上所述,灵感的产生与自组织机制密切相关。搞清它的产生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捕捉灵感。善于捕捉灵感的人,都十分聪明,颇有点神秘性。但他们都是经过刻苦学习、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钱学森教授也指出,灵感是有的,但是你首先得去追求它,你不去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所以,我们在自己人生道路上要刻苦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灵感。

【参考文献】

[1]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山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80,425.

[2]于海波.论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中国科学报,2002.

18.

[3]刘卫平.论灵感直觉思维创新的机制与规律.自然杂志,2001.1.

[4]刘国建.论灵感与直觉思维的自组织机制.科学技术与辨证法,2001.10.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2009.65.

推荐访问:机理 灵感 思维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