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旅游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05 08:3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湖北作为中部旅游大省的地位格外突出。本文在总结湖北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发展动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湖北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区块链旅游发展模式;共享旅游;去功能化

一、现状

(一)中部旅游崛起之势凸显

湖北旅游从2010年进入全国前十,一度上升到2012年的第八位,到今天中部旅游领军新秀,每年旅游人次和收入不断突破新的大关,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日趋丰富与完善。根据网易天下预测,湖北旅游真正的大爆发是在2021年前后,湖北旅游大有可为。

(二)区位优势带来的旅游发展机遇

湖北旅游2010年至今大发展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外,其深层次原因和特点依次如下:

1.交通环境的变化

2009年,汉粤高铁的开通,拉开了湖北快速铁路建设之路。目前武汉火车站是国内发送车次和直达国内城市数量最多的火车站。根据交通部《中国铁路发展计划2017—2022》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国高铁全面提速,到2021年,武汉将成为中国真正的高铁中心,到全国17个省会城市的通行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到全国22个省会城市的通行时间将不会超过3小时,武汉将直达全国近四分之三的铁路站点。中国高铁高速发展助力湖北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另外,全国“九纵七横”16条超过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有9条经过湖北,为近郊和邻省旅游提供了快捷通道。

2.假期模式变化的新形势

国务院将三个7日长假期拆分为若干个小长假后,“三日游”成为中国假期出游的主要形势。三日旅游行程的特点就是就近、方便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大受欢迎。湖北地处“九省通衢”、“中部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是2010年以来湖北旅游第一次大爆发的核心原因。

3.小花旅游经济引爆

2009年以来,真正拉动湖北乡村旅游大发展的第一波浪潮是乡村旅游中的赏花游。湖北三朵小花吸引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从家喻户晓的“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到湖北地方产业特色的“油菜花”,以及具有文化烙印的“武汉樱花”,每年吸引的省内外游客不下2000万人次。除此之外,还有桃花、梨花、梅花、紫薇等等,可以说,小花旅游经济拉动了整个湖北旅游的春季序幕。而自湖北省旅游委成立产业处以来,更是加快了湖北乡村旅游建设的步伐。

(三)“西强东进中北弱”的格局基本形成

湖北产业格局分布不均衡,造成旅游产业根据各地自身发展需要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西强东进中北弱”的基本格局。也就是:鄂西地区的恩施、宜昌、神农架旅游發展在我省呈龙头地位,十堰紧随其后;东部的武汉、咸宁、黄冈发展速度较快,但鄂州黄石明显跟不上脚步;中北部的襄阳、随州、孝感、荆门、荆州、天仙潜一直处在亟待突破的状态。

(四)旅游量级不断攀升,质级优势不太明显

经过三个旅游周期的发展(一个周期12年),湖北已有11个5A级旅游景区,近百4A级旅游景区,全国排名在前十。全省1000亩以上的乡村旅游景点多达2000个以上,全省以旅游作为支柱型和战略型产业的县市已达67个。2017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达6.39亿人次,旅游收入达5514亿元,且每年仍然以6—8%的速度递增。而这么多的旅游景区和景点中盈利者不足10%,大部分都处在温饱线上,很多新兴旅游景区和景点完全靠政府输血才能生存。根据2017年,旅游互联网联盟大数据显示:湖北旅游景点吸引力指数为6.3(满分为10),游客满意度为55%,旅游景点重游率不到7%,量与质不符是当前湖北旅游急需解决的重点。

二、焦点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湖北旅游特质为何?

2016年前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为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吹响了新的冲锋号。但在“全域”特质的发展前提下,全域个性特色是促进全域发展加速的根本。“灵秀湖北”一直是湖北的形象代言词,那“灵”和“秀”的魂在哪?怎么通过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进行组合包装?如何在全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骑绝尘”?这些都值得湖北旅游人去思考和落地。

(二)如何提升湖北旅游的品质?

根据2017年旅游互联网联盟大数据显示(该数据在携程、艺龙、去哪儿、驴妈妈都可以买到,其实就是这些旅游OTA共享的大数据):在游客满意度调查中,73%的游客对湖北旅游印象一般,56%的游客认为特色不明显,47%的游客希望提高体验感,42%的游客希望能改善服务质量。

2017年国内游人次首次突破50亿关口,而其中65%的游客是女性(可以说女性主导家庭出游目的地),62%的游客是1979年以后出生(也就是说80后的旅游消费观念完全不一样),25—45岁女性是主要旅游消费群体,亲子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银发游是主要旅游目的。这些大数据告知的市场变化无疑对湖北旅游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旅游产品——如何由小花向一枝独秀转变?

湖北旅游产品在现有格局基础之上,能否突破性的印上地方文化烙印,这是由“园中小花”向“大家闺秀”的一次华丽转变,既然诗和远方已经在一起,我们就应该在远方留给游客一首动人的诗。因此,旅游创意与策划是未来五年湖北乃至全国旅游产品大革新的催化剂。神农架的“神”与“野”,恩施的“巴”与“土”,宜昌的“水”与“电”,荆州的“楚”与“凤”,武汉的“大”与“江”,这些都是有出处有根影的文化积淀,是再秀湖北的张张名片。

(四)旅游人才持续短缺,出现后劲不足之势

根据最近本人正在调研的武汉市传统旅游行业人才现状的数据统计显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出现低龄化和高龄化并存的现象,85%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25岁以下从业人员高达76%,而26—44岁从业人员比例不足10%,只有旅游饭店目前情况尚好,其他类型旅游企业均是如此。可见武汉旅游人才传帮带后劲不足,管理水平下降,人才和服务质量下滑明显。这种现象在湖北其他城市和地区更加尤为突出。

三、建议

(一)全域旅游建设急需提档升级

2016年以来湖北已经列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市已经超过40个,已占全省县市总数的近40%。同时,目前正在创建和申报的县市也超过了20个,可见全域旅游发展势态良好。

但数量上来了,整体发展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地市县做的很好,如:仙桃;有的发展速度缓慢;有的只有口号、动静很小。如何全省全域旅游发展一盘棋,落子无悔、定位有方?是湖北全域旅游建设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全域旅游建设的提档升级,湖北西部地区县市的建设速度明显超过其他地区,但还是存在对全域旅游概念的误解与失效,急需精确定位与指导。以浙江省为例,该省旅游委组织6个专家组进行全省范围指导和建议,使得其在2017年国家全域旅游工作会议上得到一致认可。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湖北的全域旅游建设真正的发展模式样板是哪个?陕西提出集体学习临潼,浙江提出集体学习桐庐,江苏提出集体学习溧阳,都是为了能够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走弯路,寻求地方个性。

(二)探索区块链旅游发展模式

当前已经进入大众休闲游的时代,城市居民出游的目的变得更单纯更直接。可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和旅游从业者思想上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必须是吸引外地游客,尤其是吸引更多的外省游客更好。不是说吸引更多外省游客不好,而是湖北的旅游王牌叫响全国的能有多少?所以,在现阶段“西强东進中北弱”的格局下,为何不考虑以区块链发展模式为先导,做好休闲旅游+产业的结合?做好这一点,首先是自己的孩子必须自己心疼,前几年襄阳提出的襄阳人游襄阳就是个典型案例。2016年武汉每个晴好周末会有27—45万人出游,那他们都到哪去了?数据调研显示,四成以上去了黄陂,八成以上在武汉近郊,只有5%不到去了武汉市以外的地区。这说明,区块链发展模式第一点是不要想着高大上,自己人认可是基础。其次,做好周边2小时的生意,这里的2小时是自驾时间,能否2小时圈里形成市场联盟,兄弟合作单位,旅游直通车,门票互免机制,这样辐射人群和半径可以达到150%的增长。云南在2004—2008年期间,推行七市州旅游门票互免机制,导致周末一度交通瘫痪。第三,做好区块产业链的分工,大区块里面有特色,小区块里面有分工,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政策引导,市场推动。以桂林为例,桂林辣酱很有名,可是你沿着漓江而下到了阳朔居然没有卖的。阳朔的餐馆家家都做一道名菜——啤酒鸭,到了桂林居然没几家做的好的。

当然,现在湖北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所尝试,但对更多邯郸学步者,这个问题估计还没提到议事日程。与其求远解渴,为何不自取水源呢?

(三)共享旅游模式整合旅游资源

全域旅游是引领旅游全方位升级的一种发展模式,那3—5年后建设初期完成后,旅游下一步走向何方呢?我个人研究,应该是共享旅游,可以说以后旅游景区不需要人来景区就可以赚到游客的钱,旅游商品不需要天天打广告就能进千家万户,在这个互联网共享大平台上,没有什么资源不能转换成生产力的。个人研究共享旅游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共享资源,现在大家都在做;第二个是共享体验,也开始出现了,但比较初级;第三个是共享消费;第四个是共享文化。随着5G时代的即将来临,人类社会的消费习惯与模式都会发生改变,谁能在5年前想象的到不用带钱,带个手机上街就能买遍全国呢?

对于旅游资源来说,共享旅游模式就需要更开放的合作模式与平台打造,更简洁的服务流程和消费习惯,更直观的消费体验与文化引导。可以预测的是,未来5年谁先做到,谁就会赢得一个更大的市场。

(四)完善旅游大数据信息库的指导功能

在以上很多事实的陈述中,都是用上了大数据说话,现在各级政府一直在谈大数据,可是大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管理与指导功能都没有很好的体现。就数据谈数据是事后诸葛亮,谁都可以做到。可就数据谈未来,那就完全是孔明在世,生机无限。这里面可以提炼出很多种合作模式和商业形态,而且还是政府、企业、游客急需的大数据,对湖北旅游来言,是质的飞跃。

(五)去功能化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旅游人才紧缺是全国旅游行业的共识,可如何解决,是问题的关键。

去功能化模式是指不要强调人才的专一性,而是着重强调人才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功能定位简单明了,剩下解决不了的功能由具备此项功能的企业和个人来完成。在瑞士,在日本,在杭州,国内外很多案例告知我们是怎么解决导游人数紧缺和游客暴涨导游人员储备的。在武汉,湖北省博物馆每天都会有义务讲解员在给各地游客介绍湖北的历史;在仙桃沔街,大妈用仙桃话向外地游客介绍仙桃的美食;在宜昌,稻花香酒业每天都安排义务引导员给外地游客帮助;在远安,私家车周末摇身一变是爱心旅游车等等。

在各类旅游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放开更多的选择让真正热爱旅游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旅游事业中来,可以增强旅游行业的人才基础,更能彰显湖北旅游的蓬勃生机。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赵亮,湖北省旅游发展决策咨询专家,湖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推荐访问:湖北 发展现状 几点思考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