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省级地方本科院校高教体制和环境的建立

时间:2022-05-31 08:5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困境的分析,提出对策,希望对地方本科院校高教环境和体制的完善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字: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 招生 高教体制与环境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设置的结构布局也在调整变化,地方本科院校己经开始构成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方本科院校的设置,对于促进我国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高校自身也在积极谋求发展并且取得长足进步,有些已经跨入一本院校行列成为重点大学;但是应该注意到,有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升格时间短、整体水平较差、办学定位及特色不明晰、教学管理水平落后,在软、硬件两方面都存在多种困难。多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状下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最终又通过招生体现出来。所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针和措施解决这类院校的招生问题,是摆在这些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是教学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为代表,其中许多是近几年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一批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院校发展升格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包括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第二类是由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人高校或中专院校升格;第三类是由前两类合并升格。

招生工作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院校办学情况波动的最准确反馈形式;而一所高校实力如何,社会声誉如何,可以通过招生做出相对的分析。

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环境是复杂而相对困难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高校招生全面转向生源竞争时代,优秀生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而潜在的危机将更加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高中生源升学的高峰期,新升格的学院招生过程中虽出现了报考人数有限、报到率相对较低等问题,但是,经过调剂或者降分等措施还是能够完成计划。但如果再过几年,情况就不同了,其潜在的危机会更加严重。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显示,1986-1990年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这一阶段出生的人口总数为12539.7万。1991年来,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1-1995年我国出生的人口总数为9015。3万,而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仅为6897.8万人,仅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近几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主要是1986-1990年出生的人口,由于1986-1990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高校扩招以后的生源暂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几年以后,高校的生源主要为出生率迅速下降的1990年之后出生的人口,仅为现在生源的一半左右。到那时,高校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一倍左右,除了少数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以外,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这些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因为招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这些院校大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又背负着高歌突进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如此以来,在矛盾的境地中,这些院校的发展将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高教环境

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承担着所在地区高教发展的重任。笔者所在省属于省属高校众多区域、经济水平欠发达区域,所在城市属中心城市区域。这类地方本科院校招生最为困难。首先、该类学校受到了一本院校和三本院校的冲击最为严重,在社会声誉和办学力量上,无法与老牌大学相抗衡,在政策灵活性和社会宣传上,无法应对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冲击,考生由于信息不对等,盲目选择,社会舆论往往不重视甚至轻视该类学校。

由于国家高教资源分布亦存在马太效应,重点大学集中的高教资源占70%以上,科研、教学、硬件设施乃至“润物无声”的大学精神都是地方本科院校难以企及的。家长和考生的择校观念已经从上大学转变为上好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如果已经完成向应用型的过度情况尚可,若是正处于转型期,则专业老化,适应性差等问题将直接导致学生不选择报考甚至不报到。

民办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造成巨大冲击,民办院校往往能享受到灵活的政策,在院校建设导向上完全依靠市场运作;民办院校能够把招生宣传做到县乡一级,而身为二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却无人知晓甚至被误认为是民办。

为什么有些省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尤其是高校在本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显现。究其原因:这与省属地方本科高校的高教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从全国范围来讲,各省市对本省地方本科院校政策千差万别。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广东、吉林、辽宁、四川、河南、黑龙江等省在很短时间内名校林立,并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但有些省份对省属高校中哪些高校属于重点建设学校,并不是太明确;而且学校的发展局限性很大。省属高校的建设发展是为本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绝对不能淡化地方本科高校在为经济发展培养本土人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从各省高校办学资源来讲,老公办高校在高教改革中享尽资金、土地、人才的优势;民办及三本院校也在特殊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如陕西2008年有五所民办学校升格为二批本科招生,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各级的重视,但是新升格为本科的公办省属院校却相对关注较弱。当部分省市大力重整高教资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抓住省属院校的办学优势突出重围。

(三)从在学科建设方面来讲,我国高校本来就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高校学科分布。但在高教改革中,为了做大做强,却建立了一些舍长求短的综合类高教大作坊,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全国普遍性的发展理念不是谁都能在自己小小的一亩三分地里独善其身的,问题是,如果在高校特色学科布局建设中应着重抓的优势学科没有得到弘扬和发展,那么其后果不堪想象。

四、省属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困境如下

招生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生源的质量差异,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声誉,更严重的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生存与发展。但在目前的形势下,省属高校的招生环境是不尽人意。

(一)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基于生源质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使得高校潜意识存在着极强的生源竞争,尤其是对优秀生的争夺愈演愈烈,考生也在填报志愿时一味的追求名校,对各校专业建设及强项专业了解甚少,这就对省属高校来说是最大的潜在的危机。报考新升格的省属本科院校人数不仅有限而且报到率也不尽人意,虽然学校争取了计划增加和降分录取等措施,但还是不能圆满完成招生计划。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教学设施闲置,还会使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又背着如何生存的巨大压力,甚至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应用型专业设置缺乏引导和支持,部分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是新升格院校,这类学校不是中央部委交地方院校,没有千丝万缕的背景,甚至无法形成共建模式;又很难做到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上各有千秋,但是想要做到应用型专业这一突破口做一点文章却很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并采取多种方式,以达到改变和提高生源质量,紧密与社会结合的效果。

五、省属本科院校高招环境改善建议

(一)省属本科院校高校大多在招生专业上文理交融,基础学科齐全。如省、市在招生政策上能对省属综合类地方本科院校予以旗帜鲜明的支持,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就是我们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如果在新专业审批上,在外省招生计划比例上,能给予我们这类院校相对的倾斜,只需几年时间,省属院校尤其是我们这类崭新的应用型综合类省属本科院校就会冲出招生困境,提高生源质量,为本省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做出贡献。

(二)在招生专业方面,省、市应鼓励本科院校建立细化的、有院校专业特色的新专业增加招生数;在招生计划编制方面,着重向省属本科院校倾斜,加大本科招生计划投放比例,合理编制分专业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鼓励本科院校招收民族预科生或进行副学士学位试点培养。同时要意识到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冲击,社会和民办高校利用媒体进行炒作,将对本省教育公信力和高教资源布局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为此,一定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地方本科院校大力倾斜。拓宽招生渠道,将招生计划多向外省投放;加快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地方建设需要的长期发展目标、建设思路和院校特色建设与地方政府的规划联系起来,尽可能把省、市各项政府出资的短期培训、专项培训的任务交给这类学校。

(三)省属本科院校必须加快自身建设和发展。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办学规模上将保持合理适度的增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推荐访问:浅谈 高教 省级 体制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