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能力建构与培养

时间:2022-05-29 13:4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因受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规格 ,职业能力的建构,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研究,旨在探索新能源汽车专业职业能力的建构与有效培养。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职业能力;建构与培养

进入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汽车产业遭遇了寒冬,但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下降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完成成绩斐然,逆袭成功。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显示,我国共有119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23所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校生规模仅5万多人,全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约17万人,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缺口达60多万人。

2018新能源汽车暨三电系统技术论坛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需求和趋势报告》调查显示,“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产业链带来的冲击,被认为影响最大的是核心技术,基准是人才培养体系,27.6%的问卷受访者认为人才培养体系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远高于客户服务方式及企业组织架构。”

1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能力内涵和分类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强调“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的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和实际需求,从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出发,我们把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职业能力,基础职业能力、拓展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就是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职业能力指的是本专业基础素质,拓展职业能力指的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知识迁移、跨界融合、人文素质等。

从专业能力上来看,根据《一览汽车》调查,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是,掌握传统汽车的基本构造,掌握传统汽车的装配流程,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掌握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区别。熟悉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掌握新能源汽车基本构造。主要是电池,电动机,电控以及电动空调,电控转向电控自动,汽车的基本知识扎实,从事过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资格证,如电工,汽车维修工等;而售后服务企业,企业特点是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在宣传、销售保险、理赔、维修、备件管理、二手车买卖等工作,要求具备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熟悉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管理的要求,掌握传统汽车的基本构造,掌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与维护,熟悉传统汽车业与新能源汽车诊断设备的操作,熟悉新能源汽车的故障与诊断。具有至少一项一上的从业资格,如驾驶证,电工,汽车维修工等。

2 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几个误区

考察当前的各个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发现,对于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定位不准、标准模糊、课程体系不清晰、技术技能不准确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专业建设方向定位不准

新能源汽车领域涵盖很广,涉及诸多交叉学科体系,从生产分可以分为前市场和后市场,从技术上有六大板块,从技术路线上有电动、混动、燃料等分类,从方向上看有“四化”和“九化”等不同的发展方向,大多数专业在是专注于前市场还是后市场、是以机为主还是以电为主上摇摆不定,致使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

2.2 专业标准模糊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说新能源汽车专业是有建设标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几个重要板块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个企业的技术参数也不统一,各企业实施的是企业自定标准,这样就致使新能源汽车专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教学中适用什么样的标准产生困惑和无所适从。

2.3 课程体系不清晰

课程体系是服从于职业能力要求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是从传统汽车专业中分离出来的,按照传统汽车专业的建设模式,有的甚至只是简单的加入一些电类课程就开成课程体系,实际上是不清晰的,由于缺乏相应的调研,对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不清楚,有闭门造车之嫌。

2.4 技术技能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制造方向上,技术技能培养时片面注重机类弱化电类,售后服务方向上,重视销售、保险、理赔等文科类技能忽视维修类技能,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技能 培养方向,使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出大量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不得不从电子类、机电類专业招聘人才。

3 原因分析

分析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决定了标准和规范的局限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国发〔2012〕22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文件中,对新能源汽车有标准的定义,同时也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但是,业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不够准确,有学者认为汽车可分为内燃机汽车、电驱动汽车、智能汽车、网联汽车,基中内燃机汽车是指以燃油、燃气、代用燃料为能源供给方式,依靠内燃机给车辆提供动力的汽车,技术方案成熟可靠,细分为: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焦煤气(氢气)车、液化气车、甲/乙醇车等代用燃料车。电驱动汽车(简称 “电动车”)是以电为能源供给方式,依靠电动机给车辆提供动力的汽车,必须具备车载蓄电池系统和外接充电功能,而且车载电能系统满足规定的行驶里程。细分为:纯电动车、双源无轨电车(在线充)、燃料电池车、增程式纯电动车。智能、网联汽车在这里就不加细述。从以上分析,没有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并且,2019年2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修订工作已经启动,新的新能源汽车定义和标准也将进一步明确,所以在之前的多年探索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各异,也让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找不着方向。

(2)专业隔离造成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新能源汽车六个模块中,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电池部分,往往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最少或根本没有涉及的,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专业一般都设在汽车学院,以制造装配或检测维修为主,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维修需要的高级电工类,电子技术类课程内容很少涉及,这也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适销对路的重要原因。

(3)校企合作的松散性和非融合性形成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偏振性。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由于行业的发展初始化状态,使得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不能有效对接,职业标准也无法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工学结合无法实现,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也就无法完成。

4 对策和措施

4.1 加快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工作

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先导,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就缺乏基本的技术参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课程体系就无法建立。2019年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公布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将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立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和推荐性国家标准相协调的体系框架,加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标准子体系建设,此外还指出,要及时更新电动汽车标准化路线图,实施修订《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为契机,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等融合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随着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必将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导的技术支撑。

4.2 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要与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度融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广泛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建立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试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招生与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办学模式,引企入校,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现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真正使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

4.3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全面系统地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的需求,对人才的专业领域、核心能力、综合素质、持续发展深入细致地进行梳理和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对照核心职业能力、基础职业能力、拓展职业能力的划分,每一门或几门课程对应一种能力培养,建立与职业能力对应并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改革教材内容,建立符合新能源汽车职业能力人才规格的教材體系,改革教学教法,加强真实场景教学,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现“五个对接”,建设现代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系襄阳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编号:201425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3]吴海东,王景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15.

[4]战桂芳,纪克玲.《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职业》2019-07-01.

[5]周启明.《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汽车维护与修理》2018-09-15.

推荐访问:新能源 建构 培养 能力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