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时间:2022-05-28 19:2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坚持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原则,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在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程中,锐意进取,努力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系统总结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使党的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党的十六大;党的建设理论;实践探索;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3-0018-06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将党的建设置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以及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原则,以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在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使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着眼于新形势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新变化,系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使党的建设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表明,党只有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地位、环境、条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建设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并能有效推动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构成与力量对比,清醒地判断了党在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历史方位,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与革命形势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功地处理好了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关系,最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党尽管已经开始具备执政党意识,但在“革命与战争”的习惯思维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的影响下,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因而无法清醒自觉地从执政党的角度进行自身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果断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清晰地表明党开始真正地从执政党角度来分析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所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上苏东剧变的严峻形势,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又强调要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来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江泽民还要求:“形势和任务不断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也要相应改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一系列党建理论新观点的提出,表明党在认识自身所处历史方位转变与加强党的建设关系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世界形势重大而深刻变化给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国内环境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就党的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整体布局,以及如何创新党的建设、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一是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科学阐释了党所处历史方位的“三个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及如何围绕这“三个转变”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二是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宗旨、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以及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等6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来的宝贵经验,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总体布局,并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党内民主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制度安排;三是全面辩证地分析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与党所领导伟大事业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是根据“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的历史背景,明确提出了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宏伟目标,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五是明确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上述有关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党的建设理论,既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又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与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着力于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强调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科学把握党的建设的整体布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这里,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论述共产党人的性质,但这一原则性论述已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在于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而且这一本质要求应贯穿于共产党为夺取政权的革命阶段与获得政权后的执政阶段。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使得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归根到底在于党的先进性及其制定的党的纲领的科学性。新中国成立后,党如何继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并通过有效的执政能力来体现其先进性,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此,毛泽东曾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的这些郑重提醒,实质上表明党已经开始作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思想准备。但由于党对当时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党关于保持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多的还是“从‘巩固政权’的执政意识”角度考虑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理性认识的前提下,一再强调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体现。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的活水平。”此外,他还多次谈到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告诫全党:“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新的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了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实践,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党建理念,强调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建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考验,党如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与坚强的领导核心。基于对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规律的深刻总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几十年的老党、大党,之所以先后失去政权,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党疏忽了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的保持和发展。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不仅如此,胡锦涛还将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升到决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的重要地位,他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为此,胡锦涛反复告诫全党:“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前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站在时代、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出发,明确了要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决定》这一整体布局的创新意义在于:一是突出了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的灵魂作用,既体现了世界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又鲜明地凸显了党的执政意识的升华,使得党的建设的主旋律更为清晰;二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视角科学地阐释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总体布局,既强调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在党建总体布局中的主线地位,同时又认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协调展开是推进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保证,它们既相互依存,又各有重点,既突出主线,又重视“五位一体”整体推进,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展开。一是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要执好政、长期执政,就必须使党的各方面建设围绕致力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进行,以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在于保持好、发挥好党的先进性,在于党以其先进性而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一方面,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涵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是党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另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实效的现实体现。二是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与当前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社会先进分子所组成,“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征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根本标志。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创先争优的奋斗史。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科学执政的本领和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

须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和优秀,这是我们党凝聚社会力量、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为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创先争优,做创先争优的表率。一个干部、党员,能力有大小、责任有轻重,但只要自觉追求先进和保持优秀,就能以先进和优秀的实践引领人民群众与党一条心,共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三、立足于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坚持党的自身建设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历史,既是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90年,也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创新的90年。正是由于党注重将自身建设与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奋斗目标相结合,既重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才使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毛泽东曾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时指出:党的建设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党的失败和胜利,党的后退和前进,党的缩小和扩大,党的发展和巩固,都不能不联系于党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和党同武装斗争的关系”。党执政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都是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党更加注意将自身建设与改革发展大业相结合,并通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使全党上下能够理解并切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特别是十二大,对于思想战线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鲜明的,问题在于贯彻执行不力”;“只要我们党真正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坚决克服软弱涣散的自由主义态度,认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思想战线的上述种种问题都可以解决,也不难解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牢记邓小平关于“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政治嘱托,始终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更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他认为:“只有首先把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好了,党自身巩固和坚强了,才能执好政、治好国,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党执政6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我国改革发展全局以及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出发,系统总结并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并将“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党执政60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不仅如此,党中央还进一步强调:“60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抓住了这一条,党的建设就抓住了根本,党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国家的发展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一重要经验的概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上揭示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托,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党的自身建设也是保证党所领导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党只有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并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建设实践也表明:“改革开放的每一重大战略部署,每一伟大实践,都包含着党的建设的新举措和党的建设理论的新探索。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每一创新发展,也反过来推进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各个领域的改革。”从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角度来看,尽管我们党要很好适应“三大历史性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自身建设与党所领导伟大事业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揭示,对党在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考验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实效性、彰显党的建设时代性将长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洞察于国内外深刻变化的形势。强调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既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又表现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想成功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运用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党只有做到科学执政,才能领引科学发展;要做到科学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必然要实现科学化。为使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更加契合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地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要命题,要求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又异常艰巨繁重,这些都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快推进自身建设的科学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为此,胡锦涛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都要求我们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要命题和重大任

务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道路上拓进一个全新的思路,确立了科学的党建理念,是党执政60年来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未来党处理好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党的建设内部诸方面的关系指明了科学方向。“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要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洞察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各国执政党提出的严峻挑战,以及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在认识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以增强我们党按现代政党运行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要走向科学化,就必须使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发展与方法运用符合客观规律,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原则,也要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二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表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推进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改造主观世界与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永无止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思想理论、制度保障和科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要命题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一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把握党建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时代课题有了科学判断和清醒的认识,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从理论发展中发掘党建科学化的创新思想,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党建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又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理论的新突破。三是在经验总结中夯实党建科学化的认识基础,体现了经验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既蕴涵着对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沉浮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也表征着我们党对90年历史征程的深刻反思;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四是在批判反思中构建党建科学化的实践体系,体现了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批判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生命力的内在源泉,“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正是我们党运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判精神,在反思党的建设历程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和依靠自身力量纠正错误的史实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以及通过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构建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科学思路与战略。总之,“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执政60多年来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理论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丛琮)

推荐访问:党的建设 探索 实践 理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