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经济产业带分布浅谈新城镇规划

时间:2022-03-28 10:04:49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城市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质是农村的城市化、新城市聚落的形成。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集聚效应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多层次产业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变革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给新农村和城镇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经济产业带;新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07-04

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石,其理论核心就是城乡一体化。正如书中所说:“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聚集”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不管是人口的聚集,还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中国建制镇密度已达21.1座/万平方公里,已接近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密度,因此,未来中国小城镇发展应该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与国际经验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方针,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区域经济产业带的建设作用,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这是确保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大师的研究和专著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乡村污染治理、人居环境建设、资源保护、生态住宅建设、土地理性流转、乡村建制改革、人口合理流动、社会保障健全、农村金融创新、第二第三产业链建设、乡土特色保护、乡镇旅游开发等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

新经济地理学则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所说,“不管城市因何兴起,城市的发展终究会统一到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函数。”

(一)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城市化进程带动的前提

1.政府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扮演“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角色

在区域经济产业化的过程中,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把社会可以自我管理的事务交给社会,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政府要执行“宏观规划、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部门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对区域经济进行规划,并有远见、有目标、有计划、有恒心地执行;要与国际接轨,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蓝图描绘,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坚决实施。同时,做好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引导;做好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督作用,保证市场秩序规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开招标、委托代理等形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新路子;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区域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群众参与性;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做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结合;推行政务公开透明的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快捷服务并接受群众监督。在改革中,还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逐步推行“以事定费,政府买单,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2.土地的合理流转

城镇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增加,直接刺激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工农业污染、水土流失、宅基地滥建等也造成乡村土地绝对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所以,土地的征用和流转成为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带动了乡镇村之间的流通,经济聚落的形成过程也正是通过征占农业用地来实现的土地资源的延伸和开发。

由于我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属性,政府在市场与农民的交易中充当了必不可少的中介,在两者间可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政府加快了农用土地征用步伐,使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区分模糊,大批豪华厂房和形象工程遍地开花,严重缺乏科学的调研和长远的规划。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发言权,有些土地征用对农民的补偿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农民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一矛盾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使农民失地之后,生产、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在探讨土地流转的议题时,两会代表们对成都农民土地的流转经验进行了研讨,农民自主议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合法转让、自愿转让是土地流转的基础。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从而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总之,有关部门必需尽快建立健全立法,使乡村土地流转法制化,政府和农民有法可依,从而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性。

(二)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形成

1.多层次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土地向产业带的大户集中,集中了技术和资源,从而使农业生产更专业化、规模化,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第二,对于那些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可以进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节,如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出口等专业化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为种粮大户和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就形成了“普通农民-种植大户-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出口-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这两个特点正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政府应该针对这两个趋势作出鼓励机制。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种植,鼓励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拓展种植面积,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同样可以在相关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高效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带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规模。根据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阶段性特征,适时调整产业带建设战略。在规模扩张阶段,工作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特色农业区;在产业整合阶段,工作重点是统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各环节,调整企业区域布局。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产业带跨行政区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组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区域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城镇群。农村城镇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2.就业安置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农民将通过两条途径成为市民。一方面,对于那些进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 2011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第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享受资本利润。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成为农业工人的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福利,充分享受社会公共设施,安心工作,过幸福日子。在这些新兴城镇还应建立劳务市场体系,让农民得到技能培训,获取劳务信息,进入农业企业。当地政府还应该为农业工人提供义务劳动纠纷咨询与调解平台,树立新兴农业工人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同时要吸引人才,继续扩大村村大学生计划。要能够留住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收入、有很好的晋升机会,从而为从事农业而感到自豪。对于那些在城市读书,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当地政府应该给他们更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来自农村,扎根农业,造福农民,有机会报答家乡,尤其是可以在家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产业带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结构逐步向现代化多样的大农业结构转变,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可持续、生态环保和效益最大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经济作物、大棚种植等方向发展,利用科学方法培育的新型农产品、反季节农产品,并且农产品的包装、再加工也逐渐受到重视,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形成产销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和农业特色种植区。一些地区出现的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以及新的农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良好的途径,降低了其经营风险。在非农产业方面,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一系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利用农业自然环境,景观、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和商品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乡村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所指的文化产业是与农业产业相关广告服务和基于农业产业带特色以及乡村自然风貌特点来展开的会展和节日策划,可以宣传区域特产,拉动商贸、会展和旅游业。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小作坊、小工厂,其产品缺乏竞争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最重要的是其对乡镇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应该予以坚决取缔。

4.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

一说到商务区(CBD),我们往往想到大都市的核心地块,其实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乡镇产业带,已经开始打造“大商圈”,包括购物中心、酒店、规模房产、连锁专营、文化休闲、信息中心等场所。当产业带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时,商贸中心,也就是“大商圈”就会出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经济带的规划中,我们要敢想,敢做,科学定位,放眼发展,紧跟国际,稳健着实,逐步推进,不追求不合实际的超级都市商圈,而是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中小型商业中心。农业经济产业带内的CBD建设,可以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掀起区域经济第二次创业的新高潮。政府做好规划,招商和融资的同时,要支持产业区内部的龙头企业参与CBD建设,在区内建设总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商务区建设成为企业全新的盈利点,企业乐于参与,勇于参与。

(三)农业经济产业带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1.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聚集直接导致了人口的集中,生活区的集聚。资本和市场的不断集中,吸引了外部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使得产业带经济更加高效和规模化,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生活区基础设施建设刚性完善,社会公共资源从城市加速流入;配套生活的商场、银行、邮局、娱乐、餐饮等设施也快速发展。这些变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得生活和工作更具幸福感。人口的转移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使乡村发展成为城镇,城镇汇聚成为以农业经济产业带为依托的中小城市。

2.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产业带的集聚效应,使得大量企业聚集在核心区和乡镇,这些企业需要兴建厂房、道路桥梁,改造电网,发展通信,邮递和金融服务等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生活区内投资兴建卫生院、学校、健身场所、图书室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随着产业区对人口的聚集,综合商店、超市已经开始进驻乡镇。对于兴建基础设施资金缺乏、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参加招标;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产业带内的一批龙头企业参加招标,一旦中标,区内企业可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项目建成后的应用和管理中也应该引入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参与管理运营。

3.居住区的巨变

新的居住区的形成,实质上是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居住区规划要有长远眼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有以下三个特色:

首先,建立自然生态绿色系统。应该按照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河流、湿地、林地、农田及其他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建立循环利用的区域“流水线”系统,将污水和雨水再利用;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提倡多样的建筑形态,使人文建筑保持其文化特色。

其次,建立新型的现代居住区。推进集中居住工程,提倡联立式或中低层公寓式住宅,创设环境优美、节能环保、设施齐全,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符合农村生活习俗的新型社区。区内还应有特殊住房,以解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的特殊困难。

另外,在搬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获得的财政收入,应该拿出来一部分补贴给搬迁农民,并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分层补偿。做好老住宅、附房的置换结算、拆迁补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绿化、物业管理等费用均由原村委会或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支付;补贴每户搬家费。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村民能够主动、愉快地搬迁进新型集中居住区。

4.人的思想变革

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变,使得人的思想也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民有了更多就业选择,收入大幅度提高;现代化的绿色住宅,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资源,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使他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强。这一切也吸引着已经离乡的农民不断返乡,人们再次感觉到回家的温暖,包括一些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在产业区内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也开始不断升温。

新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新的农业产业工人也正在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开始影响他们,他们开始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追求时尚,关注文化,适度消费。与此同时乡村地缘、血缘关系逐步淡化,邻里之间交往日趋淡薄。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平等与关爱,这正是城市文化反而要向乡村文化借鉴的东西。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导人们,继续传承乡土的淳朴文化。

(四)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的特征

1.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产业带内部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产业链,应充分尊重自然法则。应大力发展新科技农业,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水、热、日照、空间的充分利用,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改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其他生产废弃物,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大气和其他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再加工过程,减少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新型农业应该鼓励金融创新

农业产业带内聚集了一批规模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也不断集聚。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被保险方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金融产品的完善。参保企业或农户可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4个阶段进行保险;保险金额以生产成本为上限。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投入到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由国家建立再保险担保公司操作农业保险体系。再保险公司设有农业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基金若有亏空,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参加该计划的农民向该基金交纳保险费,但费率要低。

农业金融创新还表现在,通过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指导农民在适当的时期和恰当的区域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产业区内的规模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受到产业核心区的信息和技术辐射,对农业期货模式渐渐从接受到日趋成熟,可以达到市场指挥生产的阶段。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三、农业产业带区域“物联网”的建设

“物联网” 是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达到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未来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力的重大革命。在农业生产区的物联网建设中,我们想讨论的是其在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生产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区域物流系统,实现对农产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以及订单交易的监控等功能。在产业区的企业高度集聚,有利于建立高度集中的物流站,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仓库、车辆、集装箱的RFID信息融合,实现对农产品从农产区到城市的最高效管理。在政府积极开展的“农超对接”中,以“速度”和“价值”为特色的“物联网”定位管理将大显身手。其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物联网技术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主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和信息共享与存储管理等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传感技术可以对土壤、湿度等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旱涝预警实现科学高效灌溉,不仅能够实现有效的网络监测,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产业区内应建立产业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将产业核心区内的资金、信息和技术优势在这里集中和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由政府牵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上级省、市农科院、农业主管部门专家和科技人才参与。推广“专家连基地”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产前的科研推广工作和产后的市场化运作;研究中心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品牌孵化能力,科技贸易能力;积极培养人才,针对农业产业工人和农业合作社的普通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狠抓良种选育、育秧、栽培、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等重点生产环节,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培养出一批实用一线专业人才;营销管理等产后环节更需要专业的人才,龙头企业鲜活的市场经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跃杰,等.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2] 乔正旭.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村规划方法[J].民营科技,2008,(1).

[3] 李华,村庄规划与建设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8:30-31.

[4] 崔功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68.

[5] 曾菊新,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4).

[6]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1524.

Discussion about the new town planning from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belt distribution

LIU Jia-wen

(City walking magazine office,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the essence of a rural urbanization and new cities grow up and down. Eithe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urban agglomeration offers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 is going to change the social effect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and modern city, and raise living standards.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point of view,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bel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ulti-layered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economy industrial bel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ing”, in effect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ways.

Key words: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belt; new town planning

推荐访问:农业经济 浅谈 城镇 分布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