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间:2022-06-01 11:2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措施:“一增一减”:打造农业“碳汇”聚集地;“二节”: 一是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二是节能模式;“三利用”:发展“白色农业”,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低碳成为“朝阳经济”和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刚刚闭幕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政府提出了“地球生病了,人人来救治”的慷慨陈词。然而,当人们谈到“低碳”时,总是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就更少。实际上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潜力十分巨大,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一、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产物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

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资源消耗型,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奢移浪费型。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即使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因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就更大。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联合国(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1]。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按目前理论界公认的低碳经济定义是低耗能、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2]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导杨志形象地说:“全球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发烧’了。而低碳经济为‘生病’的地球开出了一剂‘退烧药’”。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农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靠天吃饭的基本国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和中纬度欧亚大陆两大灾害带的交汇部;大部分国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冷冻、风雹、热浪等气象灾害频繁;土地和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对气候资源的变化与波动十分敏感;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和人口城镇化中期,农业的脆弱性更加突出;特别是气候变化使得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痛感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与此同时,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水果、食用油、食糖,以及茶叶、咖啡、烟叶等农产品,都是依赖投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种植方式生产出来的。这种依赖投入农用化学品的种植方式具有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作用,给人类带来充足的食物这是化学种植业的巨大贡献。但是,化学种植业却造成了食用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的安全危机,造成环境污染的环境危机,造成消耗大量能源物质的能源危机,以及造成农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半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开放程度尚未认识到大高耗能后的能源危机和CO2排放对环境气候的影响,根本不可能按照低碳农业建立起工业化模式,使农业也走上高排放的道路,具体表现在:

1、农民生产生活基本用化石能源,不再用传统能源

燃烧秸秆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空气污染。一方面造成传统生物能源的浪费,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小薪柴,多数在田间地头烧掉,将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生物质毫无用途地烧掉,每吨秸秆排放相当于0.5吨标准煤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化石能源进入农村,以煤、天然气、电为原料,并加之于运往农村的能源消耗,更加增大了农业的CO2排放量。

2、大量化肥使用取代生物有机肥料,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又一大因素

我国约18亿亩耕地,由于13亿人口吃饭是第一要务,为提高稳定粮食产量,必须大量使用化肥。我国年施用化肥量在1亿吨以上,居世界首位。制造化肥的过程也是一个耗能排放过程,以氮肥为例,每生产一吨尿素需1.5吨标准煤、1200度电,加上由生产厂分散到农村的运输费用,每吨耗能约2吨标准煤。

3、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粪便甲烷的排放和新农村建设中马桶排放人类粪便入江河成为又一个新的污染源

4、秸秆燃烧的排放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又一大因素

总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复存在,新的低碳生态系统尚未建立,这是目前我国农业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而良好的农业生产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如用生态农业系统从事农业生产,可以抵消掉80%的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见,减缓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和路径

进入21世纪,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这就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开辟出一条低碳农业的道路。 那么,发展低碳农业应从何入手?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从“一增一减”、“二节”即节地节肥、“三利用”等方面来谈谈低碳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可运用模式,从而在全国各地形成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水则水,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的高效农业群。

1、“一增一减”:打造农业“碳汇”聚集地

“一增”:即增加植树造林面积。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利用太阳能的最大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它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的、实实在在的减排,而且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它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要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3]。我国增加植树造林面积的空间还很大,既可以在山区大规模发展生态林,又可以在中、浅山种植经济林,还可以在城郊、乡镇周边和湖泊两岸开发观赏林以发展休闲农家乐,从而集生态林、经济林和观赏林“三林”于一体,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碳汇”能力。

“一减”:即有害投入品减量或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减免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实施有害投入品减量或替代的有效途径有:(1)大力发展养殖业,用农家肥替代化肥。(2)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3)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4)积极采用农业部门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2、“二节”

一是立体种养的节地模式。立体种植、养殖是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及不同作物之间的养分水分吸收、生育期等生长发育特征特性上的差异带来的异质互补性,通过充分利用光温水气等自然资源,达到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节地模式是现代间套复种节能技术。即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禾本科与豆科作物间套产生的解磷、解钾、解铁根系分泌物互补共益,以及通过不同类型动作物同田共生减少饲料投喂量和化肥农药施用量等。如 小麦、玉米、大豆(或花生)间套作技术、稻鸭鱼立体种养技术、还有树林里种牧草养殖牛羊和鸡鸭的林牧结合、池塘水网鸭鱼共生等等。现代间套复种节能技术是传统间混套作在现代农业条件下的新拓展,它在注重稳产的同时,更显现出其高产、增产、增效、节能和减排的优势,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节能模式。推广节能技术,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及龙头企业等方面减少能源消耗。一是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节能的耕作制度。大力推进免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二是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三是冬季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四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五是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积极采用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电动车、节能灯等。特别是近年来各乡镇积极实施的“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这是一项前景广阔的低碳农业工程。

3、“三利用”:发展“白色农业”

(1)微生物的利用,专家们称之为白色农业。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沼气的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种养废弃物再利用。将农村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既可节约能源资源,又能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一料(秸秆)变四料”[4]。一是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做肥料;二是用秸秆作原料生产复合板材;三是用秸秆氨化后喂畜做饲料;四是用秸秆做燃料。

(3)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智能代替化学能。一方面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能炉灶技术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原则,鼓励农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减少农村生活化石燃料的消耗。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秆气化站能源化技术,替代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用化石燃料,减少秸秆就地燃烧产生的甲烷、氧化亚氮的排放。

综上所述,在农业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发展低碳经济大有作为。而“一增一减”、“二节”、“三利用”模式,是我国广大农村发展低碳农业的着力点和有效途径,也是笔者经过思考后的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4次评估报告.

[2]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14.

[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4]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孟富林讲话.

推荐访问:农业经济 之路 可持续发展 发展 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