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救助中保障\凝聚\包容与增能之整合路径

时间:2022-03-26 09:56:2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

社会质量是考评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社会质量理论的条件性要素评估汶川灾后救助政策,发现救助政策在资源供给、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增能等主要社会质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心理慰藉、特殊性需求满足、社会参与等社会质量亚指标方面又显示出救助政策的准备不足。运用社会质量理论检验现实救灾行动,反思相关社会政策,将为未来的灾害救助积累政策经验。

关键词:灾害救助;社会质量;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12009609



作者简介:

花菊香,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江苏 南京 210097)

近年来全球进入灾害多发期,严重灾害不仅使民众生活、生产限于困境,也使其心理遭遇危机,关系网络面临解构。如何运用有效的社会政策,满足灾民维持和改善生活、心理、关系重建的需求成为政策研究和实践的使命,有效灾害救助不仅可解灾民之危难,缓国人之焦虑,也会对世界灾害救助贡献经验。本文将以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反思我国灾害救助的社会政策。

一、社会质量理论和政策考评:一个分析架构

社会质量概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盟,最初的话题集中于如何处理欧盟的扩大和满足社会权利的需要。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扰乱了欧盟公民的日常生活,为寻求新方法以改变具有统治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传统的不对称关系,欧盟通过两个观察点观察社会排斥和老龄化及长者,结果发现社会和经济政策对各成员国的影响及欧盟不同边缘群体存在的社会条件。此间荷兰社会科学院召开三次专家会议,讨论中西欧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及其对长者的影响。由此开启了社会质量理论的建构与运用,1997年Beck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社会质量的著作,1999年《社会质量阿姆斯特丹宣言》签署,此后随着欧洲社会质量研究基金会在荷兰的创立,该领域的研究便进入制度化阶段①。

社会质量理论是一个关于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综合概念,具有在社会背景中处理个人自我实现与各种构成日常生活的集体身份之间不断紧张关系的功能,指导公民一贯性行动,协助处理其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日常环境,以维持平等的生活质量②。因此该理论被认为是人性化的“功利解毒剂”和无处不在的实践,成为社会政策和确保人类福祉的相关政策的目标。社会质量的功能也契合了灾害社会救助与自助的情境,为救灾政策运行提供意识形态的指导,并通过指标揭示救灾政策的成效。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尊严、公民权、民主、平等和团结”

林卡:《亚欧社会质量: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增能的研究路径》,载

《“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第16页。

,核心思想是个人福利和潜能依赖于社会关系,“公民福利和个体潜能的提高受制于他们能够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参与程度”

W.Beck , van der Maesen, L. J. G., and A.C. Walker (eds.),The Social Quality of Europe, The Hague, London and Bost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p2.

。社会保障、个人潜能提升和社区参与成为核心概念,个人潜能的提升是目标,社会保障是基础,社区参与是手段。

1.理论模型

在社会质量分析构架的原型中涉及三类因素,即条件因素、建构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这三类因素导致不同的社会质量体制。从社会-经济保障(social-economy security)、社会凝聚(social cohesion)、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和社会增能(social empowerment)等四个社会行动主体维度分析条件性因素;从个人的保障、社会认知、社会反应和人的能力等四个人力资源维度分析建构性因素;从社会公正、团结、平等价值和人的尊严等四个道德或意识形态维度分析规范性因素。“通过探索条件性因素各个维度,社会质量的概念性框架提供跨学科方式解决与各类政策领域相关联的问题。”

D. Gasper , van der Maesen, L.J.G., T.D.Truong,A.Walker, “Human Security andSocial Quality: Contrasts and Complementaries”, Working Papers - General Series 462,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2008,pp.21-25.

通过将建构性因素与条件性因素联系起来的讨论,分析公民认知、情感和理性经验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规范性因素,在那些产出基础上作出评判,通过公共、私人和商务机构评估政策。

从社会质量理论的三类因素各自所包含的四个分析维度来看,条件性因素与建构性因素、规范性因素之间存在某种贯通性。条件性因素中的社会-经济保障与建构性因素中的个人保障直接相关联。条件性因素中的社会增能与规范性因素中的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的尊严及建构性因素中的人的能力高度关联,人的尊严是社会增能的动力,社会公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增能的环境保障,人的能力是社会增能的内在能量保障。条件性因素中的社会包容、社会凝聚与建构性因素中的社会认知、社会反应及规范性因素中的团结也是高度关联的。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必须以恰当的社会认知基础,在团结的环境下,社会各群体做出适当的社会反应,方能达成。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于从条件性因素来反思我国的灾害救助政策。

Abbott与Wallace提出运用一系列社会质量亚指标的分级量表来测量四个分析维度。通过剥夺程度、生计维持的难易度、居住标准三个指标来测量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或整合可以通过远离社会的感觉、婚姻状况、患病支持、紧急经济支持等四个指标测量,通过多数人可以被信任、信任政府、冲突程度等指标来测量社会凝聚,精神健康程度、生活(因太复杂无法用分级量表测量)、自述健康状况等指标测量社会增能

P.Abbott, C.Wallace,“Social Quality for Parents: 2007”, in Social Quality in Work and Care, 2008,p.36.

,Herrmann提出可从知识基础、劳动力市场、制度开放性和支持性、公共空间和个人关系等维度来考察社会增能

P.Herrmann,Social Quality and the Conditional Factor of Social Empowerment,3rd draft,Amsterdam: EFSQ (October 2003), 2003.

。社会保障、凝聚、包容和增能及其亚指标体系的整合形成了分析社会政策成效的有效路径。

2.条件性因素间的社会救助政策逻辑

条件性因素在本质上反应了政策对象的群体性诉求,围绕其基本生活状态而设计,涉及到现代社会多层次生活需求,涵盖基本生活供给、教育、就业、健康照顾等社会物质条件和生活状况的保障指标;以社会信任为核心反映社会价值基础和行为规范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指标即社会凝聚;以反映社会融入和排斥状况的指标即社会包容;以反映人们的社会参与状况的指标即社会增能等四方面。

推荐访问:灾害 路径 凝聚 包容 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