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黄颡鱼的疾病防控策略探究

时间:2022-06-10 13:55:02 疫情防控 浏览次数:

摘 要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广泛的底层经济鱼类,近年来其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提高池塘养殖单产面积产量的同时,黄颡鱼病害逐渐增多,对渔民经营管理带来了影响。因此,加强对黄颡鱼的疾病控制十分重要。基于此,总结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并探究了相关的诊断方法及病害防治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黄颡鱼;池塘养殖;疾病防控

中圖分类号:S9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71

黄颡鱼是小型优质淡水养殖品种,肉质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中,全雄黄颡鱼是杂交产生的F1代品种,养殖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集约化养殖水平提高,水产养殖密度增大,导致养殖水环境恶化,各地全雄黄颡鱼病害日益增多。基于此,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分析全雄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

1 黄颡鱼养殖现状

黄颡鱼是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自然水域的小型经济鱼类,因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受市场消费需求影响,黄颡鱼养殖产量快速增长,发展成为全国性养殖鱼类。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养殖需求增加,池塘自然产卵简单获取鱼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对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进行开发研究。黄颡鱼是无鳞鱼,其幼苗对水中控制浮游动物杀虫药物敏感,导致标苗育苗成活率较低,制约了黄颡鱼产业化发展。而且,随着黄颡鱼养殖密度增加,黄颡鱼裂头病暴发,死亡率较大,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样阻碍了黄颡鱼产业化发展。

黄颡鱼人工繁殖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有关初步研究,此后黄颡鱼人工繁殖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相对四大家鱼育种技术较为落后。随着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但疾病等问题成为限制该产业发展的瓶颈。

黄颡鱼雄性个体大,在相同条件下雄性黄颡鱼比雌性生长速度快30%左右,且在口感方面优于雌性。因此,雄性黄颡鱼养殖对提高产量、提升商品鱼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选育出全雄黄颡鱼新品种,但在大规模人工繁殖技术方面较为落后。

在生长速度上,全雄黄颡鱼比普通黄颡鱼有明显优势,同一养殖密度下,全雄黄颡鱼饵料低于普通黄颡鱼,养殖产量大于普通黄颡鱼。但是目前,国内养殖全雄黄颡鱼大都通过激素诱导获得,其抗病能力低于普通黄颡鱼,而黄颡鱼寄生虫性疾病种类繁多,相关文献统计,黄颡鱼体内寄生虫种类达60属,发病率较高的为车轮虫、斜管虫等;黄颡鱼细菌性疾病种类也较多,对其产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裂头病、腹水病等,养殖全雄黄颡鱼受病虫害影响较大。

2 黄颡鱼常见疾病

2.1 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由锚头蚤寄生引起,病初鱼呈急躁不安、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出现红斑,4—6月为流行季节。

2.2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严重感染时沿池塘狂游,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腮丝,主要为害黄颡鱼幼苗,多发于春末秋初。

2.3 出血性水肿病

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头部、胸鳍充血,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胃肠内无食,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脾脏坏死,在苗种养殖期间为害最大,在苗种培育过程中流行,高温季节易暴发,蔓延快。

2.4 水霉病

水霉病由水霉菌感染引起,肉眼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似灰白色棉絮状附着物,病鱼焦躁,失去食欲瘦弱而死。如鱼卵布满菌丝,则会危害孵化中的鱼卵。由于黄颡鱼胸腔长有硬棘,在生产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等机械性损伤,引发水霉病,且在水温低时易发。

2.5 肠炎

肠炎由点状产气单包杆菌感染引起,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充血发炎,严重者血肿充塞肠道,活动迟缓。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浮游动物可能携带病菌。

2.6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由饲料配方配制不当引起,鱼长期缺乏多种维生素等造成肝细胞脂肪化,引发花身病、烂身等。病鱼肝脏肿大,胆汁发黑,零星死亡。

3 黄颡鱼感染疾病的原因

黄颡鱼在集约化养殖中容易产生一系列流行疾病,影响成鱼的饲养,而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浴池未经消毒、饲料腐败变质、苗种放养密度大等。使用时间较长的池塘若消毒工作不到位,易引发鱼病;苗种放养密度大会影响水质,导致鱼类生长过程中活力减弱,病死鱼交叉重复感染。此外,闷热天气也会使得水体中有害细菌加速繁殖,导致养殖池塘水体亚硝酸盐偏高,降低鱼的抗病能力。

4 黄颡鱼养殖疾病防治措施

4.1 黄颡鱼养殖疾病预防措施

针对全雄黄颡鱼病害频发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是营造适宜的生态养殖条件,保证饲料质量,维持良好的水质,放样体质健壮的无病害苗种。1)提前一个月排干水池,放种苗前15天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潜在的病原体。2)放养规格整齐的无病害苗种,先用呋喃西林溶液对种苗进行消毒,放养时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3)合理投饵,搞好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并定期泼洒生石灰浆等对活饵料,食场消毒。4)虽然调节水质成本较高,但病害风险高的情况下应坚持。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应先通过生石灰等沉降池塘中的有机物质,然后加入枯草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并坚持少量多次,以达到良好效果。此外,将养殖黄颡鱼网箱置于具备流水条件的敞水区域,经常移动网箱,可有效预防黄颡鱼患病[1]。

4.2 黄颡鱼养殖疾病治理措施

1)防治锚头鳋病可用90%晶体敌百虫泼洒全池,池中药物浓度为0.3 g·m-3。2)车轮虫病预防可全池泼洒0.7 g·L-1硫酸铜,或每667 m2水面鱼池用苦楝树叶30 kg煎煮为汤汁泼洒全池。3)防治出血性水肿病,应在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水质情况,其中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 mg·L-1以上,疾病发生后每日进行水体消毒一次。4)防治水霉病,应在捕捞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在拉网锻炼过程中要细心操作,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运输用水中可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前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浸洗消毒。下塘前用2%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并泼洒亚甲基蓝,使水池药物浓度达到2 mg·L-1;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孵化过程中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5)控制肠炎要彻底清塘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同时全池泼洒0.5 g·m-3二溴海因[2]。6)防治营养性疾病要提高饲养质量,保证粗蛋白含量在35%以上,科学投喂。水质恶化引起的花身可通过换水解决,但饲料变质导致的黄颡鱼变黄通过转料也难以恢复。

参考文献:

[1] 江海龙,甘小顺,王永杰,等.全雄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280-281.

[2] 王永杰.全雄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控技术[A].中国水产学会.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学会,2015:1.

(责任编辑:赵中正)

推荐访问:池塘 防控 探究 养殖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