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转型:如何从“严冬”到“暖春”

时间:2022-06-07 12:1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zoޛ)j馟m5?׽ׯiiw^|viv^m5m5iMz۞ιtiMtMzu59コ44מןiim5^Rڊ#_x׮iv^xn=m5ky报告期内,现代牧业收入为22.2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6亿元,这是现代牧业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发布亏损业绩。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近年来,中国乳业一直处于低谷。在国际原奶市场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后,国际廉价原奶对国内原奶冲击较大,国内原奶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现代牧业在业绩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此外,由于现代牧业自身的牧场规模过大,大牧场的管理成本压力较大,也加剧了现代牧业经营方面的困难。”

上游的日子不好过,在下游发力成为一些奶源企业的希望,现代牧业同样将触角深入下游力推自有品牌的乳制品。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告诉记者:“现代牧业在原奶销售不佳的情况下,发力下游做品牌,但是战线拉得过长,产品的销路也没有打开。这令现代牧业的日子比较难过。”

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上一次大手笔入股现代牧业还要追溯至2013年,当年5月,蒙牛宣布以每股2.45港元收购现代牧业26.92%股份,总作价31.78亿港元,增持后蒙牛持有股份从原有的1%增至28%,成为现代牧业最大单一股东。

而此次增持,蒙牛乳业在公告中指出,本次收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蒙牛于高端乳制品市场的定位,支持发展低温乳制品,成为综合市场领先公司,拥有卓著能力控制整条价值链并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

而蒙牛方面则向媒体回应称,本次增持现代牧业股份,将强化双方业已存在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双赢的目的,为双方股东的长远利益提供有力保障。“本次收购将为公司实现2020战略打下良好基础,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认可”。

对于此次蒙牛增持现代牧业,宋亮向记者表示,根据蒙牛新任总裁卢敏放此前公布的规划,蒙牛乳业下一步将发力巴氏奶等低温产品,这需要仰仗国内奶源,而现代牧业的奶源南北分布较好,这将成为蒙牛转型做低温产业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蒙牛增持现代牧业,不排除考虑了中粮集团方面的意愿,此前中粮方面曾提出要打造大型的原料供应基地,而现代牧业将成为蒙牛现代化的奶源基地的重要支撑”。

该交易公布次日,1月6日,评级机构穆迪指出蒙牛乳业增持现代牧业对其信用状况不利,但不会立即影响其评级。

穆迪进一步解释到,由于增持后,蒙牛乳业持股量升至逾30%,触发全面收购要约,对蒙牛乳业信用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蒙牛乳业的负债将上升。但不会立即影响对其Baa1发行人评级、高级无担保债券评级降级,以及前景“稳定”的看法,因蒙牛乳业手头现金达76亿元人民币,加上金融资产达52亿元人民币,足以应付未来12个月资本开支、短债以及增持现代牧业股权。

之前蒙牛乳业受雅士利的拖累已经致使利润大降。2013年6月18日,蒙牛乳業宣布收购雅士利乳业全部股份,共涉及资金124.6亿港元。这曾是国内奶粉行业最为显赫的并购大戏,目前看来这场斥资百亿元的收购并不是太成功。

翻阅现代牧业的最近财报,投资者会发现穆迪的担心不无道理。受雅士利所累的蒙牛乳业此次增持恐怕是又掉坑里了——现代牧业近一年来已经深陷亏损。

现代牧业2016年10月24日发布2016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现代牧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17亿元,同比下降9.74%;净利润方面前三季度亏损3.11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为5.49亿元。

第四代牧场或助力牧业转型

牧业大部分亏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进入加速阶段。多位专业人士表示,中国牧业即将告别“严冬”而迎来“暖春”。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牧业随之进入“寒冬”。此后,中国牧业产业先后形成了以奶站和小区为代表的第一代牧场模式、万头规模型的第二代牧场模式和联合体第三代牧场模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724.64万吨,而国有农场牛奶产量仅为375万吨。中小牧场仍是中国牛奶产量的“主力军”。

对此,草原和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贠志兴表示,经过先后三代牧场模式的发展,中国牧业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仍未从产业链本质上改变大量中小牧场的现状和牧场主的地位。

贠志兴说,中小牧场在全国奶牛存栏量占比达70%,但在前三代模式中,中小牧场由于人才短缺、管理机制不成熟、产品单一等,始终摆脱不了奶价周期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2017年1月11日,2017中国奶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之时,针对我国奶业现状和供需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从供给侧看,当前我国奶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奶业生产方面,2015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全球第三;在乳制品安全水平方面,全产业链的监管制度日趋完善,乳制品的抽检合格率在食品行业处于第一位;在质量上,我国乳制品质量可以与国外品牌媲美,如现代牧业和飞鹤乳业屡次在国际上获奖;在奶牛养殖方式上,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都在显著提高……从需求侧看,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80%被进口占领,因此不存在本土原奶过剩的情况,还有着巨大缺口。

马莹同时解读了五部委刚刚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奶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强调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牛奶”的战略定位,以“4个突出”为发展原则,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推动一体化,确立到2020年我国奶源自给率不低于70%、规模养殖比重不低于70%等奶业发展目标。马主任也指出,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挥D20(中国奶业20强)的作用,将D20打造为中国奶业的旗帜和标杆,2017年农业部将联合奶业协会做一系列宣传活动,进行公益活动及公益宣传、传递营养知识、提振消费信心和促进乳制消费。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日前表示,中国奶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奶业发展既面临着国外市场竞争的挑战,也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大任务。

在此过程中,以“乳肉兼营”方式和“牧场合伙人”机制为核心的第四代牧场模式应运而生。

“乳肉兼营”通过实现牧场在乳制品和肉制品生产之间的动态平衡,提升中小牧场的综合盈利能力。中国牧场的传统经营模式以单一生产销售奶制品为主,导致“奶荒”和“奶剩”交替,市场难以稳定。第四代牧场模式主张在原奶生产基础上,引入中高端肉牛养殖,从而实现“牧业+肉业”双轮驱动及“牛奶+牛肉”产供销一体化。

“牧场合伙人”机制则依托“众筹”理念,整合优质中小型牧场和投资商,进而打造牧场“利益共同体”。草原和牛董事长马红刚表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合作社走向股份制,是第四代牧场模式在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此机制下,投资商就是经营者,牧场主就是持股人。投资经营不分离,就能在保證供应的基础上,发展牧业产业链。

此外,第四代牧场模式还注重“以外修内”,引进并整合海外优质的肉牛基因及草场资源,与国内牧业形成协同效应,加快牧业产业提质增效。贠志兴表示,中国奶牛和肉牛的基础基因资源稀缺,纯种和牛的比例不高,因此在澳大利亚、日本等牧业大国建立研究所,引进纯种和牛基因就很有必要。

“长期以来,中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奶农是奶农,企业是企业,两者之间并未形成有效分工协作。”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分析称,如果上下游利益无法有效传导,那么,国内整个乳业很难摆脱全球行业性波动的冲击。

一体化模式对于抵御奶业寒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奶业的周期性波动体现在奶价上,在价格下行的过程中,单纯以养牛为主业的养殖企业将备受考验;如果转向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后,上游草业可以控制饲料成本,下游产品则可以提升盈利空间,从两端来缓解中间养殖环节的经营压力。”张志民称,这也是辉山乳业、中国圣牧等养殖企业纷纷打造全产业链的主要因素。

推荐访问:牧业 转型 暖春 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