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教育学本科课时分配与安排顺序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07 08: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今天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大学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社会职能,其核心在于课程。本科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在于它是连接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为本科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基础。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办教育学专业现象的不断出现,本科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为此,应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育学本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

引言

大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无不与其先进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因此,重新审视和评价我国高校本科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乃至本科生教育的培养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并及时校准航向,是高校本科生教育应对就业与择业等诸多挑战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对核心概念“课程设置”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学校在既定的教育目标下,对相应专业学科的课程内容、课时、范围和进程等自成体系的合理性安排和有效性组织。

本文对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历史进行介绍,并且就有关于“本科教育学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再指出我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问题。

最后通过对于学术界大量学者的研究,从而总结自身研究的课题的不足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正文

一、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随着师范院校的演进,尤其是教育学系科的沉浮而走过百年历程的。

1、清末的萌芽

清末,由于兴办中等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清政府于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设了‘师范馆”,开始举办高等师范教育。1903年《癸卯学制》又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学堂。随着高等师范教育在我国的诞生,建立高师课程体系成为高师院校教学过程中而临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初创时期,教育学专业尚未真正确立,课程体系更多地带有模仿日本的痕迹。分类科教育学类课程很大程度上相当于现在的师范院校的教育类“公共课”,而加习科教育类课程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课。

2、民国的动荡

1912年,民国政府相继颁布《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为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准绳。20世纪20年代,在欧美各国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师范教育开始转向美国模式,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成师范大学或合并于普通大学而成一系。

3、建国后的调整

1949年以后,我国大力批判旧的封建教育,试图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由于相同的政治信仰和相同的社会变迁经历,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上,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的苏联。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教育系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强调了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联系,突出教育专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强调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搭配要合理,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能力培养。

4、新世纪的发展

1990年以后,我国师范教育迈出了由三级变为二级并逐步向一级过渡的步伐,开始了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化的征程。自教育部实施“高等师范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各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开始以新的生态观思考自身的发展空间,一度出现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

二、我国大学教育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的徐发秀在其文章《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发展的探索》指出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有:培养目标与课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培养目标一直是源于原有的带有学术倾向的目标,因此,课程设置方面也会显得不尽合理。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比例上也不合理。学科基础课程与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比重过大,且80%是属于学术性课程,也就是纯理论课程,而教育实践课程比重过小,且流于形式。课程开设的顺序有时也不固定,没有考虑到课程开设的逻辑性。有时,你会发现一个学校把它作为必修课开设的课程在另一个学校却是选修课,这就说明开设课程的时候有时是带有随意性的。课程设置上的这些问题,必然会造成培养目标上的不明晰。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李德林、徐继存认为:从课程结构或者说框架来看,大部分教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采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模式,这种模式对课程的分析显然是比较笼统和粗糙,看起来更像是把所有的课程进行两分而已,缺乏一种整体的架构,各类课程的比重相差较大,造成了理论课理论不深,实践课实践不强的尴尬局面。同时,即便是必修和选修在理解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正是因为课程设置随意,缺乏宏观意义的统摄,所以在课程内容上必然会有所重复。这种重复既体现在教育学科内部上,也体现在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上。

三、教育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个问题,沈阳师范学院的唐卫民、王杨红认为:首先,在课程设置的依据上。必修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必修课程是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依据《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大纲》,可以将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也可列入必修课程范围内。选修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其次,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分配上。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扩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保证专业必须课程学时的情况下,加大对一、二年级学生在全校进行跨院系、跨专业选修通识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多以系列讲座的方式增设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率,对三、四年级学生扩大专业选修课中有关考研方向的学时和学分,为学生提供未来继续升学或研究的坚实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储备。

最后,在各科教学中,还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学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与训练平台。

四、自身课题研究的不足:

首先,我们的研究视角过于狭隘,只是围绕课程设置的一小部分进行。主要是受自身的条件限制,仅仅研究课时分配和课程安排顺序。

再者,我们的研究主体较少,范围较小。仅仅是围绕郑州大学教育系本科教育学的几百名学生和任课教师。

最后,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支撑,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五、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1、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学习,从而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要大量的阅读中外的文献资料,开阔自身的视野,从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3、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产生比较新颖的观点。

4、进一步深化对课程设置的理解,从而,做出更加优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德林.徐继存著.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

[2]闫飞龙著.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厦门大学.2009.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MI.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课时 教育学 综述 顺序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