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智能制造,,做好精益生产

时间:2022-06-06 13:5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生产机械产品和装备,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西门子公司率先提出了工业4.0,并上升为德国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电子、IT、工业机器人在企业的应用。我理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面向自动化,解决的是人的体力的延伸;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CPS,主要解决的是智能化问题,是人脑力的提升。

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在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和推动下,我国也开始实施制造强国建设,无一例外都聚焦到智能制造。政府对搞智能制造的积极性很高,企业搞智能制造的积极性也很高,专业的热情也很高,到底什么是智能制造?

很多企业要打造数字化车间,要运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非常好。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之前,首先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用好。无论是运用机器人,还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都不能替代企业本身的产品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是很好,但它不是医治企业百病的良药,它并不能替代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本身,它可以提升设计的水平和产品质量。

精益生产和质量工程是智能制造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生产是粗放型的,那就没办法搞智能制造,所以首先要精益生产,通过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既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又是智能制造的目标。

精益生产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精益设计。二是精益加工。三是精益装配。四是精益服务。改革开放40年,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以前,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为吃饭问题而发愁。现在,我国已经拥有250多个工业门类,全面出现了产能过剩。现在大部分老百姓是为什么问题发愁?现在老百姓是为减肥问题发愁。由为吃饭问题发愁转变为为减肥问题发愁,充分说明了制造业取得了很大成绩。

精益生产贯穿全生命周期

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从生产过程来看,属于粗放型的、简单型的、加工型的生产方式,产品设计始终是弱点。我国的企业追求创新精神、追求创新设计、追求创新的产品。企业家要做产品,首先要关心产品是给谁用的、客户是谁、市场在哪里。这些都需要通过精益设计来完成。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精益生产要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德国人认为有四次工业革命,英美还在提三次工业革命。英国学者保罗·麦基利提出了三次工业革命说,他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厂取代作坊,面向机械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流水线普遍运用,面向的是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1世纪初,它的特征是数字化制造,面向定制分散的生产。

制造业现在比较困难,按质按量交付,出现各种人员的效率、库存、质量、成本等问题,搞生产的人员整天忙于救火。更严重的是研发人员不足,供应商不能保证交付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益生产方式就应运而生。精益生产,一个精,一个益。“精”就是少而精。就像减肥一样,人需要减肥,生产过程同样要减肥。少而精不同于其他的生活方式。“益”就是取得最大的效益,多品种、少批量。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汽车计划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是适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组成方式,精益生产是麻省理工学院对日本TPS的赞誉。很多人认为精益生产是日本人搞的,实际上是美国人的理念。

除了精益生产以外,美国人又提出了准时生产的概念。准时生产非常重要,现在的提法是精准生产。精准就是精益生产和准时生产加起来叫精准生产。但是,我们又把它广义化了,用在别的领域了,甚至用在社会科学很多领域。这是一个普遍的先进理念。

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它是准时生产方式之一。精益生产的核心是零库存和快速反映市场变化。精益生产有五个原则,包括价值原则、价值流原则、流动原则、需求拉动原则和完美性原则。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度附加值。同时,降低成本、改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它有六个方面的追求,品质追求是零缺陷,具体来说是稳健生产,是百万分之一的次品率;追求在制品最少化原则;尽可能让生产平衡与匹配;追求生产效率的极限化原则;追求生产计划能够变动的原则;追求统一协调的生产和物料管理的原则。它的七个“零”目标,零不良品、零转产、零搬运、零库存、零停滞、零故障、零灾害。每个目标都有具体量化的要求。

推广精益生产有六个要素。第一是员工环境和参与;第二是工作场地组织;第三是质量;第四是生产可运行性;第五是物料移动性;第六是流畅的生产。

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基础

推广精益生产与推广智能制造并不矛盾。精益生产既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智能制造的目的。有了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制造企业就能向数字化、智能化、拟人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使得机械制造传动和驱动更加高效,运行控制要求更加智能、系统设计更加多元、系统制造更加复杂、工作环境更加简单、系统尺度更加多样。

推广智能制造、推广精益生产最终的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需要高质量的技术。在技术方面,结合研究,总结了十项关键技术。

第一,基于物联网与RFID条码的质量监控智能环境技术。要搞精益生产,就需要物联网的智能化的监测质量的环境。第二,面向制造知识和质量管控的系统布局。制造资源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的布局,我们往往是比较多的考虑生产布局。质量如何来管控布局,过去研究的比较少。第三,以人为中心的故障诊断与智能交互系统技术。以人为中心,同时能够对故障诊断进行交互的生产。第四,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产品内在质量可视化系统。不仅要关注表面的质量,还要关注内在的质量。比如,它的强度、刚度、可靠性等等内在质量。中国产品的内在质量往往会弱一点。第五,产品、零件和物料、工具多层次的精确定位技术。第六,面向装备质量的自适应抓取和路径优化的智能装配技术。第七,人机一体化的人、机器人与机器協同工作技术。第八,智能制造和网上协同的质量标准规范。我们搞了智能制造、网上协同,但质量如何来管控,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标准,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标准,每个产品有每个产品的标准,这个标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第九,量身定制的性能参数实时调控智能界面。要定制化生产、定制化的质量控制。第十,基于价值链提升的制造服务质量体系。现在由制造业转化为制造服务业,这是大趋势。转化为制造服务,服务的质量怎么管控,这更加重要。因为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在体验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的调控、质量的设计、质量的保证,这决定了我们这个产品是不是得到用户的欢迎。

围绕这些工作,我的团队在五个方面做得比较好:基于模式识别的零件潜在缺陷检测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微刃磨损视觉检测技术;大长径比孔精度在线检测与智能加工技术;基于混合现实的大部件测量与对接技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数控机床远程诊断技术。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在“第十五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上的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推荐访问:精益 看待 理性 做好 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