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时间:2022-06-02 14: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高度自信的决策定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正在呈现新的特点。

从运输生产增速上看,在经济增速转入中高速增长后,交通运输生产也在向5%-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转变。2014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增速约为3.7%,货运量增速约为7.2%。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约3%。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继续放缓,预计全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分别回落4.1和3.8个百分点。这一点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化有较大的耦合性。

从运输结构变化上看,随着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高端出行增长较快。2014年高铁、动车旅客发送量增长均超过30%,快递业务量增速超过50%,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10%左右。这种变化体现了运输结构优化取得新的成效。

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公路水路投资增速由"十二五"期前三年的年均6%,提高至2014年的9.2%,其中公路投资预计增长11.4%,铁路投资规模和增速也在不断提高。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仍能保持较高增速,说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作用依然重要。

从发展动力上看,受"三期叠加"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交通运输门类多、潜力足、韧性好,随着"新四化"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加上"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因素,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仍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从发展要素上看,过去在交通运输短缺时期和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各种要素制约尚不明显,可以支撑较高发展速度和较大建设规模。新常态下各种风险逐步显现,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本快速增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企业债务风险增加,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上面分析看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既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不同特点。还要看到,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我们一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新常态,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趋利避害克服新常态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交通运输判断发展大势、进行战略布局、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段时间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新常态下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必须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化理解,认真研究新思路,寻求新举措,体现新作为。

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交通运输工作全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30多年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交通运输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正是依靠不断改革开放,我们才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新形势下,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转变,还需要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以后,尤其是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新要求面前,我们推动改革的动力应该更足,敢啃硬骨头的改革勇气应该更大。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不改革开放,墨守成规,只能退步不前。对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部里制定的改革意见,这是属于顶层设计层面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都有了。今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为核心,以市场化改革为基本方向,灵活用好"两只手",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该营造的市场环境营造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使改革新红利更多地转化为发展新动力。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光把"暗道"堵起来还不行,更要把"明渠"修起来。为此,要把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尽快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新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性,把改革开放倒逼产生的压力转变为深化改革的动力,为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坚持把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一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围绕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推进交通运输科学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交通运输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交通运输依法行政体制。三要进一步增强全行业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工作中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存在着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不足、外需没有大的起色等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当然,现在社会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是不是超前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从稳定经济增长和扩大有效投资看,中央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识是一贯的、明确的。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人均公共设施存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没有过时。马凯副总理在山东调研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时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先导性,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空间。"我们要继续用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拉动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不断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保持战略平常心,继续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科学有序推进《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国家公路网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的实施,加快破解交通运输发展的要素制约,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攒后劲、提供支撑。

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交通运输工作而言,就是要服务好"4+3"国家战略。"4",就是继续实施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个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3",就是重点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四个板块"区域交通发展,我们已有完整的规划和成熟的政策,主要是"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三大战略"中,"一带一路"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印发了建设战略规划,长江经济带国务院也印发了指导意见和综合交通立体走廊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很快就要颁布实施。我们要充分认识"三大战略"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和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牢牢把握"三大战略"带来的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机遇,超前谋划,统筹推进,实化抓手,细化措施,做到规划落地,项目、政策、资金要"三个跟上",充分发挥好交通运输在支撑"三大战略"中的先导性作用。同时,还要继续贯彻好《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好海运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迈进。

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核心要求。这项工作我们年年部署、年年推进,但现在看来,仍是我们不得不迈的坎,也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攻坚战。打造交通运输升级版,"大"不是问题了,我们的不少指标已经世界第一了,有些指标即使不是第一,也在世界前几位,难点和重点还是要解决好结构不优和大而不强两大突出问题,实现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关键是抓好四个环节。一是优化投资结构,补齐发展短板,通过投资政策引导,重点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加快"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建设,加快干线铁路网、内河航道网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让"短板"尽快长起来。二是优化运输组织结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整体效益,支持铁路、沿海和内河水运等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枢纽、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建设,以多式联运为载体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邮政和快递业与交通运输的全面融合发展。三是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尊重经济规律前提下,依靠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龙头骨干企业。四是把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的传统路径,走出一条符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新路子。

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换,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交通运输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交通运输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和主动力在哪里?我想,当今影响最大的还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李克强总理讲,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还有人讲,互联网不只是技术,还是一种思想。的确,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活动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维纬度,既是一场科技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变化,我们不仅无法创新,更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所以,交通运输的创新驱动,要围绕"四个交通"目标,把智慧交通建设作为主战场,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作为主攻方向,争取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交通运输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注重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各种传统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新兴业态发展壮大,为交通运输这个传统产业插上创新创意的翅膀,带动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提质上档。同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靠人才,二靠机制。交通运输系统科研教学单位,要围绕交通运输创新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培养力度,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提高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率,使科研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破解当前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各种硬约束,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必须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以前我们讲的可持续,侧重生态环保层面多些。在新的形势下,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做到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按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节能减排降碳的监测、评价、准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交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可持续,既要在财税体制改革框架下,建立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财政性资金投入,吸引和规范民间资本投资交通运输建设,有效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基础设施耐久性,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加大养护管理力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交通运输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实现社会可持续,就是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宣传舆论引导,确保行业形势总体稳定。

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交通运输既是经济领域,也是民生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就业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交通运输工作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好交通运输"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发挥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为稳定就业做出应有贡献。

二、2015年交通运输工作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交通运输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强化法治建设,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合,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蓝图,加快推动“四个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让人民交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下主要部署综合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及公路水路交通运输重点工作:

第一,狠抓改革攻坚,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活力。把深化改革贯穿于加快"四个交通"发展全过程,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抓好《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实施,使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和研究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推动建立规范的支持交通发展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继续推进公路建设养护、长江干线航道等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道路运输市场改革。三是推进改革试点。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抓好9项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各地进行差别化探索。做好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其他自贸区和海关监管区航运政策创新。建立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第二,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各项任务,制定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颁布《关于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的实施意见》《交通运输法规制定程序规定》,加强《航道法》的宣贯实施,推进《海上交通安全法》等重点法律法规的修订与立法进程,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和清理制度。三是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减少多层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三基三化"建设,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完善权责一致、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探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程序,积极疏导涉法涉诉信访转入司法渠道解决。

第三,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蓝图。在确保全面完成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一是全力打好"十二五"收官之战,细化任务,实化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同时,还要系统评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效果,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二是认真研究编制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贯彻落实,提出"十三五"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三是统筹研究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综合运输服务、科技与信息化、标准化、节能环保、安全应急、法规体系等专项规划,调整修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指导完善省级公路网规划,有序启动部分"十三五"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

第四,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认真梳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并率先启动,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一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优化航线布局,加强重要国际海运通道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海运网络。二是推进京津冀交通运输一体化。抓好《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工作方案》的实施推进,尽快启动实施一批示范性强、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三是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配合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统筹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体现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全面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标准,加快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促进江海直达、干支直达运输。四是促进建设养护协调发展。抓好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剩余路段及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五是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继续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换乘和衔接,加快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集装箱作业中心、快递分拨中心、国际陆港等设施的建设。

第五,优化运输组织,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一是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以政策措施、标准规范、工作机制、试点示范、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大力实施海运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邮轮运输业和现代航运服务业。二是加强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国家重大节日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三是抓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

第六,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培育交通运输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一是以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为重点,开展重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协同创新。二是以智慧交通为主战场,大力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加快便利运输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公路、智慧港口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建设,发挥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发布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进程。

第七,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促进交通运输向集约发展转变。一是完善绿色交通制度,研究提出绿色交通制度体系框架,建立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开展水运能效、清洁能源利用、绿色港口等试点示范。加强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导意见。做好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交易应用试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三是做好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修订《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建设。配合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加强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生态环保型示范工程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

第八,继续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安全质量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以贯彻新的《安全生产法》为契机,以建体系、重监管、强保障为重点,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一是完善安全体系。制定实施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推进"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新体系。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切实加强道路"两客一危"、水上"四类重点船舶"、"六区一线"水域和港口危化品码头及罐区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加强长江危化品运输保障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加大隧道隐患整治和危桥改造力度,加强桥隧施工安全监管,建立安全隐患台帐和销号制度。落实《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督查和专项检查。三是强化应急救助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修订完善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切实提升海上搜救、溢油应急处置和救助打捞能力。加强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恐防范工作。

第九,不断扩大合作交流,开创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新格局。认真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服务服从于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一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用好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区域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区域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和运输便利化进程,扩大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国家务实合作和海运互联互通。二是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服务和交通运输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走出去"。三是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等多边合作事务,深层次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参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和APE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有效参与海洋维权,稳妥推进对台工作,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

第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一是持续改进作风。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二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努力营造党建工作新常态,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四是切实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加大"最美交通人"宣传力度,继续组织开展"感动交通年度人物"评选。五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节选自杨传堂部长在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荐访问:常态 交通运输 推进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