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26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01 15:3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5月将5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以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治疗;对照组24例,口服阿昔洛韦、阿昔洛韦软膏外用。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2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药疗法 龙胆泻肝汤加味 辨证论治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同时侵犯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病,皮疹出现前常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前期症状。目前西医一般以止痛,抗病毒、预防感染为治疗原则,而中医对其有独特疗效,笔者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对26例确诊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0例病例均来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6~63岁;病程2~7天;治疗时间7~21天。一般病例21例,有脓疱但未局部溃破者3例,有脓疱及局部溃破有脓性渗液者2例,发病部位:腰腹部22例,胸部1例,臀部1例肩背部2例。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①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坏疽性损害;②皮疹出现前,常见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和皮疹消退后遗疼痛症状。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单侧性发疹,多数水疱簇集成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发疹前后其发疹部位发生神经痛,常常发生后遗神经痛。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30g,栀子10g,白芍30g,黄芩10g,柴胡10g,丹皮15g,泽泻1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3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湿热者加茵陈;疼痛甚者加元胡,发于胸肋部者加郁金、川楝子,发于腹部、下肢者加牛夕、黄柏、苍术,全方配伍精当,故收效显著。②对照组:内服阿昔洛韦0.2g口服5次/日;阿昔洛韦软膏外用,外敷于患处,2次/日,7天为1个疗程。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皮疹消失,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②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③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结 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2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例1:患者,女,42岁,2010年2月10日初诊。现病史:2天前上腹左侧腰部灼热疼痛,随后出现局部皮肤潮红,可见集簇成群呈带状排列、如绿豆至黄豆大小之红色丘疱疹,疼痛难忍,夜间尤甚。查体:神疲,面色黄,痛苦面容,左上腹腰部见有大小不等的成群簇集水泡,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大如黄豆,小如粟米,基底色红,疱液透明,疱壁较紧张、水泡群中间肤色正常、伴低热,剧烈疼痛,口苦咽干,纳差,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证属湿热内蕰、肝火夹湿上逆。治宜清肝泻火、利湿解毒,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味6剂,每天1剂,水煎服。复诊:红肿疼痛消退明显减轻,胃纳差,守上方减去大青叶、板蓝根、加茯苓、白术继服4剂而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讨 论

带状疱疹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带状疱疹的发病前的确诊特点包括:①疼痛在身体的一侧;②疼痛是跳动性的刺痛;③疼痛部位不固定;④疼痛部位有发热感;⑤疼痛在夜间12:00至零晨3:00加剧者,因疱疹病毒有“认时性”。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水泡-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且疼痛难忍的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或“蜘蛛疱”或“虫串疱”。中医认为多由肝胆火型、湿热内蕰,外溢皮肤而生,偶因兼感毒邪,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日久不愈,故本方重用清热祛湿,解毒止疼之药,方中龙胆草、栀子清肝泻火;黄芩、板蓝根、大青叶、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木通、车前子、泽泻导热下行,湿热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柴胡疏肝解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白芍与甘草相伍,镇静、解痉、抗炎作用增强。白芍、甘草与柴胡合用,增强柴胡的镇痛作用。全方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痛之功,切中病机,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3.

2 蔡中民,主编.皮肤性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5.

3 赵金铎,主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研究院,498.

推荐访问:汤加 带状疱疹 龙胆 临床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