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在3D黄梅戏动画中的表达与文化内涵

时间:2022-05-31 11:4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围绕3D黄梅戏动画作品《天仙配》为文本,对在动画创作过程中的角色设计、剧本进行梳理,并对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使用进行分析,思考在中国艺术生态下中国元素的使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元素;戏曲;脸谱;传统服饰;“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79-02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式各样的外国文化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到我国,文化的接受者中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好与坏,有甚者以国外文化为流行与时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老旧,青少年崇尚国外文化鄙弃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引人深思。在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治国方略,他用高瞻远瞩的视野与格局提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新时代课题。动画作为新时代重要的传播媒体,不仅承载着动画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使者。把黄梅戏与动画结合的动画《天仙配》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试着用中国元素在动画中进行创作,有意识、有逻辑地把中国元素在作品中进行整合,营造新的黄梅戏形式,重塑新黄梅戏的审美形式,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作品。

一、中国元素在动画《天仙配》中艺术化再创作

中国元素最早是广告人高峻在2004年提出的,在之后2006年的中国广告节上高峻等人倡议举办中国元素广告创意大赛,推动中国元素在广告及其他艺术领域的研究。[1] “有学者( 徐协,2011) 总结现有文献,将中国元素的定义归纳成三个层面, 第一,从符号层面定义中国元素的外在表征系统,可将中国元素归纳成动物、人物、景观、建筑、色彩等多种类别;第二,从观念层面明确中国元素的内核,是指“中国几千年发展、积淀下来的无形的思想精髓”;第三,从文化层面进行理解,强调中国元素是根植于社会语境中的、与时俱进的文化系统,兼具外在有形符号和内在无形精神两个方面。”[2] 中国元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如果没有中国元素,我们的创作就没有了底气,艺术工作者会彷徨犹豫,走弯路。“根”和“魂”应是我们的创作信仰,是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作品的前提,是艺术作品具有生命力的保障。

黄梅戏艺术虽然是来自民间田野的戏曲艺术,但以唱腔淳朴、表演朴实无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电影《天仙配》由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董永遇仙》改编而来,不仅让蕴含中国元素的黄梅戏焕发了青春,更是把安徽地方戏剧——黄梅戏带到国际舞台,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传唱大江南北,影响力巨大,深受人民的喜爱。可见蕴含中国元素的作品,在新时代并不是“老旧”的代名词,反而艺术作品有了“根”和“魂”,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这也是我们创作黄梅戏动画《天仙配》的初心。

二、角色设计中的脸谱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

戏曲动画在中国动画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动画技术刚刚诞生不久,作为新事物的动画不为人所知,但当时的戏曲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戏曲是人们闲暇时光重要的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因此为了扩大动画的知名度,万氏兄弟开始制作戏曲与动画结合经典动画片《大闹天空》,它是中国动画史上或是影响东方动画的一部重要的动画作品。在角色设计上,《大闹天空》中的角色都加入了戏剧脸谱的元素,动画角色和舞台上表演者的形象很相似,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习惯,这也是《大闹天空》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代快速的发展,现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与审美特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戏曲从大众流行艺术转变为小众经典艺术,而动画产业成为了朝阳产业,动画艺术成为当代大众流行艺术之一。雖然两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不能代表戏曲艺术已经衰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戏曲艺术的“旧”需要创新,我们运用“新”的3D动画技术与黄梅戏融合,希望用新的形式与旧的内容结合迸发出了新的火花。正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3]

动画《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在戏曲中属于“生”角和“旦”角,在这两位角色设定时不仅加入了戏曲中脸谱的元素和服饰元素,还结合角色写实的风格。

其一,天仙配中角色设计和《大闹天空》中孙悟空、《天书奇谭》中丑角贪官、《骄傲的将军》中将军有着天壤之别,由于黄梅戏相比京剧与徽剧的创建时间较短,造成了黄梅戏先天的在戏曲程式上的不足,黄梅戏的脸谱没有京剧脸谱那样细致的程式,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也就没有太对的戏曲程式化束缚。没有了面具式的“武生”角形象,没有了的花脸式“丑”角形象;没有的威武的“净”角形象,摒弃了“生旦净末丑”的束缚,加入了黄梅戏角色上淡雅的装扮风格,清新不夸张。没有了京剧中的有棱有角的角色设计,充满了黄梅戏中讲求真实,崇尚情感体验的角色风格。

其二,服饰上根据角色的定位,设计了不同角色的服饰样式,但角色服饰都统一为具有“交领右衽”设计元素的服装样式。七仙女在剧中随着身份的转变,服饰上分为在天宫时和嫁给董永后的两套服饰,用服饰的变化来表现角色身份的转换。七仙女在天宫时的服饰我们大量的参考敦煌壁画中“飞天”角色,如《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4]这时的七仙女服装材质主要是丝绸,以唐服服饰特点为主,服装材质为丝绸,轻盈飘逸,薄而不透,既庄重又典雅。长长的水袖犹如一条丝带在空中飞舞,延伸了人体比例产生与众不同的线条美。嫁给董永之后,七仙女服饰上多了“云肩”“搭领”等汉服元素,用料上使用粗布材质。汉服的朴实的特征充分地符合了七仙女在人间的真实生活写照。服装不仅体现了时代的背景,也能体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征和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符号。通过角色的服饰搭配,能更好地把角色的“神”体现出来。

三、中国故事中《天仙配》董永的“孝”文化

清代著作《围炉夜话》中所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这句话中“百善孝为先”则代表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精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遵从父母的指示做事,孝顺父母是做人最重要的德。相传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舜,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事后舜一点也没怪罪他们,反而对父亲一如既往的恭顺,对弟弟一如既往的慈爱。尧知道后,认为舜是个贤达之人,之后禅位于舜并将自己的两位女儿嫁给了舜。儒家著名著作《孝经·孝治章》中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涣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失。孝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孝”是儒家思想中社会价值观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家庭观的核心体现。

动画《天仙配》的剧本是根据传说《董永遇仙傳》改编而成。现存关于这一题材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曹植的《灵芝篇》诗歌“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5]剧本以“孝”为因,讲述了董永和七仙女美好的爱情故事。

董永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对父亲的百般遵从,严格的按照父亲的指示生活。农忙时董永不让父亲下地干活,自己一人农作,后父亲死了家中没钱买不起棺材,只能买生为奴。他的品德被美丽善良的七仙女得知,从此她爱上孝顺的董永,私自离开天宫来到凡间,与朴实憨厚的青年董永结为夫妻。但玉帝知道后命令七仙女重返天庭,他为了董永不受伤害,在董永不知情的情况下泣别夫君的故事,歌颂了七仙女与董永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剧本中中国故事的“孝”元素贯穿始终,如果没有董永的“孝”就不会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董永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七仙女是高贵的神仙,故事把两个毫无交集、天上地下的人,身份的不同但价值观的相同,用“孝”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董永“孝”的品德打动了七仙女,七仙女摆脱重重束缚偷下凡间嫁于董永。“孝”成为董永这个角色身上一个重要标签,正因为这个标签使董永这个角色生动了起来,引人思考。

四、中国元素在动画《天仙配》中运用的思考

灿烂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层的精神追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繁衍壮大的精神支柱。在动画《天仙配》中角色设计时,参考了戏剧脸谱和传统的服饰的元素,并不是把这些元素直接拿来就用,而是通过对角色的分析,选择适合角色的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制作出内涵中国风的动画角色;《天仙配》的剧本是典型的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孝”是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主线的因,我们希望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孝”推向认识中华文化舞台的中央,让中国元素在动画中潜移默化影响观众。中国元素在黄梅戏动画中的运用,是观众全面立体的认识中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视角,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中国元素在黄梅戏动画中的运用,让世界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的文化力量。中国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结合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许多基因尚未开发,这些空白将是未来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与“魂”。

参考文献:

[1]徐协.广告中的中国元素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11(1).

[2]何佳讯,吴漪,谢润琦.中国元素是否有效:全球品牌全球土化战略的消费者态度研究—基于刻板印象一致性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2.

[3]周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DB/OL].杭州日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7/09/06/article_detail_1_20170906A1211.html .

[4](宋)李昉.太平御览[M].卷622引.

[5]郭茂倩.乐府诗集[M].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97.

推荐访问:黄梅戏 中国 画中 内涵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