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地矿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5-31 10:0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等方面对我国地矿类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在与部分国外高校同类专业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相关改革措施的推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0)02—0167—0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地矿类工程科技人才越来越受到地矿企业的青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地矿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现状如何,值得关注。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地矿行业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变革和历史变迁的原因,原有的国有大型地矿企业逐渐面临着资源匮乏、人员众多、包袱沉重的困难局面。加之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艰苦,在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到了90年代,我国地矿类专业的发展大多已基本陷入困境,大部分院校相关专业生源不足,即使调剂进入本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也不能安心就读本专业;同时,由于毕业生很少愿意到地矿系统就业,也使得学校招生的积极性下降。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全面实施的招生收费并轨制,使得这种局面进一步恶化。许多院校合并甚至撤销了地矿类专业,或停止招生、或隔年轮流招生,坚持正常招生的学校屈指可数,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反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断层。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特别是重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资源、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矿山灾害、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拉动了地矿行业新的高速发展,使得地矿类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人才市场上受欢迎的一类人才,一些院校或扩大招生规模,或开始重新招生。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该如何面对新形势,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因时制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地矿类本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办好地矿类专业,不断满足我国地矿行业在新形势下对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地矿类专业涵盖7个专业,各专业开设院校情况如表1所示。

近年来地矿类专业的毕业人数、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增长迅猛,如图1所示,2004-2008年,毕业人数由6696人增加到28596人,增长了3.27倍,年均增长率为81.8%;招生人数由11690人增加到47889人,增长了3.10倍,年均增长率77.5%;在校人数由34979人增加到141104人,增长了3.03倍,年均增长率为75.8%,反映了专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二、培养目标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地矿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6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如表2所示。并从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内容两个角度对各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1)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我们与美国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其差异。我国大多数学校培养层次趋同,从肩负着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地矿专业重任的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到省属高校中的武汉科技大学,均以培养“高级”、“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与之相对应,美国的不同层次的大学则是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的学术水平,确立不同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如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基础科学和基本工程原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地质采矿方面复杂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决策能力,认识矿产资源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渴望继续教育、学术和专业发展,自信、善于思考、有创造力并有伦理道德,为毕业生将来成为行业内的领导者打下基础。”阿拉斯加大学矿山地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毕业后准备在采矿和能源行业从业的胜任工程师及准备供读博、硕士的学生,通过教学与指导促进知识传授、解决与阿拉斯加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创新研究,参与公益活动。而美国犹他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具备分析问题、设计实验、评估信息及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具有工作安全、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体现出了不同定位的大学在培养目标上应有的层次性。同时还可以发现:美国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学习兴趣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且把伦理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本科教育这种培养“高级”、“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定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比较准确的,当时作为高等教育绝对主体的本科教育为了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无可选择地承担了本该由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目前,全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阶段,未来几年,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年毕业人数将突破50万人,比上世纪80年代初每年本专科毕业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半以上,他们将成为我国高级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2)从各校的培养内容看,充分体现出多样性和各自的特色。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培养内容主要是“固体矿床开采、设计与施工,矿区开发规划”,北京科技大学的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及相关设施建设”,中南大学是“矿床开采、地下工程、基础工程、道路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武汉科技大学是“矿山、铁道、水利、城市地下工程等部门从事相关生产、设计、科研、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培养内容,与各校自身特长相一致。

三、课程设置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地矿类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情况,我们对本科生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根据文献和现场调研掌握的资料,我们选取了北京科技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中南大学采矿与岩土工程专业、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河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对其培养计划中的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进行了统计(见表3)。这8所大学虽不能反映全部高校地矿类专业的全貌,但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以从中了解本科课程设置的大致情况。

通过表3进行分析,结合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课程设置总量、课程设置结构、公共基础课设置以及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1)从课程设置总量看,8所大学中,课程设置总

量最少的为2324学时,最多的为3040学时。无论是国内院校之间相比,还是与国外院校相比,均差别较大,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矿工程专业总学时为2457,印度矿业学院为3078,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为2528。此外我国各类课程设置又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外语、数学、“两课”教育的课程和课时数较多,许多学校还有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的趋势。大多数院校专业课程较多、课时量高。这与学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有关。课程内容实际容量小,教学过程中,辅助材料少,学生所需的课外准备、复习、作业等学习时间也少。

(2)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尽管从理论上说,课程的设置权在学校,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还相对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这就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不同层次之间课程设置的衔接和协调尚存在某些不足。如本科课程设置与研究生课程之间的衔接考虑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雷同现象。课程设置如何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尚未完全解决。所调研的学校中,只发现北京科技大学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了“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学分标准”,把科技创新活动规定为必修环节,其他学校未见明确规定。缺乏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在所调研高校中,我国没有一所高校的地矿类本科专业开设伦理学方面的课程。

(3)公共基础课设置具有以下特点:公共基础课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很大。语言技能类课程,尤其是外语课时数较多。8所学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分占理论课学分的比例最低的为23.7%,最高为37.1%。总体看来比例相对偏高,显示了各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但值得指出的是,人文知识传授不等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人的人文素质。因此,同人文实践密切相关的非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应占适当比例。然而,从一些学校的培养计划可看出,在提高了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提高非专业性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甚至有一些院校非专业性社会实践环节不设学分,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视。也正如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所指出:“专业化减损了通才人文科学自身的影响力,转而又削弱了公众讨论和专业实践。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了解有关共同人性的难题,但通识人文科学,现在却被打入冷宫或被忽略了。”

四、毕业去向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选取了两所重点大学(A、B)和两所地方大学(C、D)的就业数据。被调研院校地域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涉及6个专业,488名学生,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们的分析中,把本科生毕业去向分成5大类,分别是升学(即考取研究生)、科研设计单位、行业内企业、行业外企业、其他(含高等院校、公务员、自主创业、待就业等),相关统计数据见表4。

可以看到,重点大学(A、B)地矿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升学比率最高,行业内企业就业比率较低,这可能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面宽,机会较多有关;而地方大学(c、D)正好与之相反。地矿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到行业内企业就业的比率高,最多的为71.4%。平均为61.9%。两者相比较,地方大学的毕业生更多地选择奔赴行业内企业工作,承担了地矿行业建设发展的重任。而与此同时,重点大学毕业生流失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对新时期我国地矿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定位,调整专业课程及其内容,把“大工程”观贯彻到培养目标中去

地矿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地矿”模式,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重组,课程中要充分反映高新技术的应用。既要吸取先进国家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点,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以培养社会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为了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步伐,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技术、新知识和前沿性的新视点,并适当引进新课程。如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矿业工程系都采取包括充实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聘请杰出的从业校友参与专业教学等措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生产,而且包括投资、管理、教育等,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学业与事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工程技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地矿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本科生新课程体系的特色就是将课堂授课、实验活动和计算机理论模拟有机结合,教授配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实验性课程,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身动手实验观察和进行理论模拟,使学生课堂学习和实验训练相结合。此外,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过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RTP)”和“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两项科技训练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学生真正体会自身知识和能力如何在工程及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还检验了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再有,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企业要共同参与,要积极配合学校,为学校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共同的责任来对待。相关部门也要尽快组织制订有关文件,指导和规范基地建设工作,创建高水平的地矿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三)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院校要有不同定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服务,因此,国家应该严格要求各高校要正确定位其承担的培养任务,在各自的层面上办出个性和特色,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评价,指导各层次学校的发展。

(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专业思想教育

地矿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灾害等重大问题的迫切需要。因此,一方面,社会要加大对地矿类行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从实际出发,并通过开设伦理学、安全伦理学、人与自然等方面的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此外,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地矿行业快速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提高他们为祖国地矿行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功的专业思想教育对于鼓舞地矿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选择地矿行业就业的决心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地矿类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差,毕业后,他们有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思想准备和先天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国家和学校要主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在学费、贷款、奖学金上给予一定优惠,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又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坚定为地矿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http://mining.mines.edu/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2]

[6]http://www.d.UITIB.edu/geology/programs.

[7]余本胜,高建良,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责任编辑:郭德侠

推荐访问:地矿 人才培养 类专业 本科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