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像介入的当代雕塑

时间:2022-05-29 18:1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zoޛ)j馟i材料的一种,介入雕塑的制作、呈现和表现,增加雕塑的可体验性。但是在影像技术被尝试介入雕塑创作的初期,此类试验成果只能被归纳为是具有雕塑性的综合材料作品,或者是装置作品。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1951- )的作品被归类为视像装置艺术,他本人也被称作视像装置艺术先驱。在一次访谈中他是这么说雕塑与装置、影像之间的关系的:“雕塑就像人身,因为我们的身体同它一样——也是三维的,物质的东西。当我想起装置艺术作品时,我会觉得它像身体和精神。在装置艺术作品中,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屏幕上的视像变得像思维,像是一种思想,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展现出来。在物质环境中放置屏幕,可以介绍外面时间的许多其他东西。我可以展现山的景象,可以展现河流的景象,可以展现城市的景观,还可以展现人、新生儿的形象——世界上任何能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事物,全部能在这个四四方方的屏幕中展现出来。你还可以在这个图像和房间内的物体之间,以及和房间里的人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这样,图像好像变成可精神的一种象征。因此录像将人的身体与精神结合,成了录像装置艺术作品。它就像是拥有思想的雕塑。我对此感到十分激动。这些可能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平面影像发展到数字技术后,通过数字手段更加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创作。雕塑可以通过程序建模转换为虚拟的3D形态,也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模拟艺术作品起到像摄像机一般的记录功能。2009年9月5日,“运动的张力——隋建国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由巫鸿担任策展人,展出了隋建国大型装置作品——《运动的张力》,这件作品中两个巨大的铁球在展厅中不断滚动。这件作品被人称为装置艺术。但隋建国本人却坚称自己是雕塑家。他认为雕塑不只是用视网膜观看的艺术,更是需要观众用身体参与其中的艺术。在展览前,展方事先用艺术家的这件展览作品做了一个3D模拟视频的虚拟展览。隋建国在谈数字美术馆虚拟展览的采访中说道:“我的这次个展,我觉得是赶上了一个好机会。正好,今日美术馆的数字美术馆要开通。恰恰是因为我这个展览,它整个就是一件作品,是一个大的装置。它其实跟整个今日美术馆主展厅的空间是结合的特别密切。它一方面要在室内搭很高的架子。另外还要有一套通道是穿到户外绕一圈再转回来,那么作为施工方面来说,它跟一般的雕塑不一样,它需要特别精确的尺寸。这样它做这个施工的时候才方便。在我寻找尺寸的时候,我发现今日美术馆已经有了一套三维的架构。随着我的作品布置的进行,这个三维架构又变成一个类似于三维动画的东西。现在,我就可以直接看到这个展览布置完了是什么样。像脚手架是怎么架起来的,管道是怎么在空间当中穿行的,然后中间这两个大球是怎么滚动的。如果在网上进到数字美术馆的话,大概就跟你进到真实的主展厅几乎是一样,而且你还可以控制。你在今日美术馆的实际空间只能站在地板上,来听这个声音,看这个球的运动。在数字美术馆里面,你就能在高处看这个展览的效果。甚至都能进到管道里面,看球是在里面怎么运动的。这是它比真实的空间和展览优越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挺兴奋。”

马塞尔·马尔丹(Marcel Gabriel,1889-1973,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剧作家)在其所著的《电影语言》一书中说:“在贝拉·巴拉兹看来,电影是给时间带来了三个含义,首先是放映时间,其次是剧情的展示时间和观看时间,这种印象是武断的、主观的,这里也包括观众印象所产生的消极结果和厌烦感,也就是说,由于一种长得难以忍受的长度而产生的冗长感。”

3D建模的影像改变了以往观众对传统架上雕塑作品静止不动的理解。缪晓春是一个新媒体艺术家,但在他的《出窍记》中很明显地带有雕塑意味,3D建模的技术使得雕塑的基本三维特性数字化、平面化。这件作品的出场主角,就是艺术史上一件重要的雕塑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他借助3D技术和影像,在作品中呈现出摆脱自己沉重的肉身、超越自己晦暗的欲念的创作观念,创作了一系列以自身3D建模形象为无限化身的作品。

对空间的探索向来是雕塑具备的一个特性。影像技术的介入,使得雕塑传统表现手法被极大地改变,使得艺术家和观众都越来越重视现场感以及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在当下,雕塑的传统固有概念已不复存在,科技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意识的开拓使得艺术的类别界线越来越模糊。而当代雕塑通过影像技术,怎样对四维空间进行开拓和创新,便成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关注点。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介入 雕塑 当代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