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15 10:01:1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年轻力量,时间和精力比较充沛,加之对新技术的渴望,使之成为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們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学习新的知识,进行网络通讯、购物以及休闲娱乐。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问题也日益突出,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范和治理网络行为问题,是保障大学生顺利成才,维护和实现网络社会和谐运行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行为 学习生活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以及世界的各个层面发展。信息时代极大地加强了人类的社会意识,拉近了人们的交流和社会关系,几乎任何社会联系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桥梁实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信息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其中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大学生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因此,深入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将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拟定访谈提纲和开放式问卷,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内容搜集信息。编制《大学生网上行为调查问卷》,主要询问了大学生的上网基本情形,偏好,时长,上网影响及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问卷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考虑年级,文理科,性别,专业四个方面的平衡,对杭州江干区2012级~2015级各个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85份,问卷收回后,经分析剔除了33份,有效问卷1152份(男生458份,女生694份),有效回收率达97.2%。之后是经分析处理、总结规律,并结合Excel图表的形式将结果表现出来,以直观定性的数据表现形式展现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础是互联网,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生上网终端的不断普及,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对大学生来说更加的方便快捷。大学生是网络世界里的主力军,其上网有着区别于普通人群的特点。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包括大学生网络使用方式、时间、地点、频率等。网络载体消除了时空的障碍,使大学生“面对面”的异地交流成为现实,另外,网络载体一定程度上清除了交流的人际障碍使大学生和“陌生人世界”相近了,距离的缩小使大学生上网可选择的条件和形式多样化,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经济的发展,使个人电脑进入学校、家庭,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上网的地点。在网上,大学生充分享有言论自由权,对于上网地点的选择更是自由选择。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对网络地点的选择,选择宿舍上网的最多,选择图书馆上网的排在第二位,7%的大学生选择网吧上网,最后才是教室。其中主要在宿舍上网者多达58%,图书馆的为21%。(见图1)

上网地点的选择显示出大学生对网络的热衷,说明宿舍安逸舒适的环境对于大学生上网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与高校宽带的建设,校园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很大关系。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有浓厚的兴趣,热情也很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从大学生上网时间方面的分布来看

(1)大学生的总体上网时间主要在晚上,大学生上网时间的分布显示大学生对于上网的热衷,在任何时间段他们都有所表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间的调配比较自由,但是空心时间是否能充实和满足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关切的问题。

(2)在课间和逃课上网的比例分别为18.6%、6.9%。有过通宵上网的大学生占的比例为6.7%,最频繁的上网时间在下午,占据45.4%。(详见图2)

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生上网频率高低和时间长短反映出网络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和使用度。大学生上网频率调查显示:有92%的大学生每天都上网,只有5.7%的大学生上网频率是每周2-5次,只有极少数大学生不常上网;在校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长是1-3小时的占36.4%,每天4-6小时的占41.4%,更有1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详见图3)这几乎占据大学生一天的生活,而过长的上网时间会导致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太过入迷反而会导致现实世界里认知的扭曲和影响情绪。在减少或停止大学生上网时,会有42.5%的学生出现烦躁不安;也有40.7%的学生长时间上网身心疲惫却又不愿下网,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大学生网络需求行为一般趋势分析

1. 大学生网络需求行为特征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需求行为一般趋势,本次问卷设计了网络行为动机的专项调查,从大学生网络需求总体行为特征分析出大学生网络行为一般趋势。调查的结果显示:看电影、QQ等上网聊天、信息查询和收集、听音乐等4项网络行为需求占的比例较重。大学生选择的网络需求第一位的是“QQ等网上聊天”占82.1%,大学生对下载、看影视、QQ聊天等需求热衷,这表明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放在获取信息和娱乐上。第二位的是“网络影视”占81.7%,占据第三位的是“信息收集和查询”比例为53.8%,娱乐需求包括网络影视、音乐、游戏,其中音乐、游戏分别占到52.7%、46.4%;大学生对于网上新闻的需求占到27.9%,大学生网民使用网络用于网上学习仅占31.6%。(数据见图4)

2.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行为需求分析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它的作用发挥关键看怎么合理使用。作为分析的重点内容,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学习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大一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对于网络的接触充满好奇,对信息资料的收集,网络聊天交友的比重比较大;另一方面,可能存在角色的转换问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更多的是寻求“安全感”,而对于学习的需求略显弱势;大二的学生对网上聊天、看电影的兴趣浓厚,对于他们网络娱乐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调节剂,他们可以在网络中任意遨游,互相宣扬喜欢的网络事物;大三的学生在信息收集、看电影的需求很高,在整个比例分布中也表现的很积极,说明大三的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更加明显;大四的学生在网络需求中的娱乐、聊天等功能显得疲软,各类网络消遣活动变现颓废,可能由于大四找工作和考研的压力使得他们对于网络放松的心情只能暂时搁浅了。(详见图5)

(三)访谈分析

另外,本文还在其中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采访了约30名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询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久,上网频率高;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學习较少;网络诚信度较高,安全意识较高,但道德意识较弱;片面追求自由,一时的快乐,网络自控力较差,受室友和同学的影响较大,网络依赖性强等特征。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问题,研究其特征规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用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猎奇心理与不良信息入侵

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时期,从高中步入大学,对大学这个新环境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中的人和事产生浓厚兴趣,而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上网中遇到过受侵害的情况,比如账号被盗用,网络信息数据被破坏、感情被欺骗等等。同时,大学生容易受网络虚假新闻,网络舆论的误导,从而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理性的行为。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将会使大学生产生价值偏差,甚至出现大学生自我封闭、厌世、攻击等心理异常情况。

2.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乃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一些男大学生为了寻求游戏中的刺激,或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往往喜欢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网络游戏方面,甚至逃课,不写作业去打游戏,将自己的零花钱也基本都花费在游戏上;而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则在影视、购物、美容等方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追剧成为大学生热衷的话题。这些网络成瘾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3.网络社交依赖性强

现代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聊天方面,目前网络中用于聊天的软件工具就有200多种,而有关交友网站、论坛就数不胜数。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的QQ,微信,与网友的互动也成了每天必须的内容,在一天的时间中,大学生花费在聊天中的是除了睡觉之外最多的,基本上没有大学生能够一天不看手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这种匿名性和间接性的网络交往,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人际交往,导致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得不到提高。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容易忘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忘记了自己在真实社会的角色、责任和地位,在一种无人认识我的情绪推动之下,会产生一种“解放了”的错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到最后分不清社会的我和网络的我哪个才是自己的本我。

4.大学生网络表达行为失范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活跃的年龄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而网络成为生活之外展示自己的主要领地。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不够全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又不够健全,这些都使得对于在网络环境里面的网络失德行为追求变得乏力。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或者博客,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自己生活动态或者对社会一些丑恶事件的愤慨;由于大学生身心不成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能够做到全面客观,也会受到负面事件,网络评论的误导,使大学生容易被网络同化,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初心,所以网络表达行为的失范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三、端正大学生上网态度,杜绝不良网络事件的对策

国内外不少学者基于这些不同网络行为模式的分析,进一步对网络行为进行了总结概括,如美国的霍华德(Philip E.N.Howard)等人区分了四种网络基本行为。基于此,笔者希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根据其特征列举了针对性对策加以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学校就应该利用网络发布正面权威的消息,增强学生所关心问题的透明度,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学校,避免以讹传讹的不良影响。还要多开设网络公开课程,扩大其知识获取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产生积极效用。

(二)大学生应该增强道德观念,提高素质修养,加大自我防护意识以及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诚实友好,尊重他人,合理分配时间,善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虽然有用之不尽的资源,但也要合理分配好上网、学习、生活的时间,不要只在网上流连,应当把上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而不是消磨时间的方法。同时也要明确上网的目的,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的关系,做到真正的文明上网。

(三)大学应该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是又缺乏自制力,因而学校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上网行为,比如开设互联网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区分良莠。另外还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比如限制上网时间等,用制度加以约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大学应净化网络环境,控制不良网络行为发生。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其源头是不良网站或个人的教唆和引诱,大学校园应有专门的网络监管和过滤措施人员,尽可能的保证网络的质量,例如针对网络上不良信息问题,学校应该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控制、监管或删除,防治虚假、色情等信息进入校园网络,有效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五)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需要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内容可以设计基本网络行为规范、网络隐私保护等方面。培养大学生自律自觉得行为习惯,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培養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依赖于网络,要用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沉溺于网络之中的大学生,并且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等。让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系列活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网络习惯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手段防止其不良影响,切实让网络成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有力助手,增强人们对网络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范淼.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及对策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8

[2]王凤基.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33(1):60-62

[3]杜维彦.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6):171-172

[4]黄昕,贺才琼.论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05,6(1):106-108

[5]郑守华,孙一先,汪立夏.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分析及对策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7(7):11-12

[6]张晓静.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167-171

[7]邵际珍,陈晓雁,庄柳洁.工科院校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3-64

[8]何带桂.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28):231-232

[9]杨维东.“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0]肖三,吕航.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其培养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59-260

[11]孙立民.大学生不良网络虚拟行为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7,9(4):67-69

作者简介:徐程凤,浙江理工大学本科生,女,出生于1995年8月

本文为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在杭高校学生为例》(项目编号2016R406050)的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当代大学生 特征 对策研究 分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