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时间:2022-05-29 17:3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当今中国的崛起最根本的应当是文化大国的崛起。中国要走向文化大国就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构建文化自觉。大学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培育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路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构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此大学教育要不断摒弃技术化、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凸显根植于民族文化之本的共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傅义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194-03

大学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其功能有着层层递进的三个层面,其一是器物层面,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即为“谋生”;其二是思维层面,即使学生掌握一种创新的思维方法,即为“谋强”;其三是精神层面,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谋道”。可见,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著名高等教育理论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谋生”,而在于“化人”。当今中国高校要获得发展,争创一流,就必须凸显大学教育文化功能,并将之提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培育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路向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对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崛起的文化思考的结果。他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仅仅只有经济史的意义,而且更具有世界文明史的意义。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将消解所有历史文明之间的差异。相反更加突出了不同人民的“文明属性”。在全球化加速的时候,有关文明、文化、民族、族群等的讨论日益成为全球各地最突出的共同话题,既有所谓“文明冲突论”的立场,也有种种“文明对话”论的主张。近些年来,“文化软实力”概念普遍流行,更使世界各国都已日益明确真正的大国崛起,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只有具备深厚文明潜力才是大国崛起的资格和条件。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所积淀的文明是我们所拥有的一笔最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近代以来,一些人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逐步割裂与传统的血脉,开始习惯用西方一时一地的理论和观点去看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潮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与自己的文化传统间出现了很大的断裂层。因而,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不断崛起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近代历史所面对的绕不过去的这一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点仍然在教育。当前。中国的青年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缺少文化自豪感,对待西方文化盲目追捧。没有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和世界,存在严重的误读。正如学者余英时对他们的评价: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正因此,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就是给我们以警示:身处如此严峻的挑战,如果不确立自己的文化自觉,我们将失去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

大学是知识、思想、精神价值观的诞生之所,它不仅传承文化,还具有批判文化、审视文化、选择文化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创新文化的使命。这就明确了培育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路向,它既是大学教育本质的显现,又是社会价值的塑造,它不仅关乎大学的命运,而且也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德国学者施密特指出,应当在全球泛滥的伪文化压力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性,高校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主要源泉——不要把本民族的伟大文化成就和价值传承抛进受忽略的角落。因而,今天的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二、高校建设中的困境与文化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就建成了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体制因为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不断得到加强,其突出表现为功利化、技术化和实用主义。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的现象,专业技术和职业培训得到强化;在高校建设中,也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热衷于扩大校园规模,建“大楼”,提升办学层次,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学校的社会效应上,在日常工作中也突出量化和标准化指标。这一教育思路是提供社会所想要的,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依然停留在大学教育的“谋生”功能。

显然,这种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趋向背离了教育的“化人”本质,学生仅是作为工具来培养,这将使他们失去思想和精神的家园。其弊端是明显的:一是学生普遍存在“异化”,人被物化成技术、机器、市场的奴隶,离开电脑、网络、游戏将无法适应,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扭曲,难以追寻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二是过于狭窄的专业划分以及高校教育的标准化与统一化严重遏制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抹杀了学生独特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像是“模子”里“复制”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三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面对西方强势价值观的冲击难以应变,对生于厮、长于厮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自身的文化、民族、国家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有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正因此,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到其根本的功能——文化功能,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目前,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都已认识到,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自觉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处。例如,美国的现代大学也曾有过专业技术化、功利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在20世纪初,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所倡导的回归大学文化功能的大学理念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哈钦斯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走入歧途,充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大学日益成为就业培训所,这样下去将根本丧失“大学之道”。他提出,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他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应该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common education)。这就是后来美国各高校实行的以学习西方文化为主导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正是通过这种

共同的文化教育,美国的各大学开始走出“谋生”的功能,走向“谋强”。芝加哥大学成为历史上获取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给我们以启示:从“谋生”到“谋强”、“谋德”才是大学的发展之道,而“谋强”、“谋德”则必须加强高校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正如学者衣俊卿所说,文化启蒙的宗旨是破除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对人之自由和社会之创造性的束缚,确立以理性、契约、自由、主体性、创造性为本质内涵的现代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文化精神,使人从自在自发的传统的生存状态进入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生存状态。“谋强”是要通过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狭窄的专业教育中走出来,使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谋德”则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教育,在让学生有了人文基础的同时将其内化为道德和伦理的规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重构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性和社会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文化自觉的关键

美国大学教育理论家克拉克·克尔(clarkKeⅡ)曾指出现代大学不像传统的书院那样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而是由诸多相互矛盾的亚共同体所组成,它包括本科生的共同体、研究生的共同体、人文学者的共同体、社会科学家的共同体、自然科学家的共同体、职业学院的共同体、所有非学术人员的共同体、大学行政干部的共同体。在目前大学功利化、技术化的教育思维驱使下,“自然科学家共同体”基本上在大学内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他们的专业思维、技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常常主导甚至主宰大学的发展方向,这显然不利于文化自觉的构建。无疑,人文学者的共同体和社会科学家的共同体应当成为培养文化自觉的担纲者,这其中显然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文化自觉的构建说到底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问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培养文化自觉的关键。美国高校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它们通过所谓的“共同教育”来强化西方的价值观。美国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所以形成,事实上是由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美国政府认识到“共同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更重要,因为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掌控,而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来决定,最终是由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共同教育”奠定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共同文化基础,而且是要奠定美国现代社会的共同文化基础,实际上就是要打造美国文化价值观,这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和未来。

美国的“共同教育”与我国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民族的文化自觉。目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包含了哲学、历史、文化等人文学科,同时又涵盖了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沟通了人文与社科、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体现了“授业”与“传道”、“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可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使命。

费孝通先生曾明确文化自觉是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更新和发展,并与世界对话,成为世界文化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审视中国与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成为沟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现代化新人,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担当者。

推荐访问: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 自觉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