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

时间:2022-04-09 10:09:1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材料是一笔浩繁而多彩的文化遗产”[9]3。

先说了作为闽南地方剧种之存在方式的闽南方言,再论建筑其上的“闽南戏曲文化圈”概念以及内外互动所产生的传承与变异。进而言之,若依据“考剧种者,必先论声腔;谈声腔者,须先明方言;方言为声腔之所本”[10]6这一耳熟能详的剧种常识,“闽南戏曲文化圈”的疆界似乎可以理解为,就是闽南方言及其影响之下的剧种声腔的游动疆域。缘此,“闽南戏曲文化圈”就空间维度而言,其依循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向全球延伸、朝世界开放;就时间向度而论,其伴随现代性的萌动发展向历史回溯,朝未来展开。若摒弃乡土情怀与在地情结牵引下的敝帚自珍,超克随波逐流、缺乏自信的文化失语,而认真思索闽南方言传播发展与闽南戏剧生产接受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对于闽南意象的建构功能,不难发现,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闽南方言,孕育出脍炙人口、趣味盎然的“陈三五娘”传说;而与之相应的是,口传心授、曲文抄写、剧本刊刻乃至视听演绎等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的“陈三五娘”,亦创造出同时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鲜活充盈的闽南方言语料,成为海内外闽南族群价值世界的美学表征与身份认同的具象表达。今人从这一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民间传说当中,可以看出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亚洲文明互动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不仅仅是一个静止不变之现实时空的地理概念,而是变动不居之文化地理的象征符码。

再有,以“陈三五娘”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曲艺与海丝文化记忆的互塑关系方面。众所周知,闽南地面的演戏活动异常活跃、未曾消歇,各路名伶层出不穷、争奇斗艳,戏曲班社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君不见,“轻歌曼舞的梨园戏、粗犷雄浑的高甲戏、享有‘指掌乾坤’之誉的布袋戏、具有信仰神韵的打城戏和优雅从容的南音”[11],已然被主流话语表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而被社会各界指认为向世界展示的地方意象。有鉴于此,表演在家国内外的闽南戏曲具有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闽派文化地域性格,不仅吸引本地文史学者的踵继阐发与地方曲艺爱好者的关注跟踪,亦成为海内外文化研究者知识生产之新的兴奋点。若具体细化到本文论域,成立于1985年12月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其创建者和首任社长便是泉州第二任市长、福建省文化局原副局长朱展华先生),数十年来如一日在此深耕、播火薪传,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例如,曾为“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会演本”《陈三五娘》导演的吴捷秋先生,积四十年之功而著的煌煌大作《梨园戏艺术史论》,绵密爬梳这一地方剧种的曲调声腔、剧本意涵、文化渊源与表演美学,探幽勾微、史论兼具,成为研究这一“南戏遗响”的案头必备资料。当然话说回来,泉州戏曲研究社同仁之于“陈三五娘”的缘分与功绩,可能并不局限在学理辨析的追根溯源,而是表现在对不可再生、不可多得之戏曲资料的“第二次抢救”。为了让失散海外、尘封多年的戏曲文献连缀一体以重见天日,他们充分调用常年累积的海内外人脉资源(如前面所提到的龙彼得教授、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等人),“把海外20世纪以来发现的有关泉州戏曲弦管珍贵孤本都搜罗到手”[12],并以专业之精神做非专业之事,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诚如有学者在2015年11月于泉州举办的“‘陈三五娘’传说学术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他们先后出版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就是梨园戏《陈三五娘》的历代剧目与相关的弦管曲词”)、《荔镜记荔枝记四种》(辑录“陈三五娘”戏文刊本中的“嘉靖本”、“顺治本”、“道光本”、“光绪本”)、《明万历荔枝记校读》、《荔镜奇缘古今谈》(“辑录明代小说《荔镜传》等及其研究论著”)等相关著作,为“陈三五娘”传说“申遗”成功立下不可替代的汗马功劳。总而言之,老先生们不忘初心、老当益壮,不仅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难以磨灭的不朽贡献,亦为这一海内外闽南人所共有之历史文化记忆的当下重构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三、海丝逐梦:闽派戏曲的再次出发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力度,“振兴我国戏曲艺术”。此时此刻,我们重新叩访“陈三五娘”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传奇,回溯其依循古今丝路的传播路径与侨易脉络,绝不是为了发见今思古、临渊羡鱼的凌空幽情,而是在洗尽矫情的自恋幽伤之后,超克诸如“守住梨园经典”的抽象断语,抑或“与消费时代合欢而舞”的单向结论,发挥以之为代表的闽南戏曲在重建海内外闽南族群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特殊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借用“陈三五娘”的跨界景观来勘探闽南意象的想象机制与讲述模式,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新形势中,如何巧妙借用历史符号讲好当下闽南故事提供参照与镜鉴。

有道是,“历经沧桑情不变,千古流传荔镜缘”。从理论上讲,“陈三五娘”传说虽然具有独特的地方身份标识与鲜明的区域精神气质,但其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变”与“不变”的侨易现象,却真切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传统性向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社会现实转型当中,城乡间商品经济发展、海内外交通贸易往来、社会情感心理结构与传统地方戏曲观演活动之错综复杂、繁复多变的互文本关系。其次,荔镜奇缘作为“异文”众多、体现文化侨易的典型个案,其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因“侨”而“易”的精神质变颇具症候性的文化意味,这种影响亦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其的具体修辞策略。因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系统检视“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史与学术史,可以窥见艺能界乃至文化界内外在透析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路径的同时,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形态所形成的“文化共用空间”,缝合素朴感性的民间记忆与主流叙述的陈规套话之间的诸多裂隙,而在全球本土化历史情境中丰富或曰赋予闽南民间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再有,荔镜情缘在“海丝戏曲文化圈”的传播研究,毫无疑问是由东西方学者共同发起与合力推动,否则那些“藏于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的图书馆和藏书家中的海外孤本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资料”[13]368是不可能如此顺利汇集到它的发祥地,更遑论老戏新诠、旅游开发、品牌树立、地方营销等后续工作的全面展开。由此观之,这项事业甫一开始就打上了跨文化、跨语际学术交往的鲜明烙印,这当中所体现的“文心相通、文化互鉴”的共享精神,为东西方学术对话、文明交流的平台搭建,间或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现实范本。

从现实上看,深入发掘“非遗”申报冲动中的“陈三五娘”传说,不仅能够在新海丝人文交流的时代语境中更新并且发展这一全球闽南人所共有的文化记忆,而且能够对敏感脆弱的地方戏曲文化生态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性保护”,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早已被闽粤两省分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的“陈三五娘”传说,终于不负众望地在2014年底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唯一被列入国家级的民间文学项目”)。与之相应的而生的是,作为故事男主人公陈三的老家朋山岭所在的泉州洛江区,亦合情合理地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设定为以“陈三五娘”传说为核心保护项目的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其次,荔镜情缘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特别是闽台戏曲文化核心区内的侨易经验,积极提示着闽台两地之间不容置喙的文化渊源,“以及闽台地方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的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支流与本源的辩证关系,表明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特定环境和特殊历史际遇下的生成物,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有机构件,又有属己的个性特征,并以特质丰富整体。正是这种‘同根’与‘分叉’的树形构造,使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华夏文明,拥有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生命活力”[14]64-65。最后,在“闽南戏曲文化圈”内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故事,于海内外华人社区中的多方演述与变异交流,深刻隐喻传统/现代、本土/异域、中心/边缘彼此他者化以实现自我认同。由之而来,我们对这一“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之文化侨易现象的体认把握,不仅可以为“平等对话、和谐交往”之海丝文化生态的今朝构建提供有力而有效的支撑,而且还能在新的东亚文化格局乃至世界文化图景中呈现闽南文化独有的“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15],为“闽南学”乃至“新闽学”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文中图片由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骆婧拍摄)

参考文献:

[1]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Jameson, F.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3](荷)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4]王伟.海丝寻梦:闽南戏曲的光影之忆[J].民族艺术研究,2015(3).

[5](法)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C]//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

[6]王伟.粉墨闽南:荔镜情缘的跨学科叩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5).

[7]Heidegger, M. On the Way to Language[M].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 1971.

[8]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7.

[9]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0]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11]树红霞.黄科安教授谈泉州地方戏曲,“老树”如何发“新枝”[N].福建日报,2012-6-14(2).

[12]林轩鹤.南音:让世界聆听泉州的声音[N].泉州晚报,2009-10-15(4).

[13]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4]王伟.《陈三五娘》的当代传播及其意义[J].兰台世界,2012(17)5.

[15]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N].光明日报,2009-11-17(1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0554)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厦门大学校长基金(ZK1103)中期成果;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472)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闽南 戏曲 景观 情缘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