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饲养中常见疾病的防治及病因探讨

时间:2022-04-06 10:10:46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大鲵是我国的特有珍稀物种,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鲵病害也逐渐严重。本文综述了中国在大鲵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疾病,共讨论了细菌性疾病、真菌病、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并对病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鲵;疾病;病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S9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86

中国大鲵,又名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上游支流的深山峡谷溪流中。由于它是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及其独特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以大鲵是研究动物进化和遗传多样性问题的好材料。此外,其肉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是一种上等珍馔佳肴,入药有补气功能,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贫血、痢疾等疾病,同时也是形态奇特的观赏动物,是集科研、食用、药用、观赏于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

1 大鯢的常见疾病

1.1 细菌性疾病

1.1.1 赤皮病

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包,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包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剖检可见腹水增多,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组织糜烂、溃疡,各器官出血性坏死。

1.1.2 烂尾病

患病大鲵的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出血点,表皮呈灰白色、易溃烂。严重时,病灶部位肌肉腐烂坏死,骨骼外露;病鲵很少进食或完全停食,尾部摆动无力,活动能力减弱,极易造成死亡。

1.1.3 打印病

病鲵体表出现豆粒似的红斑,呈肿块状,有的表皮腐烂(均在红斑处),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数在躯干和四肢。病鲵多游出人工筑穴,离群。剖检见心脏、肝、肺无明显病变。注意本病应与腐皮病区分鉴别。

1.1.4 烂嘴病

口腔溃烂存在2种类型。病鲵的上下唇肿大、渗血、溃烂,严重的露出上下颌骨;嘴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内上腭组织形成大块蚀斑,并引起严重出血。也有的病鲵2种症状均有。病鲵食欲减退,严重者长时间不能进食,体质减弱,易引起并发细菌感染而死亡。

1.2 非传染性疾病

1.2.1 吐食

一般吐食发生在早晨和傍晚,把吃的饲料吐出来,大鲵身体上浮。剖检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1.2.2 感冒

鲵苗体表黏液增多,游动无力,直至死亡。

1.2.3 机械损伤

受伤部位多见于四肢和尾部,可见池中大鲵有打斗的痕迹,严重者可留下几十厘米长的伤口。

1.2.4 气泡病

幼鲵腹部胀大,似白色气囊;体表出现气泡,身体失衡,尾向上头向下,游动无力,最后衰竭而死。

1.2.5 浮头

病鲵体色变深,行动不便,轻度缺氧头部浮出水面张大嘴艰难呼吸;严重时爬近池壁,浮头频率增高直至死亡,死鲵皮肤发白。

1.2.6 弯体病

外观表现为身体呈“S”形弯曲,活力减弱,但仍能少量摄食,剖检除脊椎弯曲外,无明显异常。幼鲵发生此病,大部分未到成年阶段就已死亡。成鲵发病后极消瘦,若防治及时,死亡率会降低。

1.2.7 碱中毒

大鲵皮肤多处糜烂,并引起全身细菌感染,严重者可能死亡。

1.2.8 消化道感染

病鲵肛门红肿,腹部膨胀,严重时胃肠纤毛上皮脱落坏死,胃肠道内大面积充血出血。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

1.3 寄生虫病

1.3.1 吸虫病

主要寄生在胃肠壁黏膜,引起黏膜发炎,大鲵体质消瘦,体表黏液增多,行动呆滞,严重者堵塞肠道并引起胃穿孔。

1.3.2 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大鲵蝌蚪的皮肤和鳃上,病鲵鳃丝肿胀充血、黏液分泌过多,影响呼吸和生长,身体消瘦、生长减慢、游动迟缓、食欲不良、体表充血,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1.3.3 毛细线虫病

主要寄生在躯干部、四肢、腹部、头部等处。毛细线虫除了寄生在大鲵体表外,还寄生在肠道内。大鲵感染毛细线虫后,不摄食,行动减少,久之变得消瘦。因为虫体在大鲵肌肉内爬行撕咬,吸取其营养,导致大鲵激动、痛苦不安,在池水中打滚,甚至跳出池水,冲撞池壁。若未及时发现大鲵的这些症状,久不治疗会导致大鲵死亡。

2 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1 细菌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1.1 细菌性疾病病因分析

导致大鲵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有气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及爱德华菌属的细菌。引起大鲵细菌性疾病大致有以下原因。

2.1.1.1 人工养鲵的水质受污染

水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衍。当毒力和数量达到一定值时,就能通过外伤等途径进入大鲵的机体,如果透过机体的防御系统,就能引起疾病。

2.1.1.2 目前的饲养水平

不能根据大鲵自身的需要来调配食物,导致营养水平不全面,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弱,疾病就会随之发生。

2.1.1.3 大鲵在擦伤

或互相咬斗或其他原因身体受到创伤时,病原微生物就会侵入引起病变。

2.1.2 细菌性疾病预防措施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消毒工作,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以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一旦患上细菌性疾病,要先换注新水,让大鲵生活在清新环境中,再注射抗生素药物或投喂土霉素。

2.2 寄生虫病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2.1 寄生虫病病因分析

寄生虫的传播和流行规律与传染病相似,同时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大鲵寄生虫性疾病有线虫病、吸虫病、车轮虫病等,一般从饵料生物中寄生而来。大鲵感染寄生虫的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经皮肤接触感染,其中经口感染是主要途径。车轮虫以直接接触大鲵受伤的皮肤感染,离体的车轮虫能够在水中游动,随水传播。毛细线虫主要是大鲵通过接触或饮用含有稚虫的生水,或者食用含有稚虫的鱼类和螺类等食物而引起。

2.2.2 寄生虫病预防措施

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换水,并驱除大鲵体内的寄生虫;在给大鲵体内驱虫同时,还应杀灭散布在水体环境中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及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2.3 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3.1 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分析

2.3.1.1 水质影响

当水体中施放未经发酵的饲料过多,生肥在塘底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或水体的氧或氮的饱和度达150%以上时,幼鲵误食以上气体就容易得气泡病;当水质太肥、水温过高造成缺氧时即引起浮头;当水体中含有重金属盐类或者食物中缺乏Ca和Vc,刺激鲵的神经和肌肉收缩则造成弯体病;水质恶化或大鲵误食变质饵料是消化道感染的诱因。

2.3.1.2 温度影响

鲵苗下塘或放养时, 若装鱼苗容器内水温和塘中水温,或者注水时水温与养殖池水温温差相差较大,这时易造成大鲵感冒。

2.3.1.3 碱中毒

新建养殖池,池中碱性较强,当pH超过大鲵适宜的pH值6~7时将诱发本病。

2.3.1.4 由综合因素

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机械损伤和吐食。机械损伤有人为损伤、咬伤,其中以咬伤为主;引起吐食的原因很多,人工养殖条件水质不达标、受惊吓使生理机制紊乱、放养密度大、人工养殖饲喂不当或饲喂易腐变质的饲料、相互咬斗等因素均可引起吐食。

2.3.2 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这类疾病虽无传染性,但对大鲵的危害却相当严重,除了可以直接造成死亡外,还可能诱导病原体继发性感染,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应予以重视。主要从改善水质和加强饲养管理入手。尽量施用化肥或已发酵的有机肥;小水体饲养用水要在太阳光下充分曝气;最好使用流水或循環水,同时投放过氧化物、生石灰、明矾水、石膏粉等物质来辅助净水和增氧;注意培肥水质,控制其透明度;科学投饵,既要保证量又要保证质,在投足饵料的同时,还应投喂全价饲料且不饲喂易变质的饲料;新建池注满水浸泡1个月以上,使池水pH值接近中性及池壁洞壁粘上一层光滑的附着物时,再投放大鲵,一般要先养成鲵,适应后再放养幼鲵;加强饲养管理如适当添加多维、经常换水、鲵苗换水或投放时的水温差,一般以小于2℃为宜,将未吃完的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饵料变质,引起水质恶化等。

推荐访问:大鲵 病因 饲养 防治 探讨